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10 14:30 原文链接: 陕南镇巴县发现地球最早的苔藓动物

图1 苔藓虫生态复原图

图2 滇东澄江动物群与陕南灯影组西蒿坪生物地层对比. 澄江动物群产出层位为Eoredlichia-Wutingaspis三叶虫化石带. 陕南苔藓虫门房原始蜂巢虫(Protomelission gatehousei)产出于Parabadiella三叶虫化石带

图3 陕南镇巴灯影组西蒿坪段赋含的三叶虫拟小阿贝德虫和舌形贝腕足动物始圆货贝(Parabadiella-Eoobolus)及其寒武纪全球古地理分布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720104002、41890844、41621003)等的资助下,西北大学地质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早期生命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张志飞教授带领的冠轮动物课题小组与国内外研究团队通力合作,在寒武纪大爆发与动物门类起源研究方向取得新的进展,以“化石证据揭示苔藓动物门起源于寒武纪早期(Fossil evidence unveils an early Cambrian origin for Bryozoa)”为题,于10月28日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033-w。《自然》杂志同期以“苔藓动物门最终发现在寒武系(Bryozoan fossils found at last in Cambrian deposits)”为题做了专题评论,揭开了苔藓动物门的寒武纪起源之谜,表明该门类在5.3亿年前已经出现并参与了在地球宜居性演化。

  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上已知最为宏伟的两侧动物生命爆发事件。在距今5.4~5.18亿年前的地球海洋中,突然爆发性地出现了包括脊椎动物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现生动物的早期祖先代表。苔藓动物门作为地质历史中非常重要的动物门类,通常群体生活,模块化生长,包壳造礁,生态复杂,一直缺乏寒武纪时期的确凿化石记录。而在距今4.8亿年后的奥陶纪后碳酸盐岩地层中,苔藓虫却极为丰富,因此被认为是奥陶纪大辐射的产物。

  研究团队在陕南镇巴县小洋镇小洋剖面灯影组西蒿坪段的碎屑灰岩中,通过酸蚀处理方法,发现了几个毫米级的微体化石。研究表明,这些微体化石代表地球已知最早的苔藓动物(苔藓虫)—门房原始蜂巢虫(Protomelission gatehousei;图1),从而将苔藓动物门的地质历史从奥陶纪前推到寒武纪大爆发早期,将苔藓动物的地质历史前推至少5000万年(图2);苔藓动物适宜在清澈的硬底质环境中生活,从而揭示了泥页岩中保存的特异型化石库中缺乏苔藓动物化石的原因;提出了现代苔藓虫可能起源于群居的祖先类型而不是单体生活祖先(图3)。该发现为地球动物树成型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特异型化石的研究并不能完全揭示地史上生命演化的历史过程,还需要其他化石的约束和补充。


相关文章

燕山地区发现迄今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上,报道了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发现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

泡了8年化石,发现迄今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

她泡了8年的化石,做了无数次实验,也曾想过要放弃,但她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于是有了今天的成果——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

研究发现迄今最古老类囊体化石

比利时列日大学近日发布公报说,该校一个研究团队在距今约17.5亿年的一种蓝藻化石中发现了类囊体膜结构,这是迄今已知的最古老类囊体化石,比此前类囊体化石的最早纪录提前了约12亿年。新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蓝藻......

准确识别笔石化石!人工智能技术又一成就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层古生物大数据中心研究员徐洪河,联合天津大学副教授牛志彬等,基于笔石化石多模态数据集以及深度学习残差网络算法,在笔石化石智能识别领域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

青藏高原上发现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属化石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30日发布消息称,该园古生态研究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孜县柳区晚古新世植物群中发现迄今全球最早的羊蹄甲属化石,为解析羊蹄甲属植物的起源及其传播路线提供了新线索。相关研究成果于......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新发现古人类顶骨化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应用CT扫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段,从周口店第15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中识别出一块人类顶骨,是继1973年周口店第4地点发现1枚牙齿化石之后,50年......

5亿年化石可能改写脊椎动物起源

在7月6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篇论文中,美国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KarmaNanglu与合著者报告说,一块保存完好的5亿年前的化石与今天一些被囊动物非常相似,即用两根虹吸管过滤水中的有机颗粒,复杂的......

寒武纪叶足动物与缓步动物躯体构型对比研究取得新进展

缓步动物,或称水熊虫,是一种微小的无脊椎动物,具有四对附肢,附肢末端为爪或趾,因其极强的适应能力而闻名于世。虽然已知缓步动物是寒武纪灭绝的软躯体蠕虫状叶足动物的后代。然而,缓步动物的躯体构型起源至今尚......

粪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一项研究对产出于南京汤山驼子洞早更新世的粪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这类特殊类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为进一步理解地质历史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形成过程,特别......

古老的剑齿捕食者揭示了大灭绝事件的真相

25.2亿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毁灭性的大灭绝,以至于它被称为"大灭绝"。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引发了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每10个物种中就有9个永远消失,最终为恐龙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但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