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知识问答(二)

ITP的治疗有:(1)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是ITP的首选治疗药物。强的松片通常从1mg/kg/d开始,也可按等量换算的方法应用甲泼尼龙片。对于出血较重者,可短期使用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一般应用7~10天血小板上升,2~4周达到高峰值,血小板稳定(升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后可逐渐减少激素用量,以小剂量强的松(5~10mg/d)或等量的甲泼尼龙维持治疗3~6月或更久。病程短的初治者有效率高于80%。若激素治疗4~6周后,患者血小板仍未升高,说明强的松治疗无效,应迅速减量至停用,而改用其他治疗。在临床中,常常遇到三种情况导致治疗不充分:一是激素减量过快,在血小板尚未稳定时就开始减量,或稳定后减量太快。二是停药过早,不做维持治疗。三是激素用量不足,包括开始剂量和维持剂量,主要是担心长期应用后的诸多副作用。应在临床治疗上强调初始治疗足量(可根据体重计算激素用量)、减量适当和个体化、较长时间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激素量见上述)的重要性。......阅读全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知识问答(二)

ITP的治疗有:(1)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是ITP的首选治疗药物。强的松片通常从1mg/kg/d开始,也可按等量换算的方法应用甲泼尼龙片。对于出血较重者,可短期使用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一般应用7~10天血小板上升,2~4周达到高峰值,血小板稳定(升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后可逐渐减少激素用量,以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知识问答

严匡华北医硕士、中国协和医大博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博士后 Understanding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 taking control.了解ITP乃为征服ITP的第一步。 ——这是鄙人编写此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知识问答(一)

Understanding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 taking control.了解ITP乃为征服ITP的第一步。 ——这是鄙人编写此文的主旨所在。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怎样的一种疾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检查

检查1.血象出血不重者多无红、白细胞的改变,偶见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由于病毒感染所致。急性出血时期或反复多次出血之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常减少,白细胞增高,网织红细胞于大出血后可增多。周围血中最主要的是改变是血小板减少至100×109/L以下,出血轻重与血小板高低成正比,血小板<50×109/L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

    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CD-10:D69.3)    (二)诊断依据。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骨髓检查

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中,骨髓相关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包括骨髓涂片检查和切片病理检查。骨髓涂片检查骨髓涂片检查主要用来观察髓内细胞的形态。多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以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多明显,可检出无突起型巨核细胞。胞浆嗜碱性强,颗粒稀少,外形光滑。胞质出现空泡、变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及治疗

诊断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2.脾脏不增大或仅有轻度增大。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4.一下五点中应具备任何一点:①**治疗有效;②切脾治疗有效;③PAIg增多;④PAC3增多;⑤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1.保持安静。2.输新鲜血液或血小板适用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检查表现

1.血常规血常规示只有血小板减少而其他各系血细胞均在正常范围,部分患者由于失血导致缺铁,可伴有贫血。单纯ITP网织红细胞计数基本正常。2.外周血涂片需排除由于EDTA依赖性血小板凝聚而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出现破碎红细胞应除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尿毒综合征。出现的巨血小板或微小血小板需考虑遗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表现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经过40多年的研究,证明本病与机体免疫有关,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为特点,患病前有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小儿多为急性特发性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绝大多数患者血中有抗血小板抗体,主要为IgG。儿童多为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感染后的一过性的血小板减少,为急性型。女性多慢性、反复发作,血小板持续降低,为慢性型,多于自身免疫有关。临床表现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好发于40岁以下的女性。女:男约为4:1。该病见于小儿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