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8-02 09:55 原文链接: 男同性恋更容易患细菌性脑膜炎

  对于两个柏林青年来说,5月初在小镇上一次愉快的夜晚聚会,竟是以悲剧收尾。和朋友们在一家同性恋俱乐部聚会后,一名24岁的青年于第二天感觉不舒服,并出现发烧和恶心的症状。但他没有去看医生,结果两天后被发现死在了公寓里。另外一个人也出现相似的症状并被送进医院,他陷入昏迷中至今还未醒来。医生说,疾病对他的大脑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这两名青年都感染了脑膜炎奈瑟菌——众所周知的快速杀手。在他们的情况广为人知后,柏林公共卫生官员发现,此前的几个月里,在男同性恋者中,还曾出现过3例类似病例,其中两人已经死亡。

  疾病暴发

  这一事件在7月11日《欧洲监控》刊发的一份文件中被报道出来。近年来,恐慌在大西洋两岸地区的男性同性恋者中弥漫。德国暴发此类病例后不久,法国也报告了3例相似病例,比利时报告了1例。

  日前,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提醒各国在这个夏天保持警惕,尤其注意在男同性恋群体中发生的相关事件。该中心还建议在疾病暴发的地区接种疫苗。目前柏林已经开始了疫苗接种工作。与此同时,科学家也在试图弄清脑膜炎奈瑟菌新发病模式出现的原因。

  世界各地的人都可能受到脑膜炎奈瑟菌的感染。在任何给定时间内,有10%的人在走路的时候可能就携带着这种细菌;在大多数病例中,细菌藏在鼻子和咽喉的黏膜附近长达几个月,且不会引起任何症状。

  但对一些人而言,细菌能穿过黏膜屏障,导致脑膜炎(覆盖大脑的细胞膜被感染)或败血症(一种血流感染),或者两种病变同时出现。细菌会造成血液凝固,切断通向四肢的血液循环,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要被切除手指、脚趾或四肢,约有10%的病人死亡。最近多位患者都感染了C群脑膜炎奈瑟菌。

  高危人群

  脑膜炎奈瑟菌通过喉咙或呼吸道的分泌物传播,例如咳嗽或接吻时。而且易在长期近距离生活的人群中暴发,例如游轮和军营。2001年,脑膜炎奈瑟菌的第一次小暴发由加拿大多伦多的医生发现,发病者集中于男同性恋群体中,6位患者中有2位去世,流行病学家将该群体称为男性性接触人群(MSM)。

  之后2003年的芝加哥、2012年的洛杉矶也出现了类似患者。到目前为止,纽约市的疫情最为严重,该市在2010年共发现22例病例,其中有7位患者死亡。

  脑膜炎奈瑟菌暴发的原因以及为何在此时暴发仍然有待查明。MSM群体和性取向正常的群体相比,有更高的几率感染HIV,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一些研究显示,这或许是MSM群体更易感染脑膜炎奈瑟菌的原因之一。但该疾病同样也会感染HIV呈阴性的男人。亚特兰大市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流行病学家Amanda Cohn说:“原因很简单,患病的男同性恋者感染了健康的男同性恋者。有一些群体拥有广阔的社交网络,而MSM群体的社交范围则非常狭窄。” 但是纽约市健康与心理卫生局研究员Don Weiss担忧,这种微生物可能已经能通过其他途径感染人类。他注意到它们偶尔会出现在直肠和尿道中,这意味着口交与肛交可能会导致感染。他说:“如果直肠黏膜受到刺激的话,将有发生感染的风险。再比如,吸烟是已知的具有感染风险的行为之一,因为吸烟会导致鼻腔黏膜和喉咙黏膜更易被细菌感染。”

  进一步研究

  或者这些微生物可能已经完成了进化,使其在直肠黏膜或泌尿生殖黏膜上能够更好地繁殖。德国维尔茨堡市国家脑膜炎球菌参照实验室微生物学家Ulrich Vogel建议对从MSM群体中提取的细菌进行测试,以确定它是否在类似的组织细胞中的繁殖力更强。

  Weiss进行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将提供更多的证据。在研究中,纽约市的一般感染病人填写了调查问卷,研究者将结果与MSM群体的调查结果相匹配,以便梳理出两组群体的行为差异。

  为了寻找答案,科学家还研究了该细菌的基因组。早期结果显示,所有欧洲患者的感染源来自同一序列——ST-11。包括纽约市在内,ST-11已经暴发过多次。Vogel打算尽快整理好德国隔离者的资料,他说:“这说明所有的感染源来自同一个细菌家族,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以证明它们具有直接联系。”

  Weiss也表示,他正在整理60至80名隔离者的资料,他们中的大多数受到ST-11感染。他说:“我们想要弄清楚的是:在感染过程中,男同性恋感染者体内的细菌是否会发生某种特殊的基因突变。”

  在过去10年中,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将相关疫苗接种列入常规儿童及青少年疫苗接种计划中,例如血清C型,它可以抵抗单一或者多个脑膜炎菌株的感染。但是,成年人仍然处于未保护状态中。正因为如此,柏林在7月27日开始为MSM群体接种疫苗,纽约市和法国也建议MSM群体接受疫苗注射。柏林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 Wiebke Hellenpand说:“疫苗既便宜又有效,谢天谢地,我们有这样的东西。”

相关文章

复合材料保驾“智能皮肤”,可探测微生物

科技日报北京6月12日电(记者刘霞)历经6年努力,意大利和奥地利研究人员开创性地研发出一种三合一混合材料,被称为新一代“智能皮肤”。其灵敏度是真实皮肤的1000倍,能探测触觉、温度、水分甚至微生物,有......

土壤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过程研究获进展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表示微生物同化、吸收以及转移碳的能力,是反映土壤微生物介导和调控短期碳循环的关键参数。较高的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反映了微生物将枯落物或根沉积物转化为微生物生物量的高效率,这可能有利......

方家松团队:盛宴和饥荒“会过日子”的细菌讲策略

近日,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方家松团队基于来自世界最深海沟(挑战者深渊)沉积生物圈的新型绿弯菌基因组分析,在细菌适应深海环境的代谢策略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微生物学顶级期刊Microbiome发......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等研究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分解者,是植被变化过程中重要的生物参与者,在土壤质量改善、植物生产力调节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其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等分布模式及构建过程(确定或......

研究发现蜜蜂及蜂蜜中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极其相互作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保护团队在患病蜜蜂中鉴定到多种病原真菌及真菌内病毒,同时在蜜蜂及蜂蜜中鉴定到多种细菌,研究发现了真菌-病毒、真菌-细菌及细菌-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蜜蜂病原真菌及......

测序技术助力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对细菌性传染病的监测

近期,国家疾控传染病防控领域的专家在ChinaCDCWeekly杂志发表国家致病菌识别网(ChinaPin)专题系列文章,通过六篇分析文章和应用报告,系统介绍了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的功能和使命。其中高通量......

放线菌“登堂入室”打虎亭汉墓微生物爆发

打虎亭汉墓地宫中保存的《宴饮百戏图》和《豆腐制作图》等画像石刻,详细记录了东汉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在中国考古和美术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然而,近年来打虎亭汉墓墓室墙壁上爆发白色菌斑。这些白斑是什么,它们......

微生物学机制解决农耕保护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地土壤健康评价与功能提升研究创新团队联合比利时根特大学环境学院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共同开展了长达21年的不同耕作措施下作物—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互作效应的研究。近......

深海微生物抗癌分子机制发现

北京3月22日,根据21日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上的论文,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被称为salinosporamideA(又名马里佐米)的海洋微生物是如何制造......

海滩岩胶结作用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张喜洋、副研究员杨红强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合作者在海滩岩微生物介导的胶结作用取得新认识。相关研究发表于《古地理学,古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