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14 09:34 原文链接: 日本发现世界最大的穹顶状岩块有望成为海底资源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和海上保安厅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在日本东南海域海底,发现了由地幔露出地壳而形成的世界最大的穹顶状岩块。

  这个岩块长约125千米,宽约55千米,高(最高处与最深处的高低差)约为4千米,相当于东京都面积(约2189平方公里)的约3倍。岩块的形状宛如卧在海底的怪兽,研究小组用特技电影中著名怪兽“哥斯拉”的名字为其命名,称为“哥斯拉棒状巨岩”,并用头、颈、尾等部位命名了14个丘陵。

  海底的地壳通常是由熔岩冷却后凝结而成的玄武岩形成,这块巨岩的主要成分则是橄榄岩,这种岩石也是地幔的主要成分。研究小组认为,约1000万至 500万年前的海底变动,使地壳的一部分被拉扯开,内部的地幔露出,“犹如地球的皮剥落了”。研究小组还发现了被认为是错位痕迹的断层。

  由于地幔通常无法直接观察,所以研究小组认为这个岩块可以作为观察地幔的“窥视窗”。此外,由于地幔内还含有有用金属和可以制成宝石的矿物,所以有望成为新的海底资源。

相关文章

我国学者在地幔过渡带俯冲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获进展

板块俯冲是地球上较为宏大和复杂的地质过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大陆岩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动及矿产资源分布等的重要环节。在板块俯冲过程中,俯冲板片将冷的、不同组分的物质(如地表沉积物、玄武......

研究人员调查了俯冲下洋壳在地幔不同深度的熔融行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和广州地化所地幔地球化学学科组特任研究员王煜共同了设计系列高温高压实验,揭示俯冲下洋壳在地幔浅部的熔融行为。俯冲作用为地球带来的深远效应之一是将地壳......

学者们利用地震噪声互相关发现下地幔散射体的反射波

下地幔占地球体积近60%,在各种尺度上都表现出强烈的不均匀性。对下地幔不均匀体特别是小尺度散射体的分布、形态和性质的研究,可以为认识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及相变、地幔流变性、地幔对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

太平洋洋隆之下软流圈地幔中铁同位素的高度不均一性

近日,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在线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肖媛媛课题组研究人员对东太平洋洋隆5-15°N两侧海山玄武岩的铁(Fe)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太平洋洋隆之下......

我国学者在太古宙早期深部地幔成分不均一性方面获进展

地球早期深部地幔的物理-化学性质一直以来是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但由于保留在地表的太古宙早期深部地幔来源岩浆作用记录较为稀少,目前学界对于太古宙早期地球深部地幔的热状态和成分特征的认识并不全面。尤......

广州地化所发现东亚大地幔楔深部地幔熔融新机制

地震层析成像显示俯冲的西太平洋板块平躺、滞留在地幔过渡带中,形成了宽达1000–1500公里的东亚大地幔楔构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都揭示出东亚大地幔楔具有特殊的物质组成,理论预测滞留板块会释放流体......

林伍德石中FeMg互扩散系数的实验研究取得新进展

地幔过渡带最重要的两种矿物分别是瓦兹利石(410-520公里)和林伍德石(520-660公里),它们各自的体积分数在相应深度范围大约占60vol%左右。高压实验和天然金刚石包裹体研究都表明林伍德石晶格......

地幔间断面成因研究获进展

板块构造学说是固体地球科学的基石,刻画了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学特征,而地幔对流理论则为理解板块运动规律提供了动力学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地幔对流模式的研究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分歧主要集中于全地幔对流和上下地......

地幔间断面成因及地幔对流模式研究获进展

板块构造学说是固体地球科学的基石,刻画了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学特征,而地幔对流理论则为理解板块运动规律提供了动力学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地幔对流模式的研究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分歧主要集中于全地幔对流和上下地......

全新矿物测量揭开地幔之谜

近日,日本研究人员报告了对硅酸钙(CaSiO3)钙钛矿的首次基于实验的测量。CaSiO3钙钛矿是一种重要的地幔矿物,但无法稳定存在于地表。研究结果支持一种看法,即认为上地幔底部存在俯冲洋壳区域——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