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Toll样受体的结构

所有Toll样受体同源分子都是Ⅰ型跨膜蛋白,可分为胞膜外区,胞浆区和跨膜区三部分。Toll样受体胞膜外区主要行使识别受体及与其他辅助受体(co-receptor)结合形成受体复合物的功能。Toll样受体的胞浆区与IL-1R家族成员胞浆区高度同源(IL-1R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和机制与果蝇类似),该区称为Toll-IL-1受体结构域(Toll-IL-1 receptor domain,TIR结构域)。TIR具有嗜同性相互作用(homophilic interaction),藉此来募集下游含有TIR的信号分子,组成信号复合体。但是二者胞外部分不相关,TLR胞膜外区为有17个~31个亮氨酸富集的重复序列(Leucine rich repeats,LRRs),并且都含有3个胞外段辅助蛋白即MD-1、MD-2和RP105,参与对疾病相关分子模式(PAMP)的识别;而IL-1R为Ig样的结构,在哺乳动物中,一些胞浆蛋白也存在TIR域,如2种信......阅读全文

Toll样受体的受体结构

所有Toll样受体同源分子都是Ⅰ型跨膜蛋白,可分为胞膜外区,胞浆区和跨膜区三部分。Toll样受体胞膜外区主要行使识别受体及与其他辅助受体(co-receptor)结合形成受体复合物的功能。Toll样受体的胞浆区与IL-1R家族成员胞浆区高度同源(IL-1R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和机制与果蝇类似),该区称

Toll样受体的结构

所有Toll样受体同源分子都是Ⅰ型跨膜蛋白,可分为胞膜外区,胞浆区和跨膜区三部分。Toll样受体胞膜外区主要行使识别受体及与其他辅助受体(co-receptor)结合形成受体复合物的功能。Toll样受体的胞浆区与IL-1R家族成员胞浆区高度同源(IL-1R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和机制与果蝇类似),该区称

Toll样受体的结构特点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的一类重要蛋白质分子,新近研究发现,TLR能结合机体自身产生的一些内源性分子(即内源性配体)。免疫佐剂可增强抗肿瘤免疫,其分子和细胞机制得到进一步阐明TLR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

关于Toll样受体的结构介绍

  所有Toll样受体同源分子都是Ⅰ型跨膜蛋白,可分为胞膜外区,胞浆区和跨膜区三部分。  Toll样受体胞膜外区主要行使识别受体及与其他辅助受体(co-receptor)结合形成受体复合物的功能。Toll样受体的胞浆区与IL-1R家族成员胞浆区高度同源(IL-1R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和机制与果蝇类似)

Toll样受体的受体分布

TLRs分布的细胞多达20余种,Muzio M 等对TLR1-TLR5表达于人类白细胞的研究中发现,TLR1能在包括单核细胞,多形核细胞,T、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等多种细胞中表达,TLR2、TLR4、TLR5只在髓源性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上表达,而TLR3只特异性表达于树突状细胞(dendriti

Toll样受体的受体分类

在哺乳动物及人类中已经发现的人TLRs家族成员有11个。其中了解比较清楚的有TLR2,TLR4,TLR5和TLR9。人的TLRs家族基因定位分别是定(TLR1,2,3,6,10)4号染色体,9号染色体(TLR4),1号染色体(TLR5),3号染色体(TLR9),x号染色体(TLR7,8)。根据TLR

Toll样受体的概念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的一类重要蛋白质分子,新近研究发现,TLR能结合机体自身产生的一些内源性分子(即内源性配体)。免疫佐剂可增强抗肿瘤免疫,其分子和细胞机制得到进一步阐明TLR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

Toll样受体的分类

在哺乳动物及人类中已经发现的人TLRs家族成员有11个。其中了解比较清楚的有TLR2,TLR4,TLR5和TLR9。人的TLRs家族基因定位分别是定(TLR1,2,3,6,10)4号染色体,9号染色体(TLR4),1号染色体(TLR5),3号染色体(TLR9),x号染色体(TLR7,8)。根据TLR

简述Toll样受体的分布

  TLRs分布的细胞多达20余种,Muzio M 等对TLR1-TLR5表达于人类白细胞的研究中发现,TLR1能在包括单核细胞,多形核细胞,T、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等多种细胞中表达,TLR2、TLR4、TLR5只在髓源性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上表达,而TLR3只特异性表达于树突状细胞(dendri

Toll样受体的发展历程

早在19世纪人们了解到微生物致病的概念后,就想到多细胞生物体中应该存在这样的分子,它们能够识别微生物特有的分子,从而识别入侵的微生物。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寻找这样的分子。德国著名细菌学家科赫的弟子理查德菲佛(Richard Pfeiffe)创造了”内毒素“一词来称呼革兰氏阴性细菌中能够造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