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8-14 11:06 原文链接: 粮食安全:中国粮食自给率破红线1.9亿人吃进口粮

  “这玉米根本卖不动,我现在都不怎么打理这片地。”蹲在一片杂草丛生的玉米地旁,北京市大兴区农民老马对本报记者感慨道。但老马遭遇的“卖粮难”并非因为中国粮多,相反近两年中国正在大量地进口粮食,粮食自给率早已突破政府此前制定的95%标线,2012年有1.9亿中国人需要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粮食问题,中国粮食供应的安全正响起警钟。

  数月前,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撰文指出,目前中国粮食安全仍存在不可低估的风险,而依靠进口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是不现实的。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进口粮食8025万吨,同比增加25.9%。其中,小麦进口量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值;玉米进口量较上年增长近两倍;大米进口量更同比增长三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副部长谢扬对本报说:“这些数字令人吃惊。”

  近两年进口量大增

  纵观中国粮食供需的歷史,除了在1993-1994年间出现过短期进口以外,在2011年以前,以大米、小麦、玉米为代表的谷物基本能够实现自给。然而,近两年中国却开始大量进口粮食,尤其是大豆以外的谷物。在国际粮食界,大豆作为油料作物通常不被列入粮食统计数据,但中国恰恰相反。由于中国大豆一直高度依赖进口,且数量巨大,因此中国的粮食进口数据一直“因豆而高”。但在2012年的数据中,作为口粮的谷物却出现进口猛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则算了一笔帐,2012年的进口量意味着有1.9亿中国人需依靠国际市场解决粮食问题。而在中国,确保粮食安全被看作是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外国谷贱伤了国农

  外国粮食大举入侵,影响了中国农民卖不动他们的产出粮食,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的研究印证了这一点。他说,虽然2012年中国进口了500多万吨玉米,但社科院的独立调查却发现,其实中国多个地方种植玉米的农民都遭遇了“卖粮难”。北京农民老马正是其中之一,他苦笑着对记者说:“咱的玉米贵,人家卖得便宜,就这么简单。”

  据了解,根据加入WTO时所作的承诺,中国目前对进口农产品徵收平均15%的低关税,而世界其他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在60%左右,因此外国粮食进入中国后仍可保持相对较低的价格。

  与此同时,为防止“谷贱伤农”,中国政府自2004年开始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此后又经过数次调高。被这一保护性政策“托住”的国内粮价,因而一直低不下来。

  “企业的选择十分简单,谁的粮食便宜就买谁的。”谢扬说,在大量低价进入国内的外国粮食面前,没有价格优势的国内粮食自然卖不出去。

  需求迅速增加成隐忧

  韩俊提醒,中国的口粮一定要立足于自给。即便国外可以给我们生产小麦、稻谷,但很多国家开发边际土地生产的粮食价格通常较高,中国难以承受。另外,还要考虑到粮食贸易突然中断的风险。

  “从长期来看,中国毕竟人多地少,加之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这是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一个隐忧。”谢扬说,一旦国内粮价成本上涨的压力超过了降价所能承受的程度,外国粮食必将更大量地涌进中国。

  任正晓在文章中同样提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将刚性增长。

  李国祥则更加尖锐地指出,需求增加迅速,各种资源相对短缺,正是导致近两年中国粮食大量进口的一个根本内因。

  专家之见:提高单产保粮食安全

  目前,中国在应对粮食大量进口的局面和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时,在外交和内政两方面均需对症下药。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认为,中国在入世谈判时对农贸关税所作的让步,加剧了中美之间粮食贸易的不平等竞争,且不利于国内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期政策。

  与中国相似,日本国内的大米价格长期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但日本国内稻米市场的运行和产业发展却没有受到冲击,并保持着100%的自给率。这主要是由于日本採取了强有力的边境措施,通过配额、关税等手段,保护了国内的稻米产业。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表示,由于中国在入世谈判时做过承诺,因此关税不易随意调整。但在新一轮的谈判中,中国应积极争取改变目前的不利局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副部长谢扬指出,为了应对大量进口的局面,中国必须执行好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比如一定要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尤其是保护好其中约16亿亩的基本农田。”

  2011年,中国提出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此外,中国政府还陆续出台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创新。

  “整体来看,粮食由过去的出口逐渐转变为现在的进口,是中国走向富裕国家的必然。与此同时,未来要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一定还要靠提升科技水平带来的单产提高。而在这方面,中国的潜力非常大。”不久前,中国粮食企业巨头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表达了对中国粮食安全前景的乐观。

相关文章

为主粮增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提高水稻、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的产量,是保障国家重大需求——口粮安全的关键所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主粮作物的产量,过去10年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

推进节粮减损耕好“无形良田”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九连丰”,加强节粮减损引导合理消费,是耕好“无形良田”的重要举措。近日,以“储备安全科学减损”为主题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安徽合肥启动。据了......

事关春耕!国家发改委四方面做好化肥保供稳价工作

4月19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4月份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当前正值春耕春播关键阶段,保障好化肥供应事关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大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跨部门化......

南繁国际玉米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心项目主体施工完成

日前,正在进行的海南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建设项目,主体施工全部完成,全面进入内部装修装饰阶段。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建设项目,是海南省重点项目,建筑面积5.7......

新工具可提前30天预测粮食是否安全

奥地利科学家的开发的一种新工具能预测一个国家未来最多30天内面临食物获取不足(或粮食不安全)的个体比例。作者指出,这种工具有望指导面临粮食不安全风险的国家制定决策,从而做出更及时的响应。相关研究近日发......

两会声音|科技保障粮食安全到“舌尖上的安全”

仓廪实,天下安。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4%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中国粮”的奇......

闵东红:做好种子“芯片”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提升立新功

“这是我们采用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途径开展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培育的两个双单倍体小麦新品系及其他一些新品系的小区试验,苗相的生长势和抗旱、抗病性等表现还是比较好的。”3月2日下午,春回大地,在位于陕......

聂守军代表:攥紧粮食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把种质资源、创新品种作为推动水稻生物育种创新的关键核心,通过科技与产业化双轮驱动,提高黑龙江水稻产业整体效益及农业综合竞争力。”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副院长聂守军研究员向科......

粮食安全潜存危机,如何向科技要粮?

“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米、面、油的价格一直都很平稳,但中国的粮食安全了吗?”2月9日,在第737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翟虎渠如是发问。当前,我国粮食供需总体形势持续向好,粮......

第二届粮食储运与安全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12月5日至6日,第二届粮食储运与安全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南京财经大学、中加生态储粮研究中心、江苏省粮食流通与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江苏高校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江苏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