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7-22 00:37 原文链接: 日食与望远镜

  迄今为止,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出现在出土于公元280年前后的《竹书纪年》中,这批竹简记载了一次发生在公元前899年的日全食。当时,人们还不了解日全食这一天学现象,因此书中写为“天再旦”,也就是天又亮了一次。

  随着人们认识世界水平的提高,到了汉代,中国天文学家不仅认识了日食这一现象,而且可以对日食进行预测,预测的准确性也不断提高。从汉代的“差以日记”,到唐代的“差以时记”。到17世纪望远镜传入我国时,预测的精确度提高到了“宋元以来”的“差以刻记”。

  望远镜传入中国不久,正赶上明末修订历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天文史学家孙小淳说,无论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还是欧洲中世纪的天文学家都很清楚,古代历法的关键,在于对交食(日食或月食)的预测。

  于是从1631年起,望远镜先后5次被用来进行日食观测,通过对日食发生时间的准确判断,校验各家历法的优劣。

  1631年10月25日的日食,是我国第一次留下明确记载的、使用望远镜观测的日食。徐光启在上奏的奏折中写道:“于密室中斜开一隙,置窥筒眼镜以测亏复。”

  孙小淳解释说,当时的方法是把望远镜放在密室中,在白布上画出日体分数,然后校验,望远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第一次观测结果表明,日食实际发生的时间,比徐光启等人的推测晚了“半刻有奇”,复圆的时刻又比推测早了“一刻有奇”。

  6年以后,从1637年1月26日的日食观测记载中,可以看出,望远镜观测日食的方法,比1631年有所进步。“以远镜与日光正对,将圆纸壳中开圆孔安于镜尾,以掩日光”。这次,望远镜不再被放在密室中,而是在室外使用,只要在硬纸壳上开个小孔,挡住阳光就可以了。

  然而,日食是一种可以用肉眼观测的天文学现象,当时沿用的旧历法《大统历》在日食预报上的误差是24分钟,而西法误差为13分钟,这样大的误差,用肉眼也可以分出差别,为什么一定要用望远镜呢?孙小淳认为,望远镜的使用,除了更好地分清天体的边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将整个日食过程投影在“尺素”上,使到场的所有人“共睹之”,为评定历法优劣提供一个公开、客观的标准。望远镜的使用,使日食观测的程序也逐渐向公开性、透明度和准确性的方向改进。

  在1641年11月13日的日食记录中写道:“又用悬挂浑仪于未正一刻半测看,日食八分有余,又用原仪、远镜测看,复圆乃申初三刻也,此时凡在礼部救护朝臣所共见者。”这种“共见”,最终使崇祯采纳了新历法——《崇祯历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后不久李自成攻入了北京,这部包含了望远镜的卓越贡献,包含了西方先进天文学思想的历书,也随着明王朝的瓦解,不了了之了。

  从1641年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当时用望远镜观测日食的方法和程序也有所改变,先用悬挂浑仪测看,然后再用原仪和望远镜测看。

  望远镜对日食观测的作用,用徐光启的话说,是“边际了了分明矣”。孙小淳认为,以当时的其他技术条件,如果没有望远镜,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对日食的预测,从“差以日记”、“差以时记”,到《大统历》差24分钟,再到《崇祯历书》中“今则差以分记”,到如今,据天文学家李竞说,目前我们对日食的预测可以精确到秒。这种精确度可以说实现了明代天文学家“必求分数不差,宜待后之作者”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期望。李竞说,在天文学的这种进步中,望远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中科院成功研制2米级太阳望远镜

中国科学院最新消息称,该院研究团队已研制成功1.8米太阳望远镜,这是中国首套2米级太阳望远镜。据“中科院之声”23日介绍,1.8米太阳望远镜由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饶长辉带领的太阳高分辨力成像技术......

土耳其建造新天文望远镜有望明年投入使用

一台口径4米的天文望远镜将在土耳其落成。与资金动辄上亿的跨国项目比,这台望远镜造价仅为3400万美元,坐落于土耳其东北部,将被命名为安娜托利亚天文台(DAG)。但这已经是土耳其最大尺寸的望远镜,并将成......

多团队联合研究利用视界望远镜的偏振观测探索轴子

拥有极高空间分辨率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让人们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黑洞视界附近发出的电磁辐射,辐射环内部的阴影则是目前最直接的黑洞这一理论概念的证据。这次观测的数据被广泛应用在进一步验证广义相对论和......

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风射电成像望远镜启动建设

11月18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标志性设备“圆环阵太阳风射电成像望远镜”在四川省稻城县傍河乡和色拉乡交界处开工建设,预计于2021年前后建成并投入科学观测。圆环......

cSiC3分子在AGB星周包层中形成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一项关于c-SiC3等含硅分子在渐近巨星分支(AGB)恒星IRC+10216星周的形成机理的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该成果是原子分子与化学动力学实验、量化计算、天体化学模拟强强联合......

郭守敬望远镜巡天数据助力星系对研究

近日,综合使用国际合作的斯隆数字巡天(SDSS)和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光谱巡天的观测数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沈世银领导的科研团组首次精确地测量了一批近距离星系对的二元光度函数,一定......

FAST:工作频段不同,这黑洞不是我的菜

4月10日,黑洞首张照片问世。给黑洞拍照的“相机”事件视界望远镜(EHT)也正在“刷屏”。EHT是由位于南极、智利(2台)、墨西哥、美国夏威夷(2台)、美国亚利桑那州、西班牙的8台亚毫米射电望远镜组成......

凝视“深渊”黑洞到底长什么样子

天文学家捕获的首张黑洞照片。(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组织供图)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有一个地方可能除外。黑洞具有非常强大的引力场,使得光都无法逃脱它的势力范围。这个势力范围,就叫做事件视界。这也让......

“中国天眼”FAST遇到挑战预计明年完成调试

59颗优质候选体、44颗脉冲星,这是FAST调试两年来交出的“科学发现成绩单”。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调试工作颇具挑战性,FAST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为FAST矫正视力,让它转动“眼珠”。而在19波束接收......

44颗脉冲星中国天眼目光更有神

图为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在贵州平塘县克度镇喀斯特洼坑中落成。经过两年调试,FAST已确认新发现44颗脉冲星中国天眼目光更有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