发布时间:2014-05-13 15:02 原文链接: 揭示生命与疾病之谜: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三天两头生病,有的人身体倍儿棒呢?为什么同一个人:在有的环境下神采飞扬,换个环境就病怏怏呢?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答案:西医说这是由于细菌病毒等影响;环境学家则说是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心理学家则认为试验由于不良情绪的影响;中医说阴阳失调是根本原因。

  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三天两头生病,有的人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呢?为什么同一个人,在有的环境下神采飞扬,换个环境就病怏怏呢?对于这个问题,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答案:西医说生病是由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影响;环境学家则说生病是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心理学家则认为不良情绪是让人生病的原因;而中医却说邪气侵袭阴阳失调是导致人生病的根本原因......

  NO.1 内因:基因出错了

  有的疾病是遗传得来的,与我们的父母,以及遗传物质的传递有很大的关系。那些看似不可触摸,深藏在我们的基因密码里,一代一代的传下去的物质,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给我们的人体发育、成长、适应、调节,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998年出版的《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密锡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R.M.尼斯和美国科学院院士G.C.威廉斯所著)一书就从进化论和医学的角度,说明了疾病与基因以及进化的密切关系。书中的观点是:疾病是基因为了被传承而对病菌的妥协的副产品。

  作者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疾病与基因进化的关系,认为疾病是对人的警示,比如咳嗽是为了引起人注意加以治疗,避免过度咳嗽而死于肺炎;近视基因则是因为石器时代并未发挥他的作用而没被淘汰;妊娠早期孕妇的呕吐反应是为了限制孕妇摄入食物,从而减少胎儿接触毒素的机会。

  当然,有的科学研究也说明,虽然我们的基因有缺陷,但也有补偿性益处,他们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也是预防其他疾病的因素。比如引起镰状细胞病的基因可以防止疟疾。

  NO.2 内因:肠道共生微生物的防与斗(免疫)

  如果我告诉你人体有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他们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人体这座小岛上,休憩与共,荣辱共存,甚至时不时还会跳出来左右我们的“思想”,指挥我们的“行为”,你会不会很惊讶?不过,这即是,赤裸裸的现实。

  有人说“我们=10%人+90%的细菌”,这并非无稽之谈。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体中大概有500-1000种不同种类的细菌,他们在成人体内可繁殖出大约100万亿个体细胞,这大概是一个人全部体细胞的10倍。

  随着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逐渐认识到,内因——人体共生的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来,共生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甚至比人自身基因的力量更大、更强、影响更为深远。

  欧美的科学家通过统计发现,人体消化系统中细菌基因的总量几乎是人类基因的150倍,每个人的肠道细菌都不一样,甚至连双胞胎也是如此。这些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既有益处,也有害处,比如败血症是由细菌引起的,炎症则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发的(也可能有由免疫性疾病造成),糖尿病也与肠道微生物有关。而幽门螺旋杆菌对大多数人的消化是有益的。纽约大学的微生物学教授Martin Blaser称,80%的上世纪美国人,都携带有耐酸的幽门螺旋杆菌,但现在只有不到6%的美国儿童有这种菌,Blaser教授认为幽门螺旋杆菌的减少导致了儿童肥胖症的增长。发表于Immunity的一项研究表明,共生细菌是对抗病毒感染的必要条件。

  共生微生物还对药物治疗产生影响,由于个体之间肠道微生物的差异,影响他们对不同药物的反应,有科学家因此提出,个性化治疗在考虑基因因素之外,也要把肠道微生物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NO.3 生病的外因:环境、饮食、生活习惯......

  除了基因和共生微生物的影响外,环境污染、饮食不当也会成为致病的原因。

  “雾都”伦敦得名于繁荣的工业时代,常年雾霾导致多人患上结核病;不久前,一则新闻提到湖南一个村落由于雄黄矿对水质和空气的污染,多名村民因砷中毒而罹患癌症;SARS、H7N9病毒的传播引发多人患病......

  酗酒、抽烟、作息不规律、疏于锻炼、心情抑郁引发的免疫力低下,也会引发人体的基因突变,或是病菌的趁虚而入。

  Tips:预防疾病的方法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在2013年发布的新版《食物、营养、身体活动与癌症预防》报告中提到了预防癌症的10条建议,也是日常预防疾病的好办法:

  1、在正常体重范围内尽可能地瘦。

  2、每天至少从事30分钟身体活动。

  3、避免含糖饮料。限制摄入高能量密度的食物(尤其是高糖、或低纤维、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如汉堡包、炸薯条和奶昔等)。

  4、多吃各种蔬菜、水果、全麦和豆类。

  5、限制红肉(猪肉、牛肉、羊肉)摄入,避免加工的肉制品。

  6、如果喝酒,男性每天不超过两份,女性不超过1份。一份含酒精10至15克。

  7、限制盐腌食品或用盐加工的食品。

  8、不用膳食补充剂预防癌症。

  9、母亲对婴儿最好进行6个月完全母乳喂养,而后添加其他液体和食物。

  10、癌症患者治疗后应该遵循癌症预防的建议。

  并且永远记住:不要吸烟。

  单因素?多因素组合?

  正如我们在上文所讨论的那样,导致我们生病的原因有很多种,有时候是单一因素导致的,是几种因素的组合,无论是哪种因素,我们提高自身免疫力,是能够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的。

  而凡事皆有度,免疫力无需太强,也不能太弱,平衡最好。那些通过药物手段提高免疫力的做法我们不提倡,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尤为重要。过午不食,饱不过七分,常吃玉米、红薯、西红柿等粗粮、青菜,并保持运动的习惯是一些健康长寿老人的经验之谈,心理学家说的保持良好心态,笑对每一天也很重要。

相关文章

凭部分基因和表型“认亲”不靠谱

长期以来,用物种形态特征和分子数据构建物种关系树,是很多研究常用的做法。而实际上用这两种方法推断物种演化历程时,常常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但相关研究非常有限。4月20日,《细胞》刊发了一项由中国科学家领......

温和噬菌体衣壳蛋白防御超感染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晓雪团队解析了丝状噬菌体编码的衣壳蛋白在细菌宿主超感染排除和噬菌体防御方面的作用。相关研究发表于《环境微生物学》。噬菌体是一种侵染......

区域突发环境风险评估有了新框架

区域突发环境风险等级评估结果。(石龙宇提供) 近日,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石龙宇团队,提出用多尺度环境事故风险评估模型(MEARA),综合评估不同尺度环境风险的特征和影响,创新和开发了多尺度环......

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成功发射上面搭载哪些科学仪器

4月16日2时1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遥二十八运载火箭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该星将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气象、农业农村等领域遥感应用,对提高卫星资源综合应用效能、促进环境保护事业意义重......

我国学者与国外合作者发现大气OH自由基生成新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项目编号:22188102)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团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JosephS.Francisco教授、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曾晓成教授......

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人类基因组测序结果正式发布

近日,《科学》杂志连发6篇论文,公布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人类基因组测序结果,这也是第一个完整无间隙的人类基因组序列。该系列研究主要由国际科学团队端粒到端粒联盟(T2T,Telomere-to-Telome......

凤蝶的五彩斑斓或源于基因快速进化

科技日报记者赵汉斌蝴蝶因其丰富的色彩和形态等多样性,长期以来是昆虫生态与进化研究的重要主题。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化基因组学与基因起源学科组在蝴蝶颜色进化方面取得新进展,为了解凤蝶色素的起源......

河流当地或上游输入污水影响值得关注

“清洁用水和卫生设施”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废水处理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去除废水中的病原体、营养物和有机物等污染物,但并非所有污染物都能有效去除,因此,废水处理厂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地表水中残留污染物的......

揭开玉米“自私”基因的面纱有助遏制花粉漂移

玉米是很多粗粮爱好者的心头好。细心的“吃货”会发现,市面上的“纯种”玉米单价更高。和小麦、水稻的自花授粉不同,作为三大主粮之一的玉米,虽然“雌雄同株”,但却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这使得大田里的玉米往往......

西太平洋地区每年350万人因环境问题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7日在此间发布的数据显示,西太平洋地区每年有350万人因环境问题而死亡。世卫组织呼吁各国政府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危机,保护地球,保护民众健康。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主任葛西健当天在马尼拉参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