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17 10:22 原文链接: 科学家破译中药黄芩产生抗癌活性物质的遗传密码

  4月14日,来自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及英国John Innes Centre等单位的中英科学家团队成功完成了唇形科植物黄芩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了黄芩中活性成分的进化机制,进而完整阐明了抗癌活性物质汉黄芩素的合成机制。这一研究成功解析了一种使用2000多年的药用植物中的珍贵化学物质合成途径,为通过合成生物学获取汉黄芩素提供了基础,也为其它唇形科植物的遗传分析提供了参考。该工作4月14日以The Reference Genome Sequence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Wogonin Biosynthesis 为题在线发表于Molecular Plant。

  黄芩是一种著名的中药植物,原产于中国,因其具有良好的治疗特性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黄芩叶片中含有野黄芩素、野黄芩苷,根中则含有黄芩素、汉黄芩素等活性物质。这些黄酮类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癌、保肝和神经保护特性。尽管黄芩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需求在不断增加,但由于缺乏基因组信息而使黄芩栽培育种及遗传改良受到限制。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团队首先对PacBio数据进行组装,然后结合Illumina数据纠错,通过10 X genomics数据延伸片段长度,组装出386.63 Mb、占预估基因组94.73%的黄岑基因组,最后通过Hi-C数据将98.04%基因组序列挂载至9条染色体,N50 达到 33.2 Mb。研究者进一步从花、花蕾、叶、茎、根及JA处理的根中提取样品进行RNA-Seq,辅助基因组注释,共注释了28930个基因。黄岑基因组重复序列达55.15%,串联重复和散布重复分别占1.2%和53.95%,其中,LTR最为丰富,占基因组的34.4%。

  唇形科植物中,只有黄芩属物种含有4’-去氧黄酮类物质(如黄芩素、汉黄芩素),为了搞清楚该类化合物进化机制,研究者比较了黄芩、芝麻、丹参及一串红的基因组。分析发现,黄酮途径合成酶基因仅在黄芩中得到了扩增。其代谢途径中最关键的合成基因,均于黄芩属物种分化后通过串联重复产生。

  在前期研究工作中,该团队已完整解析了去甲汉黄芩素合成途径,而去甲汉黄芩素还需经过氧甲基转移酶(OMT)作用来合成黄芩素。研究者在一个黄芩基因组中特有的串联重复区内找到数个OMT候选基因,通过酶活及RNAi实验,找到了负责合成黄芩素的酶PFOMT5,该工作完整解析了汉黄芩素合成途径。

  文章通讯作者,辰山中心药用植物与健康组组长、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Fellow of Royal Society, FRS)Cathie Martin说道:“黄芩的参考基因组将有助于为唇形科家族的其他成员基因组序列组装和改进,并为在药用植物中解析有价值化合物的合成途径提供重要基础。”

  药用植物与健康组全体成员参与了该工作。该项研究的合作者还包括辰山中心、植生生态所研究员陈晓亚,辰山中心研究员胡永红,美国MIT研究员翁经科等。项目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绿化局辰山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中科院青促会项目的支持。

图1 药用植物黄芩

图2 黄芩基因组组装情况


相关文章

遗传发育所克隆出小麦新型广谱抗白粉病基因

小麦白粉病是威胁粮食安全的病害之一。当前,提高小麦的白粉病抗性尤其是广谱抗性,是小麦抗病育种领域的主要任务。野生二粒小麦是普通小麦的野生祖先种,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环境演变,积累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现......

基因编辑一针“剪”血,助力角膜新生血管治疗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任医师黄锦海、周行涛团队,与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教授雷和田团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教授王勤美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针对VEGFA基因的CRISPR/Cas9......

基因编辑家蚕表达外源丝蛋白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PNASNexus在线发表了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农业农村部蚕桑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教授谭安江团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构建多种家蚕丝腺表达体系,实现了蜘蛛和袋蛾丝蛋白等在家蚕内的......

8年恋爱、4篇论文,他们为科研“吵了无数次”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张冲就会发一个朋友圈,配文为“这一秒钟科学不重要”。配图则为一篇新上线论文截图,她和丈夫薛瑞栋的名字赫然在列。今年情人节,这个系列的朋友圈再次“更新”。此次的配图为一篇Natu......

基因编辑技术揭开海洋硅藻密度感知的谜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分子育种团队与合作者利用精准基因编辑技术揭示了海洋硅藻对种群密度信号的感知和传递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学会杂志》上。陆地和海洋中的动物会通过......

基因组系统解析工具开发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教授包振民团队开发国际首个整合宏观/微观进化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的综合分析工具(PanSyn,https://github.com/yhw32......

遗传发育所揭示水稻RNA识别结构域蛋白抑制外源基因沉默的机制

植物是复杂的生物系统。植物体内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水平的调控,如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DNA甲基化/去甲基化等,从而对基因表达进行精密高效的调控。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筛选OsEI......

Brain:科学家识别出参与阿尔兹海默病中神经元易感性发生的关键基因

神经变性疾病早期阶段的特征是离散脑细胞群中蛋白质的积累以及这些脑细胞的退化,对于大多数疾病而言,这种选择性的易感性模式是无法解释的,但其对于病理性机制或许能提供重要的见解。阿尔兹海默病是世界上主要的痴......

2024年中国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CRISPR/Cas优势明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金斯瑞(HK.1548)、凯赛生物(688065.SH)、华熙生物(688363.SH)、华恒生物(688639.SH)、川宁生物(301301.SZ)等本文核心数据:ZFNs技术;......

厚积薄发我国科学家揭开表观遗传“神秘面纱”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决定了生物体的全部表型。但问题来了,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胞胎,身高、肤色、性格、健康状况等并非完全相同,这是为什么?为了揭开表观遗传的“神秘面纱”,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