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高能物理所重夸克偶素强衰变宽度的次次领头阶辐射修正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贾宇研究员,与中国矿业大学、高能所客座学者冯锋副教授,以及西南大学的桑文龙副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计算了赝标重夸克偶素强衰变宽度的次次领头阶(NNLO)辐射修正,并结合最新的实验测量值进行了深入的唯象讨论。相关论文于12月20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Phys. Rev. Lett. 119, 252001 (2017))。该工作代表了重夸克偶素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 解释重夸克偶素的湮灭衰变,历史上对确立量子色动力学的渐进自由的性质起过关键作用。大约40年前,赝标夸克偶素的单举强衰变宽度在非相对论极限下的次领头阶(NLO)辐射修正已被意大利和日本的两组理论家独立完成。NLO修正的贡献十分重要,因此人们自然好奇下一阶辐射修正的大小。由于技术上的巨大挑战,在将近40年的漫长时间内,人们对于ηc强衰变宽度的NNLO修正始终一无所知。随着近年来量子场论高阶微扰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20......阅读全文

高能物理所重夸克偶素强衰变宽度的次次领头阶辐射修正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贾宇研究员,与中国矿业大学、高能所客座学者冯锋副教授,以及西南大学的桑文龙副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计算了赝标重夸克偶素强衰变宽度的次次领头阶(NNLO)辐射修正,并结合最新的实验测量值进行了深入的唯象讨论。相关论文于12月20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

四夸克物质的发现入选2013年物理学重要成果

  美国物理学会主编的《物理》杂志12月30日公布了2013年国际物理领域重要成果,“发现四夸克物质”位列十一项成果之首。《物理》杂志评选真正在物理学界内外引起轰动的成果,综合考虑了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出人意料的成果和发现,或者导致更先进的技术的可能性。  下面是《物理》杂志网站对“四夸克物质”的简介

北京谱仪实验发现新的Zc结构

 北京谱仪III(BESIII)实验国际合作组于2013年3月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的共振结构Zc(3900),该发现引起国际广泛关注,《物理评 论快报》、《自然》等杂志做了热点报道。因为其中含有一对正反粲夸克且带有和电子相同或相反的电荷,提示其中至少含有四个夸克,极有可能是科学家们长期寻 找的介子分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发现新共振结构

  北京谱仪Ⅲ(BESⅢ)实验国际合作组26日在北京宣布,科学家们在最近采集的数据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共振结构,暂时命名为Zc(3900)。新发现的Zc(3900)含有粲夸克和反粲夸克且带有和电子相同或相反的电荷,提示其中至少含有4个夸克,可能是科学家们长期寻找的一种奇特强子。   中国科学

北京谱仪III实验发现类粲偶素新衰变模式

近日,北京谱仪III(BESIII)合作组发现了类粲偶素Y(4660)和Y(4360)粒子的新衰变模式π+π-ψ2(3823),是Y(4660)粒子自发现以来的第二个含粲偶素衰变模式。这是粒子物理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已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ψ2(3823)粒子

首次观察到希格斯玻色子最重要衰变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1日报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超环面仪器实验组(ATLAS)在官网公布实验证据,宣布其首次观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变成两个底夸克这一重要过程,两轮实验数据结合后,标准误差为3.9西格玛,符合“观察到某种现象”的统计学要求。   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衰变成

北京谱仪III(BESIII)组发现D介子第二种纯轻衰变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了北京谱仪III(BESIII)合作组发现D介子第二种纯轻衰变D+→τ+ν以及利用这个测量检验“轻子味道普适性”的结果。本篇作为编辑推荐文章发表。   纯轻衰变过程D+→τ+ν中粲夸克和反下夸克通过一个虚的W玻色子湮灭成带

北京谱仪完成Y(2175)数据获取

  从5月1日至6月17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与北京谱仪实验人员通力合作,克服了低能区运行的种种困难,保证对撞机和谱仪高效稳定运行。短短一个半月时间内,累计采集100pb-1数据,按计划完成了在质心系能量2.125 GeV的数据采集任务,为研究Y(2175)粒子及其衰变奠定了良好基础。  

北京谱仪III实验:在粲物理能区寻找新物理——进展与展望

  近日,南京大学陈申见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Stephen Olsen教授在《国家科学评论》杂志在线发表综述文章,回顾了BESIII实验在粲物理能区寻找新物理的研究中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并对未来相关研究前景做了评述和展望。  利用BESIII探测器采集的实验数据,该合作组多方面开展了新物理的寻找:1)

首次观测粲介子在正反物质间“变身”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3日报道,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分析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第二轮运行产生的数据,首次捕捉到粲介子从物质“变身”到反物质的过程,这一发现有助于理解现在的宇宙为何由物质而非反物质组成。  每个粒子都拥有一个与其质量、寿命和原子自旋相同但电荷相反的反粒子。光子等是自己的反粒子;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