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9 13:51 原文链接: 微生物学机制解决农耕保护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地土壤健康评价与功能提升研究创新团队联合比利时根特大学环境学院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共同开展了长达21年的不同耕作措施下作物—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互作效应的研究。近日,他们揭示了长期保护性耕作促进作物生长的微生物学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与土壤》(Plant and Soil)上。

以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利用。微生物是调控和驱动土壤养分转化和供给的主要参与者。然而,目前尚缺乏对“耕作措施—作物生长—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这一完整链条的研究。

研究团队通过比较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措施下冬小麦生物量、产量、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物理化学特征发现,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可通过提高关键微生物类群,如鞘氨醇单胞菌属、Asanoa和Hoeflea的相对丰度,提高土壤速效养分,从而使冬小麦生物量和产量提高10%以上。

该研究对深入认识长期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微生物在作物生长中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半干旱区耕地选择合理的土壤管理方式提供参考。

草地土壤健康评价与功能提升研究创新团队博士后贾丽娟,王珍副研究员为共同一作,金轲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资助。

相关文章

微生物学机制解决农耕保护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地土壤健康评价与功能提升研究创新团队联合比利时根特大学环境学院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共同开展了长达21年的不同耕作措施下作物—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互作效应的研究。近......

微生物学机制解决农耕保护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地土壤健康评价与功能提升研究创新团队联合比利时根特大学环境学院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共同开展了长达21年的不同耕作措施下作物—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互作效应的研究。近......

微生物学机制解决农耕保护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地土壤健康评价与功能提升研究创新团队联合比利时根特大学环境学院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共同开展了长达21年的不同耕作措施下作物—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互作效应的研究。近......

“护伞效应”正帮助除大熊猫以外的濒危物种

“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国新办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记录了我国保护大熊猫的成就,折射出野生动物栖息地空......

深海微生物抗癌分子机制发现

北京3月22日,根据21日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上的论文,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被称为salinosporamideA(又名马里佐米)的海洋微生物是如何制造......

海滩岩胶结作用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张喜洋、副研究员杨红强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合作者在海滩岩微生物介导的胶结作用取得新认识。相关研究发表于《古地理学,古气候......

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深海绿弯菌新类群

近日,微生物学期刊mBio发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课题组关于深海难培养微生物-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细菌纯培养及其通过光合作用获取光能的特殊能量代谢方式的研究成果,为突破深海难培养微......

长江野生鱼类肠道内微生物多为暂住者

在水生动物中,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宿主发育和生存环境而发生变迁,理解环境影响水生动物肠道微生物的机制对于评估和管理水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发现长江野生鱼类肠道......

乳腺癌治疗也需微生物帮忙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三阴性乳腺癌恶性程度较高,患者生存预后较差,易出现早期复发和转移,且既往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策略,素有最“毒”乳腺癌之称。近日,复旦大学肿......

2cm细菌,仅凭一己之力背叛了微生物之名

一说起微生物,我们都知道,它们是个体非常微小的,只能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生命。然而,一种新发现的细菌颠覆了这一观点。这种被新发现的细菌生活在加勒比海的红树林中,它的线状单细胞肉眼可见,甚至可以长到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