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浙江嘉兴打出长三角最大地热井

记者6日从浙江省地热(温泉)暨嘉兴“运热1号井”重大突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嘉兴“运热1号井”已于近日成功打出地热水,成为目前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水温最高、水量最大的地热井,填补了长三角地区在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图上的空白。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潘圣明在发布会上说,嘉兴“运热1号井”位于嘉兴市运河农场,2012年4月17日开钻,7月30日结束钻孔,孔深达 2003.78米。此地热水水温可达64℃,氟含量4.7毫克/升,为氟热矿水,初步可开采量为2592立方米/日,可开采的资源总储量为5018立方米/日。 据潘圣明介绍,地热资源作为一种集热、矿、水三位一体的清洁能源,是国家34种重要矿产资源之一,对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地热资源勘查的重大突破,将有力促进休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将对嘉兴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阅读全文

浙江投1.14亿勘查地热矿 最大水量地热井成功出水

  记者从6日召开的浙江省地热重大突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浙江省地热资源勘探近日已取得新突破,浙江嘉兴 “运热1号井”已成功打出地热水,并成为目前浙江省水温最高、日出水量最大的地热井。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潘圣明表示,包括财政和商业性投入在内,浙江两年来已累计投入1.14亿元用于勘查地热资源。

浙江嘉兴打出长三角最大地热井

  记者6日从浙江省地热(温泉)暨嘉兴“运热1号井”重大突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嘉兴“运热1号井”已于近日成功打出地热水,成为目前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水温最高、水量最大的地热井,填补了长三角地区在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图上的空白。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潘圣明在发布会上说,嘉兴“运热1号井”位于嘉兴市

地热能利用 能否再现“羊八井式”黄金时代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新疆帕米尔高原发现了两处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的地热资源,将满足当地冬季供暖以及温泉旅游、温室大棚等开发,助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消息一出,地热从业人员再次感到振奋人心。  “中国地热利用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日前,记者跟随中国科协优秀科技人物采访团来到西藏,采访中,这

印尼: 重视开发地热能源

  随着全球资源性能源的日益减少,印尼政府正逐步减少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同时加快包括地热、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计划在2025年将可再生能源在全国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例提高到17%。   印尼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其中地热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40%。但长期以来,由于对石油天然气的习

开发地热能降低能源消耗

  与风能、太阳能等不同的是,地热能的利用过程几乎不会出现废弃,是非常具有潜力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地热能应用于建筑物的供暖、制冷和生活用水的三联供方面有很好的经验,是代替烧煤的最佳方式,可以直接产生效益,同时能够节能减排、减少大气污染。利用绿色能源降低能耗,将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开展开发利用实践  

印尼新能源规划将优先发展地热能源

  据印尼《安塔拉》通讯社1月14日报道,印尼能源与矿业部长瓦基克日前在万隆地热发电站落成仪式致辞表示,印尼现用于发电的主要原料燃油已日益稀少和昂贵,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乃当务之急。地热发电在印尼最具开发潜力,目前已探明的地热资源可发电能力达29,000兆瓦,占世界总地热资源约40%,目前开发还不

地热能有望成为雾霾治理新配方

   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主题,一个是健康,一个是能源。当健康和能源这两个主题发生冲突时,比如雾霾当道的眼下,我们的出路又在哪儿呢?  答案是地热。地球不仅是个热库,同时还不断地生热,地球的热量是可持续的。其实,入地不用太深,我们就可以享有丰富的地热能源。  地热资源是来自地球内心的奉献,地心温度可以

我国地热能勘探技术不断成熟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等部门近日联合发布的报告称,我国地热能勘探技术不断成熟。  报告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热地质、钻井工程等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大地热流场、地热成因、地热能资源评价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多年来,钻井技术取得很大进步

地热发电产业化需技术升级政策破题

  国庆过后,国土部一份我国干热岩资源总计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的报告,引发游资对地热能概念股票疯狂热炒。干热岩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应用于发电,中国证券报记者对我国地热发电产业的调查显示:从已经运营的地热电站来看,尽管地热发电在可利用小时数、发电成本等方面已经优于风电、光伏等

中石化地热开发"取热不取水" 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编者按:2月底3月初,我国中东部地区再次遭遇雾霾天气,部分城市空气严重污染。此前的一月份,4次严重雾霾天气影响全国30个省(区、市),143万平方公里国土被雾霾所覆盖。雾霾持续发难,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如何走出‘蓝天靠风刮’、‘靠天呼吸’的困局?2013年全国两会上,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