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3 12:37 原文链接: 蛋白质定量实验

  • 考马斯亮蓝蛋白质浓度分析法

  • 碱性铜还原分析法

  • 胺衍生法

           

实验方法原理

蛋白质分子中的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其化学结构中的共轭双键,具有吸收紫外光的特性,吸收高峰在280 nm处,蛋白质溶液的吸光度(A280)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关系,可作为样品中蛋白质定量测定。该方法简便、灵敏、快速,且样品用量少且可回收,低浓度的盐类也不干扰测定,但测定的准确度比Lowry法低,这是由于对于测定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含量差异较大的蛋白质时有一定的差距。若样品中含有嘌呤、嘧啶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实验材料

蛋白样品

试剂、试剂盒

考马斯亮蓝 G250 乙醇 磷酸

仪器、耗材

紫外分光光度计

实验步骤

(1) 准备 100~1500 ug/ml 的标准品, 溶于 Bradford 法相兼容缓冲液中。对于较稀的样品,可能通过增加样品在试剂体积中的比率而扩大灵敏度(microBradfordassay:1~25ug/mL)。如果样品与染料的比值太高, 可能会增加反应混合物的 PH 而导致反应背景较高。

(2) 将标准品和待测样品加人到一次性的比色皿中 (应该使用一次性的塑料比色皿或微孔板,因为染料会黏附到各种材料容器的表面上)。

(3)Bradford 试剂预热至室温。将 ImL 染料溶液加人到 25 uL 蛋白质样品中,混勻,室温孵育 10 min。

(4) 检测 450rnn 和 595nm 处的吸光度 (可以使用 570~610nm 的基于滤光器的仪器,对检测性能不会有明显的降低)。

(5) 对 595 nm 处的数据作图,或为提高在低反应值处的精度,对 595 nm/450 nm 的比率作图。标准反应曲线可以拟合为一个多项式反应,由此可以估算出待测样品的浓度值.

            展开           
注意事项

1. 测定液必须澄清,否则造成测定结果误差。


2. 由于蛋白质的紫外吸收高峰常因pH的改变而变化,故应用紫外吸收法时要注意溶液的pH,最好与制定标准曲线时的pH一致。


相关文章

我国科学家首创蛋白质动态结构AI建模方法

科技日报记者刘园园西湖大学12月8日公布,该校人工智能(AI)讲席教授李子青团队与厦门大学、德睿智药合作,首创研发了能够刻画蛋白质构象变化与亲和力预测的AI模型——ProtMD。这是第一个尝试解析蛋白......

磷酸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获突破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晏石娟团队联合加拿大约克大学、德国马普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等研究人员在磷酸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搭建全自动在线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

蛋白质形状有助检测帕金森病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发现,健康人士和帕金森病患者脊髓液中一组蛋白质的形状不同,这些蛋白质有望用作检测帕金森病的新型生物标记物。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许多人类......

聚集态蛋白质相互作用组的交联解析方法获揭示

近日,我所蛋白质折叠化学生物学创新特区研究组(02T5组)刘宇研究员团队、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组(1810组)张丽华研究员团队,以及西湖大学张鑫教授团队等合作,通过系统性调控绿色荧光蛋白发色团的......

蛋白质5D图像是什么?

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设计出一种机器学习算法Deep-SMOLM,生成了蛋白质的五维(5D)图像,包括单个分子的方向和位置等信息。相关研究发表于近期出版的《光学快报》杂志,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微小尺度......

《科学》:人工智能几秒便可设计“原创”新蛋白质

今年6月,韩国监管机构批准了首款由人类设计的新型蛋白质制成的新冠肺炎疫苗。该疫苗基于一种球形蛋白质“纳米颗粒”,由研究人员在10年前通过劳动密集型试错攻关研制而成。现在,随着人工智能(AI)的巨大进步......

华东理工大学蛋白靶向降解策略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旭红和副教授杨泱泱课题组在蛋白靶向降解策略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自噬途径依赖的具有内质网靶向能力的DNA纳米材料用于降解膜结合细胞器内的蛋白质》为题发......

1953年首度预测:“β波纹片”蛋白质结构获证实

1953年,科学家首次预测了一种名为“β波纹片”的蛋白质结构。约70年后,美国研究人员首次在实验室中创建出了这一结构,并使用X射线结晶学对其进行了详细表征。这项新研究有望使科学家们设计并制造出基于波纹......

《科学》一项新研究为男性不育提供希望

我国近20年不孕不育率从6.9%增长到17.1%,其中男性病因约占40%。遗传突变和基因表达异常是男性不育的重要病因。然而,精子形成过程中仍有许多谜题尚未破解。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

新型扩张显微技术让隐藏分子“现形”

在活细胞内,蛋白质和其他分子通常紧密地堆积在一起。这些密集的簇很难成像,因为无法将荧光标记嵌在分子之间而使它们可见。据29日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的论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