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22 10:02 原文链接: 王贻芳:人才引进应是个“连续谱”

   无论是接受媒体采访,还是讲话发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总是能做到言简意赅。让人觉得眼前的这位学者,始终散发着一股高冷之气。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王贻芳这次却聊了很多。

  2001年,38岁的王贻芳放弃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工作回国,多年来,他见证了中国粒子物理的成长与发展。

  粒子物理,是一个较为传统的学科。若从1897年发现第一个基本粒子电子算起,粒子物理已走过了百余年历程。尽管同近几十年来出现的一些新学科相比,粒子物理并没有那么时髦和招人眼球,但它在科学研究中却有着十分稳定和极其重要的地位,代表着现代科学发展的最前沿。

  2013年,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让粒子物理进入了一片更为深广的天地。

  “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后,需要进行大量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测量,很多研究都是围绕着探索其性质展开的。”王贻芳说。

  与此并驾齐驱的,是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通过目前的实验来看,标准模型显然不是一个终极理论模型,还有很多不完备之处。所以,寻找新的物理现象,并根据它们构建更新一层次的理论,是粒子物理目前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

  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花落“中微子振荡”,这也让粒子物理的关注度再次升温。然而,对于中国的粒子物理发展,王贻芳却有着一份忧虑:“近年来,中国基于加速器物理研究的投入不断增多,但跟国际上相比,投入比重仍差很远。”

  “所有的事情都是由项目和经费拉动的。钱不到位就没有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论文,也就没有成果和影响力,这是一个连锁反应。”王贻芳说。

  然而,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国家每年投入那么多钱给粒子物理,为什么还说不够用呢?

  “大家可能觉得粒子物理投入很多,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王贻芳指出,粒子物理科研项目的特点使得投入其中的经费显示度较高、较集中,“所以只要投一个项目,就全都看见了”。但是,这样的投入,指向的却是几百个人十几二十年的努力结果。“如果算算人均经费,与其他领域相比,是要落后很多的。”王贻芳感慨道。

  除了经费投入方面的困难,人才引进也成为了粒子物理国际化的一个羁绊。

  “在海归人才的引进上,应该少一些条条框框。”王贻芳举例说,目前国内在人才引进上有“千人计划”和“青年千人计划”等各种各样的“篮子”,“但那些在国外做副教授的人怎么办?他们一般30~40岁,正是出成果的年纪,是我们引进的主要目标”。

  王贻芳一再强调,人才的水平、能力和待遇应该是一个“连续谱”。“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任何层级的人才都包含其中,不要出现断档,否则会造成重大缺失。”

  同样,在国际人才引进方面,也显露出一些问题。“我们所有的政策都是让人家来干三五年,没有真正想让人家在这里干一辈子。”王贻芳指出,由于在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险等方面没有制定与之匹配的政策,因此很难吸引到那些真正想要的人才。“我们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引进人才考虑,让他们在中国有一个长远发展的政策环境。”

  今天,在粒子物理领域,国际化之路已经不可回避。然而,无论是国际人才的引进,还是国际合作的开展,都需要合理的政策来保驾护航。

  “我们派人出国的差旅费是有的,但是给合作方的设备投资就没有经费了。”王贻芳解释说,在高能物理领域,一个正常的设备经费投入方式,应是80%投入国内,20%投入国外。“而我们现在对国外的投入,可能连1%都没有。”

  造成的结果必将是一个恶性循环。“你对别人不投入,别人对你也不投入。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粒子物理研究的国际化。”王贻芳遗憾地说。

  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吸聚了全世界的目光,也让很多大科学装置在后续探索中被寄予厚望,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主持的CEPC(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便是其中之一。

  “CEPC的一个最主要目标就是要把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质搞清楚,因为这是目前发现的所有粒子中最奇怪的一个。”王贻芳认为,真正做科学的人,不会把自己的工作和诺奖联系起来。“诺奖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但个别的诺奖并不能说明问题。”

  欧洲核子中心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但诺奖却给了爱丁堡的彼得·希格斯。“但科学研究的中心和引领者,仍在欧洲核子中心而非爱丁堡。”王贻芳强调,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科学知识的前行,如果科学发展是基于某种偶然性,永远不会成功。“未来,中国的粒子物理是想成为爱丁堡还是想成为欧洲核子中心呢?”

相关文章

选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新星计划30年硕果累累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以下简称新星计划)是1993年经市政府批准设立,以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骨干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30年来,已选拔培养30批2977名青年科技人才......

天津发布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开发目录

记者12月8日从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天津市人社局)获悉,为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优化天津人才发展环境、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天津市人社局发布了《天津市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开发目录(202......

人才蓝皮书报告:在基础科学学科,战略科学家分布较为平衡

1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人才蓝皮书:中国创新人才发展报告(2023):科技创新人才与创新高地建设》。该书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高地建设”规律和路径深入研究,为加快建设......

五部门联合印发《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培养标准化人才队伍,近日,国家标准委、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工商联五部门联合印发《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2......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新型工业化打牢人才基础

进入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重要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内在要求,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要趋势,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和新优势,推动制造业发生根本性变革,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

专家学者共商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

6月30日~7月2日,“集智共创新时代·2023年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系列研讨会(大连站)”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在此次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

我国启动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

中华预防医学会等单位昨天(3日)在北京启动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以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省和国家两级公共卫生机构的总体能力提升。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的目标是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全......

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三多三少”如何破解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为期2年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拉开序幕。可以认为,以此为标志,本轮改革从以“破”为主的......

培养高技能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

青海油田坐落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茫茫戈壁大漠中。有民谣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中石油青海油田公司职工一代接着一代干,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交出了一份......

制造业高地需要高技能人才支撑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中部六省要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湖南、河南等省都在着力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