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我国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博物馆”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已经开始未有定论,但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是不争的事实。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魏辅文近日指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相比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容易被忽视,却非常关键。 历时两年,由魏辅文领衔的合作团队收集和整理了已发表的中国陆生脊椎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数据,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我国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演化的“博物馆”和“摇篮”。相关研究结果北京时间1月23日在《科学进展》杂志在线发表。 据悉,这是我国首次评估陆生脊椎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空间格局。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胡义波告诉《中国科学报》,本研究识别了我国遗传多样性丰富/贫乏的区域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古老/年青的区域,对国家尺度的遗传多样性保护规划和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制定具有重要科学支撑作用。“博物馆”和“摇篮”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与政策平台(IPBES)2019年公......阅读全文

揭示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之谜!

  我国学者2篇Cell论文揭示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之谜!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也是脊椎动物演化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  北京时间2021年2月5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在线发表了我国多个单位合作的两篇研究论文:Tracing the geneti

科学家发现我国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博物馆”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是否已经开始未有定论,但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是不争的事实。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魏辅文近日指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相比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容易被忽视,却非常关键。 历时两年,由魏辅文领衔的合作团队收集和整理了已发表的中国陆生脊椎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数据,

脊椎裂的检查

  1.有骨梁存在,在X线片上可发现椎体背面有相应的骨质改变。  2.脊髓造影或碘水脊髓造影。  3.CT扫描及MRI。

脊椎裂的病因

  主要是在胚胎期发育发生障碍所致,关键在于椎管闭合不全。  支撑人体的脊柱是由26块脊椎骨连接组成的,脊柱中央的管腔称为椎管。该管内包有脊膜、神经及脊髓等组织,如椎管先天性发有异常,则可椎管闭合不全,称为脊柱裂。此症多见于腰骶部,偶见于胸段,裂开处多在脊柱后面,少数可位于前方,正常人有20~25%

脊椎裂的症状

  主要是在胚胎期发育发生障碍所致,关键在于椎管闭合不全。  支撑人体的脊柱是由26块脊椎骨连接组成的,脊柱中央的管腔称为椎管。该管内包有脊膜、神经及脊髓等组织,如椎管先天性发有异常,则可椎管闭合不全,称为脊柱裂。此症多见于腰骶部,偶见于胸段,裂开处多在脊柱后面,少数可位于前方,正常人有20~25%

脊椎裂的简介

  脊柱裂:又叫“先天性脊柱裂”、“隐性脊柱裂”,为脊椎轴线上的先天畸形。  最常见的形式为棘突及椎板缺如,椎管向背侧开放,以骶尾部多见,颈段次之,其他部位较少。病变可涉及一个或多个椎骨,有的同时发生脊柱 弯曲和足部畸形。脊柱裂常与脊髓和脊神经发育异常或其他畸形伴发,少数伴发颅裂。  少数病人到成年

脊椎裂的病理

  脊髓裂可见于隐性或显性脊柱裂病例,同属于胚胎期发生障碍所致的畸形,最多发生在腰椎和胸椎,而颈椎和骶椎少见。常有(90%以上)一来自椎体背面的纵行隔障或骨梁插向椎管背侧,将脊髓或马尾分成长度不等、左右对称或不对称、完全或不完全的两半,少数可有两个隔障。有的隔障则可为软骨或纤维组织。每个半脊髓均具有

陆生植物的定向选择分析

在陆地上,植物扎根于土壤,以吸收其中的养分和水分,通过茎干与分枝支撑一片片绿叶沐浴阳光(根、茎和叶的分化也是高等植物的象征)。在合适的水分和养分存在的条件下,对太阳光的有效利用是陆生植物群落进化的重要驱动力。陆生植物对太阳光的有效利用必定导致植物群落的立体化发展,其中一些植物向大型化的参天大树发展,

什么是陆生植物的定向选择?

在陆地上,植物扎根于土壤,以吸收其中的养分和水分,通过茎干与分枝支撑一片片绿叶沐浴阳光(根、茎和叶的分化也是高等植物的象征)。在合适的水分和养分存在的条件下,对太阳光的有效利用是陆生植物群落进化的重要驱动力。陆生植物对太阳光的有效利用必定导致植物群落的立体化发展,其中一些植物向大型化的参天大树发展,

科学家破解陆生植物起源密码

  多细胞轮藻具备根茎叶的分化,被学术界认为是陆生植物的祖先。近日,科学家获得了绿色植物界最古老单细胞轮藻(Mesostigma viride)的首个基因组,在表观组和转录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尖端科学(Advanced Science)》。  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演化是生命

“陆生植物零灭绝”的目标高吗?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308.shtm

无脊椎动物和有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相关介绍

  无脊椎动物  在无脊椎动物中具有红细胞,只限于海生动物,如螠虫、光裸星虫、绿纽虫、海豆芽、扫帚虫、魁蛤、海棒槌等。涉及到各门约有100种,但也有的和白血球并没有明显区别,不过和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则有明显的差异。  有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中哺乳类的红细胞,是中心部凹陷的圆饼状,在造血组织中(的成红血

脊椎裂的临床表现

  由于隔障的存在,当身长增加时则使脊髓或马尾受到牵拉而产生相应的症状。  (一)隐性脊柱裂 在常规摄片中的发现率可高达10%以上。多数无症状,少数有局部酸痛与不适感。椎板缺失区邻近皮肤可有色素沉着、皮下脂肪瘤、一丛毛发或一个内藏毛发的小凹,后者可能有管道通向深部--皮窦(道)。少数病人的终丝或马尾

脊椎裂的症状及检查

  症 状  囊性脊柱裂的病儿于出生后即见在脊椎后纵轴线上有囊性包块突起,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有的有细颈或蒂,有的基底部较大无颈。包块常随年龄增大,表面皮肤或正常,或菲薄易破,有的菲薄呈半透明膜状,如囊内为脑脊液,用手电筒照之透光,如囊内有脊髓、神经组织等,用手电照之不透光或可见到囊内组织阴影

羊膜脊椎动物的概念

中文名称羊膜脊椎动物英文名称amnion vertebrate定  义胚胎发育过程中胎儿体外包有羊膜的脊椎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均属羊膜动物。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发育而成的羊膜,提供了一个水性环境,从而保证胚胎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应用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发育遗传学(二级学科)

脊椎裂的病因及症状

  病 因  主要是在胚胎期发育发生障碍所致,关键在于椎管闭合不全。  支撑人体的脊柱是由26块脊椎骨连接组成的,脊柱中央的管腔称为椎管。该管内包有脊膜、神经及脊髓等组织,如椎管先天性发有异常,则可椎管闭合不全,称为脊柱裂。此症多见于腰骶部,偶见于胸段,裂开处多在脊柱后面,少数可位于前方,正常人有2

中科院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处的研究人员在云南地区发现了距今4.09亿年的基干四足动物化石,填补了基干四足动物早期化石记录的空白,将四足动物支系的演化历史前推了1千万年,为了纪念我国泥盆纪脊椎动物的早期研究者、已故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先生,这一化石被命名为 “

科学家鉴定一类跨越无脊椎脊椎动物基因复制机制

  基因既可以通过DNA水平的复制,也可以通过RNA水平的复制来产生新的拷贝,后者又称为逆转录基因,产生的过程称为逆转录。有实验证明在哺乳动物中,逆转录基因由一种non-LTR类型的逆转座子介导产生,但是在其他动物中却并不明确。日前,中科院动物所张勇研究组在逆转座子介导的复制过程研究取得进展,相关成

宏演化研究书写了一段翼龙“兴亡史”

作为第一种演化出动力飞行能力的脊椎动物,翼龙的宏演化问题在古生物学界一直备受关注。近日,《当代生物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一项关于翼龙多样性大尺度演化的成果。这项研究详细讨论了翼龙从起源至灭绝多样性的变化过程以及潜在的影响因素。为了更深入理解翼龙的多样性演

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动物学国际合作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研究院Gavin Young博士共同主持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中古生代脊椎动物生物地理学,古地理学及气候学”(IGCP491项目,2003-2007),依据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化石燃料学以及地球物理学、

Cell-Rep:脊椎损伤修复新突破

  脊髓损伤会破坏大脑与脊髓之间的通讯,进而破坏大脑对身体某部分的控制。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损伤部位下方的特定类型的神经元反馈在早期恢复和维持恢复的运动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新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继续使用受影响的身体部位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成功的重要性。  “在脊髓损伤后,破坏的神经通路不再能

高尔基带并非脊椎动物独有

意大利科学家发现,高尔基带,一种以前被认为是脊椎动物独有的细胞器结构,也存在于其他动物分类群中,包括软体动物、蚯蚓和海胆。相关研究3月1日发表于《细胞报告》。一直以来,高尔基带的功能成谜,但它在不同动物谱系中的存在表明其功能并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是脊椎动物特有的。研究小组还发现,高尔基带是在胚胎发生的

关于萤光素酶的生物发光介绍

  生物发光现象是在生物体内,由于生命过程的变化,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而发光的现象。生物发光在英语中名为bioluminescence,该词为合成词,是由希腊语中代表生命的bios与拉丁语中意为光的lumen组合而成。大部分发光与三磷酸腺苷(ATP)有关,发光的化学反应不限于在细胞内外发生。对

古脊椎所等古老鱼类化石研究揭开有颌脊椎动物演化史

  从大白鲨到人类,长着上下嘴巴的脊椎动物被称为有颌类,占现生脊椎动物物种数的99.7%。有颌类包括四大类群:盾皮鱼纲、棘鱼纲、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其中前两个纲业已全部灭绝。搞清楚这些大支系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是弄清作为陆生脊椎动物乃至人类直系祖先的硬骨鱼类的起源,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共同祖先的特征组

稻子为何能陆生?进化分蘖调控机制是关键

  记者从云南大学获悉,该校农学院胡凤益研究员及其合作团队近日成功揭示了陆稻在陆生适应性进化中的分蘖调控作用机制。《自然》子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植物株型对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禾本科作物的驯化历史都经历了共有、平行的株型变化模式,即具有分蘖减少的转变。例如,玉米、高梁、小麦、

版纳园研究揭示影响陆生植物叶片养分的因素

  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叶片元素含量紧密相关,因此认识影响叶片元素含量的生物、生态因子对于模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养分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理生态研究组的张石宝、曹坤芳等研究人员在生物地理学顶尖期刊Global Ecolo

《科学》:苔藓基因组有望揭开陆生植物进化之谜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近日通过分析苔藓基因组发现,苔藓基因的丰富性超乎想象,并且具有许多独特的变异。根据苔藓在植物进化树上的独特位置,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揭示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相关论文12月13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上。 图片说明:通过测序苔藓基因组,科学家有望弄清植物由水生到陆

中国科学家公布多项我国新生代化石研究世界之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164.shtm6月1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公布了我国多项新生代化石研究世界之最。   ?此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公布的新生代化石研究世界

重庆发现一全球新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记者22日在重庆市举行的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科普活动中获悉,重庆市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已发现1种全球新物种云阳掌突蟾,以及珞弄蝶(黔江)、圆翅前锹甲(黔江)、青篱柴(黔江)、毛果半蒴苣苔(秀山)等4种重庆新记录种。目前,重庆市启动了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建立了渝东北(阴条岭)、

详细介绍胶原蛋白的分布状态

  在水产动物体内胶原蛋白含量高于陆生动物,如鲢鱼、鳙鱼和草鱼鱼皮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5.9%、23.6%和29.8%,均高于各自相应鱼肉的蛋白质含量:17.8%、15.3%和16.6%。而鱼皮中的胶原含量最高可超过其蛋白质总量的80%,较鱼体的其它部位要高许多,有研究报道真鲷鱼皮中胶原蛋白占粗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