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延强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团队,联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刘彬、清华大学教授李隽,在单原子催化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二氧化碳(CO2)电还原C-C偶联高选择性制乙醇。

  利用可再生电力构筑CO2高效碳循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相比于一氧化碳、甲烷、甲醇等C1产物,直接CO2催化还原C-C偶联高选择制乙醇是一项科学挑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单原子催化剂因孤立活性位点所具有的对反应中间物的吸附特性,从而被赋予了独特的催化性质,并在烯烃氢甲酰化和乙醇合成等重要的C-C偶联反应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

  本工作开发出由SnS2纳米片和单原子Sn组成的级联催化剂,通过CO2在SnS2纳米片上还原生成甲酸中间体,在单原子Sn位点上生成碳酸氢盐中间体并原位C-C偶联生成乙醇。研究表明,在-0.6至-1.1VRHE的宽电位范围内,乙醇的选择性可超过70%;同时,结合同位素(13CO2和H13COOH)标记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阐明了单原子Sn活性中心上CO2还原C-C偶联机制。本研究发展出基于级联催化剂的CO2RR高选择性C-C偶联的新策略,进一步体现了单原子催化过程在产物选择性调控方面的优势及其在C-C偶联反应中的潜力。

  相关研究成果以A tin-based tandem electro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 to ethanol with 80% selectivity为题,发表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等的支持。

相关文章

全球首例千吨级HMF连续中试生产线建成

日前,全球首例千吨级5-羟甲基糠醛(HMF)连续中试生产线项目在浙江省舟山市建成。经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领衔的专家组评定,一致通过位于岱山的2000吨“5-羟甲基糠醛的全混流连续生产关键技术”生产线项目......

我所发现室温水促金属纳米颗粒自发氧化分散现象

近日,我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502组群)傅强研究员团队在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动态分散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含水氧化性气氛可以诱导担载Cu纳米颗粒在室温下的自发氧化分散。气氛诱......

一粒种子的“持久战”

1956年,中国科学院的14名青年背起行囊离开北京,踏上前往陕西的列车。火车开动后,有同行者惊讶地问一位戴眼镜的瘦高个儿青年:“背包里怎么带了这么多草根?”他回答说:“西北可能需要。”这些青年是为了响......

中国天眼已发现超900颗新脉冲星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发现超900颗新脉冲星,其中FAST优先和重大项目之一的银道面脉冲星巡天项目发现了650余颗脉冲星......

我学者在光调控催化N烷基化反应中取得新进展

4月15日,记者从山西大学获悉,该校梁文婷教授与苏州大学苏韧教授合作,在光调控催化N-烷基化反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期刊《应用催化B:环境与能源》。胺的N-烷基化反应是一类直接的、原子利用......

新材料大幅提升太阳能电池量子效率

据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报道,美国理海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材料,可大幅提高太阳能电池板效率。使用该材料作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的原型表现出80%的平均光伏吸收率、高光生载流子生成率以及高达190%的......

液固界面光催化析氧反应机制研究新突破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计算化学中心/工业催化研究所教授王海丰课题组首次在原子水平上定量地证明了温度调控的水/催化剂(TiO2)界面微环境,揭示了界面微环境在调控光催化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科学家实现二维金属碲化物材料的批量制备

4月3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二维金属碲化物材料的重要进展。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的批量制备方向取得新进展,......

王大中:做科研,是一种爱国方式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被授予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后,获得的又一殊......

中国科学院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开始申请

海洋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由中国科学院于2024年初正式批准,依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启动建设的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共建单位。实验室面向国家海洋工程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