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17 原文链接: 甘蓝青花菜课题组揭示显性雄性不育的遗传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青花菜课题组在甘蓝显性雄性不育遗传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利用正向遗传学手段克隆了甘蓝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cd1,发现其启动子区突变是导致显性雄性不育的原因,并揭示了BoERF1L通过直接结合Ms-cd1的启动子,维持其精准表达的机制。相关研究结果以“A natural mutation in the promoter of Ms-cd1 causes dominant male sterility in Brassica oleracea”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甘蓝类蔬菜包含结球甘蓝、青花菜、花椰菜、苤蓝等多种重要蔬菜作物,其适应性和抗逆性均较强,又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因而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泛栽培。目前生产上使用的甘蓝品种几乎全部为一代杂种。传统的甘蓝杂交制种主要依赖于Ogura细胞质不育(CMS),该不育制种体系的缺点是作为母本的不育系死花蕾较多、花朵小、蜜腺不发达、吸引蜜蜂少,导致杂交制种的产量和质量均不高。

  79-399-3是方智远院士于1979年发现的世界首例甘蓝显性雄性不育(DGMS)突变体。该材料表现为死花蕾少、花朵大,蜜腺发达、可以正常吸引蜜蜂,作为母本生产杂交种时可使产量提高98%。课题组利用回交转育方法获得了几十份结球甘蓝、青花菜、苤蓝等显性雄性不育系,建立起显性雄性不育育种技术体系,配制出“中甘18”、“中甘21”等结球甘蓝新品种,“中青9号”等青花菜新品种,使我国甘蓝显性不育利用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之前的研究中,甘蓝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cd1被定位在9号染色体的一个区段,但还未被克隆。

  该研究利用三个高代回交群体,将Ms-cd1精细定位在10.9 kb的区段,筛选出Bol035718作为候选基因,该基因编码一个PHD-finger转录因子,在雄蕊中特异表达。在不育材料中,Ms-cd1启动子区存在一个1 bp的缺失,该突变显著增强了Ms-cd1的转录活性,但没有改变其组织表达特异性。随后通过遗传转化验证了该基因的功能;另外利用CRISPR/Cas9对该基因进行敲除,获得的纯合突变体ms-cd1表现为隐性雄性不育(RGMS),且与DGMS败育表型不同。研究还发现转录因子BoERF1L通过直接结合Ms-cd1启动子,抑制Ms-cd1的表达,从而维持正常的雄性育性。研究团队还对基于该DGMS的杂交制种体系进行了优化升级。研究结果阐明了甘蓝显性雄性不育形成的遗传调控机理,为甘蓝杂交制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论文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韩风庆助理研究员、袁凯文博士、孙文茹博士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方智远院士、张扬勇研究员、吕红豪研究员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黄三文研究员、张春芝研究员、张金喆副研究员对该研究工作进行了重要指导。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资助。

相关文章

冠状动脉钙化机制揭示:基因组学研究发现新的遗传因素

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等中心的研究人员领导的国际团队已经找到了导致冠状动脉钙化(CAC)的新的和已知的遗传因素,这是一种由动脉粥样斑块标志的病症,可能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心脏病学家,M......

解码生命、赋能经济、引领未来——中国遗传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武汉盛大开幕

2023年11月28日,中国遗传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在湖北武汉盛大开幕。本次大会是我国遗传学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盛会,旨在促进遗传学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遗传学学科......

甘蓝青花菜课题组揭示显性雄性不育的遗传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青花菜课题组在甘蓝显性雄性不育遗传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利用正向遗传学手段克隆了甘蓝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cd1,发现其启动子区突变是导致显性雄性不育的......

甘蓝青花菜课题组揭示显性雄性不育的遗传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青花菜课题组在甘蓝显性雄性不育遗传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利用正向遗传学手段克隆了甘蓝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cd1,发现其启动子区突变是导致显性雄性不育的......

研究解开水稻生殖隔离之谜

一般来说,水稻品种间亲缘关系越远,杂交优势越明显。据预测,如果籼稻和粳稻亚种间能育成超级杂交稻,可以比现有杂交水稻增产15%以上,因此,如何利用亚种间的超强优势一直受到育种家的关注。7月26日,中国工......

多变异多基因协同贡献AD遗传易感风险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遗传因素的影响。目前,基于大规模病人-对照人群的遗传学研究,特别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已鉴定到近百个可靠的AD遗传风险相......

成都生物所揭示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团队选取了全球极具代表性的蛇类物种,整合谱系基因组学、大规模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方法及基因编辑等实验技术,综合探讨了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6月19日发表于......

研究发现决定狗狗性格的因素远远不止品种

人类与狗之间的纽带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之久。狗主人选择罗威纳犬而不是吉娃娃犬的决定通常是根据性格做出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虽然品种是一个重要因素,但狗的个性是由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决定的。一条狗的个性......

使我们成为人类的被删除的基因

来自耶鲁大学和布罗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大约10000个遗传信息片段的缺失使人类与我们最亲近的灵长类亲属有所区别。这些保守的缺失,与认知功能和脑细胞的形成有关,表明了一种进化优势,改变了我们基因的功......

特殊的细胞穿透肽为下一代基因编辑技术提供了可能

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高效的新基因编辑方法,它使用基于病毒的蛋白质片段。该方法可用于提高用于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现有细胞和基因疗法的水平。利用CRISPR技术简单而高效地修改基因已经彻底改变了生物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