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6 11:03 原文链接: 教学的“科学管理”不能违背“人的教育”规律

  近几年,以类似“专业认证”“课程认证”等形式出现的“公司化”教学管理方式正在很多大学“落地生根”。

  问题是,这种“公司化”教学管理方式都是以“科学管理”的名义被发明出来的,似乎让教学管理者产生了一种手握开启教学难题之门“金钥匙”的幻象。

  由此,在大学中出现了两个意见相反却并立共存的群体——教学管理方乐此不疲地推行、敦促,而教学执行方则深以为憾地应对、敷衍。这样做的共同效应只是为了向上级有关管理部门进行汇报、展示,以及以表格上的数据传递基层教学管理者有所作为的信息,与真正意义上教学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多少实质关联。

  要知道,“科学管理”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原则,如果不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和调整,就会快速板结化;一旦成为人人可用的“普适性模板”,其结局就是持续“内卷”。

  相较于二三十年前,如今的大学教学管理已经规范得多,也细致得多了。但近些年,大学的教学水平不仅未见明显提高,反而有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让管理者误以为是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不足所引起,因而又开始从规范化入手,细化各种有关教学的条例、规定。到学期末,任课教师除了要像以前一样批改试卷、计算学生的综合成绩外,还要填写各式各样名目繁多详细而复杂的表格,以证明自己所授课程确实对学生的人生成长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说,这些不胜其烦的要求都是申请“专业认证”“课程认证”所必需的条件,也是认证过后经受上级检查所必需的材料,但也正是这些越来越细化的“必需的条件”背离了“人的教育”及其规律。

  大学里的课程本身是基于学科、专业方面的综合考虑,当然也是根据院系里的师资情况开设的。教师承担一门新课,若非经过几轮讲授的磨炼,否则很难说真正掌握了这门课的精髓和主旨,而即便做到了这点,教师也未必能明了或预测到课程本身可能给学生的未来带来哪些具体影响。换言之,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单方面能够把控的,它更多取决于接受者(学生)一方。此乃教学规律。

  但如果遵循上述“必需的条件”,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在开课前都要明确课程的直接效应——远的包括对本科生4年后所谓“毕业能力”的影响,近的包括每一章节内容对学生某项能力产生的影响。而平时的作业,期中、期末试卷上的每一道考题也要与之一一对应,分门别类地阐述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具体影响,并且填写在表格中,接受教务部门规定的课程“达成度”的检验。

  有意思的是,课程“达成度”的要求本是教学管理方外在监督的一种方式,却主要由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个人进行自我评判。因为有此“灵活度”,教学管理方需要什么样的“达成度”配比,教师就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数据和百分比。在这个问题上,双方倒可以说是百分之百“达成一致”。这不是教师有意造假,而是教师根本无法条分缕析地梳理出课程对不同学生的具体影响力。

  现在看来,教学的“科学管理”之所以不能违背“人的教育”及其规律,是因为教学是教师面对学生传道授业的一个过程。教师之间有个性和知识水平的差异,而学生不仅各有不同,即便从整体上看,每一届学生也有差别,所以孔子才有“因材施教”的经验之谈。

  因此,希望以打碎整体的方式,用一系列局部的具体数据评估整体的教学效果,除了造成貌似“科学数据”堆砌出来的教学水平提高的假象外,毫无实际意义。而用一成不变的“达成度”来指导教学既不科学,也不符合教育规律。

  教学管理本身虽是一门科学,但其始终是服务性的,即必须尊重课程的专业特点。换言之,不能用教学管理的唯一性抹煞通识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差异性,替代专业化教学的多样性。

  以笔者的教学经验和观察,当下中国大学教学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并非规范性不足,而是大多数教师缺乏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无谓地强调细化规范等于增加与教学无关,且无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工作量,这只能进一步挫伤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要解决这个难题,当然需要持续加强经费投入,减少各级各类不必要的教学评比和教学竞赛,以及破除教学管理上的官僚主义作风等。但更关键的是,教学管理方必须重拾尊重课程多样性以及教师教学上的个性的传统。

  从教学管理原则上说,应该从这几年的“事无巨细”转变为“宜粗不宜细”,以便切实维护教师的教学权利,给教师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上挥洒自如、无后顾之忧的主体。

  这样的大学教学管理才符合“人的教育”及其规律,才能创造重振大学雄风的条件,让大学重新引领社会、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步。

相关文章

教学的“科学管理”不能违背“人的教育”规律

近几年,以类似“专业认证”“课程认证”等形式出现的“公司化”教学管理方式正在很多大学“落地生根”。问题是,这种“公司化”教学管理方式都是以“科学管理”的名义被发明出来的,似乎让教学管理者产生了一种手握......

教学的“科学管理”不能违背“人的教育”规律

近几年,以类似“专业认证”“课程认证”等形式出现的“公司化”教学管理方式正在很多大学“落地生根”。问题是,这种“公司化”教学管理方式都是以“科学管理”的名义被发明出来的,似乎让教学管理者产生了一种手握......

重磅!国家级教学成果拟授奖名单,公示!

5月15日,教育部公示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的名单。经专家评审、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审议,共评出成果284项,其中拟授特等奖成果1项,一等奖成果35项,二......

学者谈ChatGPT或带来论文造假

最近,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室OpenAI开发的全新“聊天机器人”ChatGPT风靡全球。作为一款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它不仅能和人展开互动,还能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定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敲代码......

340万元|内蒙一高校采购大量临床教学仪器

近日,内蒙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发布“蒙医、临床医疗设备采购项目”中标公告,花费近340万元采购多款教学用临床设备。详细信息如下:一、项目编号:WSZCS-C-H-220124二、项目名称:蒙医、临......

基于OBE视角的红色文化教学思考

胡业生邬旭东蚌埠学院OBE理念是“以生为本,结果导向,持续改进”。借鉴此观念进行思政教学顶层设计,是因为其逻辑与立德树人的底层逻辑一致。以OBE框架分析问题,倒逼教学改革也是文化扎根与价值输出的一条路......

院士提议:推进教学仪器及其产业发展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兰荪带来的提案,是关于推进教学仪器及其产业发展的。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各种科学仪器(包括中高端仪器)在各行业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理工科毕业生走上各......

高校教学秘书:不应被遗忘的角落

在高校干了两年教学秘书后,刘冲(化名)现在只想着怎么可以离开这个岗位。“因为我实在找不到继续留下来的理由。”面对《中国科学报》的采访,她的话语中充满无奈。两年前,刘冲开始负责学院本科生的教务工作。不久......

教学督导何以“谈优点多、谈问题少”

“我极其惊讶并拒绝接受下面的评价。”打开电子邮件,某高校教学督导王桦(化名)赫然发现自己的督导意见被实名发送到了教师手里,一时惊讶万分。该教师洋洋洒洒写了2000多字,一一驳斥了王桦的意见,还在多个场......

句句扎心!非升即走体制下“青椒”的年终总结

工作稳定,时间自由,薪水体面,还有寒暑假,大学教师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心中最“完美”的工作。和大家以为的年底清闲不同,大学教师同样面临着“KPI”的绩效要求。年底,是考核的季节,充斥着表格发票、课题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