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姚永刚、张登峰带领团队,携手解析了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脉络丛在发病早期的细胞和分子病理变化特征,为其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并有望推动早期干预策略的研发。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神经退行性疾病》上。
人的大脑时刻处于脑脊液的保护之中。脉络丛是脑脊液的分泌组织,也是血液—脑脊液屏障,在神经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患者中,脉络丛体积会显著增大,且年轻健康小鼠脑脊液移植能改善老年或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这凸显了脉络丛在脑疾病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团队新构建了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的脉络丛单细胞转录图谱,囊括了迄今为止最大数量的脉络丛单细胞。通过转录组分析、原位验证及体外靶点干预实验,他们全面阐释了病理早期脉络丛的细胞和分子病理变化特征。
研究发现,脉络丛由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等6大类细胞组成,其中上皮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四分之三,其通过紧密连接形成屏障结构,还高表达多种阿尔茨海默病重要基因。相比于同性别的正常对照小鼠,雄性模型小鼠脉络丛中上皮细胞比例明显降低,线粒体能量代谢下降,纤毛组分减少且极性改变,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屏障功能受损。此外,脉络丛还包含多种免疫细胞亚群,部分细胞亚群表达增殖信号,呈现出“淋巴结样”免疫细胞原位增殖的特性。
在早期患病的小鼠中,脉络丛上皮细胞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表达下调,引发免疫细胞通信紊乱,导致巨噬细胞激活。脉络丛中的巨噬细胞能够穿越脉络丛进入脑脊液,与室管膜细胞直接作用,并通过增加配体分泌,增强与室管膜受体的互作,进而促进皮层组织脂质积累和小胶质细胞激活等下游病理效应。
此项研究还发现脉络丛的基因表达谱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为后续基于性别差异的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通过靶向脉络丛以干预脑实质病变的早期干预策略研发奠定了科学基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姚永刚、张登峰带领团队,携手解析了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脉络丛在发病早期的细胞和分子病理变化特征,为其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并有望推动早期干预策略的研发。相关研究......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姚永刚、张登峰带领团队,携手解析了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脉络丛在发病早期的细胞和分子病理变化特征,为其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并有望推动早期干预策略的研发。相关研究......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2025年第19号) 为指导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科学研发和评价,提供可供参......
记者从烟台大学获悉,该校药学院、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田京伟/张剑钊/芦静团队与绿叶制药集团创新研究院合作,首次发现痕量胺相关受体1和5-HT2C受体的相似结合模式。该模式可用于新一代抗精......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玲玲研究组揭示了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R(PKR)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与进展过程中异常激活的分子病理特征,开发了基于具有分子内短双链结构环形RNA(ds-c......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教授唐毅团队联合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教授柳昀哲团队通过整合高密度睡眠脑电、核磁共振成像、脑脊液生物标记物及系统认知功能测评等多模态数据,首次全面解析阿尔茨海默病(AD)疾病......
提起脑机接口,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科幻电影中的神奇场景。近几年,诸如“猴子用脑电波控制平板”等最新研究成果,让这项技术逐渐走入现实。“在治疗脑部疾病方面,脑机接口空间很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
图通过社区人群队列研究揭示认知衰退风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示意图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161120498、82293642、82230043)等资助下,温州医科大学/瓯江实验室宋伟宏教授、重......
记忆力衰退,言语令人费解,行为变得怪异,突然发脾气、摔东西,曾经游刃有余的工作如今变得力不从心,甚至生活难以自理……一些老年人的性格和行为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科学家认为,这样的性情大......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黄现青教授团队(食品营养与安全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上发表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