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院版纳植物园:在缅甸发现濒危新种克钦木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人员在缅甸北部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了木兰科木兰属一新种克钦木兰。该新种成年个体不超过50株,濒危等级为极危。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植物分类学》上。 据介绍,木兰科全球共有大约35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南北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木兰科植物多为高大乔木,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但由于屡遭滥伐、环境变化以及自身繁殖能力衰退等因素影响,有不少种类已处于渐危、濒危和极危的状态。 同时,木兰科植物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发育、进化不可缺少的珍贵材料,科学研究价值极高,一直是植物学者所最为关注的类群,是两大植物分类学派争论的焦点。 此次发现克钦木兰的缅甸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高热点地区之一,但木兰科植物截至目前仅记录到21种。虽然近年来多个国家的植物学家在缅甸开展了多次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了许多新类群,但几乎都是灌木和草本植物,......阅读全文

绿色守护者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用1000多公顷的园区收集了1300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热带植物,是我国展示热带植物、热带花卉、热带雨林的最经典景区。 记者佘惠敏 摄  “群山叠叠一豁平,万木森森树海行。一江碧水西折东,勾出半岛葫芦型。无霜无雪四季春,不冷不热神仙境。花开不谢叶常绿,好个植物大本营。”  这是

初心薪火相传|守护绿色明珠 瞄准世界一流

   与国家风雨同路,与时代命运与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以下简称华南植物园)迎来90岁华诞。  “90年来,我们历经战火纷飞、新中国成立、十年‘文革’、改革开放,华南植物园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进入了新时代。”

我国学者完成缅甸蕨类植物的组成及保护状况的首次评估

  面临日趋严峻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我们亟需基于区域生物多样性濒危状况的评估,来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缅甸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但缺乏全面深入的多样性研究,保护策略的付诸实施尤为困难。因此,生物多样性的评估是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版纳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宏观进化研究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缅甸各省邦的蕨类植物物

华南植物园彩云兜兰易地回归研究获得成功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专题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下,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种质创新与基因发掘领域曾宋君研究员、段俊研究员等科研人员,耗时10年时间对珍稀濒危物种彩云兜兰(Paphiopedilum wardii)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其野生资源的调查、迁地保护、无菌播种和组培技

中国首次发现兰科新种扁茎禾叶兰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助理研究员刘强和李剑武在该植物园野生兰科植物收集区内发现了兰科禾叶兰属植物的新记录种——扁茎禾叶兰。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植物科学学报》上。据悉,该新种为我国首次发现报道。   刘强介绍说,兰科禾叶兰属植物全世界约有40至5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与大洋

“走出去”科技先行一步

  版纳植物园“十三五”的目标是在总体上达到国际一流植物园水平,为我国热带及东南亚周边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保护、平台、人才。  在我国未来的外交战略重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背

大数据解码“植物王国”

  植物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植物大数据研究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植物大数据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三峡水淹区多样性调查、濒危物种评估、保护区的有效性评估、入侵种预测、国家重点野生植物分布、中医药植物分析等多个领域,支撑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个项

PLOS ONE:科学家鉴定濒危松柏植物的条形码

  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植物是分布范围很小的濒危植物,仅仅通过它们的外貌特征,很难甚至不可能对这个科的一些植物个体进行鉴定。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和纽约植物园的科学家们,在11月27日的PLOS ON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解析了来自世界多个地区的320个罗汉松科植物个体样本的

国际在线:中缅油气管道的近忧与远虑

  据报道,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目前已经进入工程建设的尾声。原规划进度将在2013年6月30日天然气管道竣工,9月30日石油管道竣工,而实际进展比这一规划有所提前,可能在5月份就能实现全线贯通。根据规划,中缅原油管道设计能力为2200万吨/年,天然气管道输气能力为120亿立方米/年。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新的晚白垩世琥珀生物群

  近年来,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化石,引起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些琥珀大多数产自缅甸北部克钦地区,地质时代为白垩纪中期(9900万年前)。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通过深入缅甸琥珀产地调查,发现一个不同于克钦琥珀的晚白垩世晚期(7200万年前)琥珀生物群。研究结果为了解缅甸地

9位院士参加上海辰山植物园 “智慧园”揭牌仪式

院士们共同为认养植物培土   4月24日,由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院士活动中心及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共同举办的院士等高端人才认养辰山植物园木兰园活动举行,九名两院院士和三十余名高端人才代表、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领导及辰山植物园相关人员参加了活动。活动由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局副局长方岩主持,陈晓亚

华中地区本土植物濒危等级专家评估会在武汉召开

  7月13日至17日,华中地区(湖北)本土植物濒危等级专家评估会在武汉召开。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吴金清研究员为与会专家介绍了中国植物园联盟建设项目背景、以西双版纳植物园为例加以说明子课题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实施步骤、华中地区(湖北)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试点)的整体方案;课题组成员李晓东

百年盛会落鹏城 仙湖借势展宏图

  7月29日,被誉为植物科学界“奥林匹克”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闭幕。百年大会首次来到中国就“花落深圳”,并非偶然。除了看重深圳的城市建设、会展设施、植被资源、物种保护与利用等因素外,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的发展也功不可没。从2008年倡议申办大会到2011年获得举办权,至今,仙湖植物园始

BGCI中国项目“物种多样性及保护”研讨会召开

BGCI中国项目“珍稀濒危植物长梗木莲的保护生物学与回归引种”暨“物种多样性及保护”研讨会召开  由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资助,中科院华南植物园、BGCI、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共同主办的“濒危植物长梗木莲的保护生物学及回归引种”暨 “物种多样性及保护”研讨会于11月9日在风景秀丽

旅游局15万买“世界最珍稀动物” 现已死亡

原来饲养在长沙动物园的雌性斑鳖产下的圆形卵兴化大鳖其实是缅甸孔雀鳖缅甸孔雀鳖幼体,背上有圆斑兴化大鳖的腹部  最近,一只“大甲鱼”引起了很多动物爱好者的注意。有报道称,江苏省兴化市旅游局从一个鳖贩子手中买到了一只重达42千克的大鳖。很快,大鳖的照片就在网上传开,很

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维护滇西北生物多样性

滇西北地区地质特殊、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位于滇西北的核心地区。 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负责人、高级工程师许琨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当前台站的定位是进行野生植物资源的收集,建设相关资源圃;致力于野生植物资源

我国濒危植物伯乐树幼苗培育成功

  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成功培育了一批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伯乐树幼苗,目前长势良好。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艺部高级实验师杨婷婷介绍,2017年11月初,他们在普洱市景东县进行伯乐树野外分布情况调查时采集了标本和近300粒种子。他们将种子带回植物园播种处理

中缅联合科考:缅甸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

  近日,应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率队对缅甸中部以及北部地区完成了为期近一个月的第五次野外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和缅甸自然资源与环保部共25人参加了此次野外科考。  此次联合科考适逢雨季,天气多变、道路泥泞崎岖、山高路滑

“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研究与应用”通过鉴定

  近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负责完成的“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广东省科技厅成果鉴定。有关专家认为:该成果在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机理、集成生物技术与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珍稀濒危植物回归方面,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由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邢福武、段俊、马国华、张奠湘

金丝猴属种存在于中国的首个照片证据

  中国研究人员最近发表了首个证据,证明了最近发现的生活在中国的金丝猴种群“Rhinopithecus Strykeri”。迄今为止,研究人员一直不能拍到这种猴子的照片,据说这种猴子向上翘的鼻孔使得它在雨中会打喷嚏。这篇论文已发表在《美国灵长类动物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

守护东南亚野生动物多样性

  中国西南和东南亚是北半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据统计,东南亚涵盖了全球约20%的植物、动物和海洋物种,全境都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所谓“生物多样性热点”指的是生物物种高度集中,且面临高度破坏威胁的地区。团队在Zeyardan村驻地处理标本  在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就有这样一个研究团队——东南亚野

“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研究与应用”通过成果鉴定

  5月4日,广东省科技厅委托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在华南植物园主持召开了由该园负责完成的“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研究与应用”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由广东省林科院、中科院广州分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华南师范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

云南梧桐:“假死”20年后重见天日

  自2004年起,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就开始介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系统研究与保护,并积极参与并推动了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这一保护生物学领域新概念的提出、实践探索等工作。同样,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长期以来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视和支持。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继续立项支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基础研

我科学家金丝猴测序成果刊登国际期刊

  异国情调和色彩斑斓的金丝猴,整日在中国、缅甸和越南山区森林的树梢上觅食。虽然这一濒危物种的分布一度曾非常广泛,但是仅限于片段化和高海拔(4500米)的山地森林,从而使得它们成为进化生物学家的一个吸引人的研究热点,来揭示隐藏在它们适应性背后的遗传学机制。  现有五个物种具有不同的人口普查规模,是公

濒危植物伯乐树幼苗培育成功

科技日报昆明5月7日电 (记者赵汉斌)记者7日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成功培育了一批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伯乐树幼苗,目前长势良好。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艺部高级实验师杨婷婷介绍,2017年11月初,他们在普洱市景东县进行伯乐

中外科学家在缅甸中部发现7200万年前新琥珀生物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8月14日发布消息称,该所研究团队与海外科学家合作,通过深入缅甸琥珀产地调查,发现了一个新的琥珀生物群——提林琥珀生物群(距今约7200万年)。研究结果为了解缅甸地质、现代亚洲热带雨林的形成、蚂蚁的演化等提供了新证据。  该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Natur

我国启动本土植物物种全覆盖保护计划

  由中科院发起、国家林业局和住建部共同倡议的中国植物园联盟6月6日在京成立。联盟发起了一项“本土物种全覆盖保护计划”,旨在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对我国本土植物全覆盖的收集和安全保存。  中国植物园联盟理事长、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陈进介绍,我国目前有200多家植物园,但现仅保存

木兰属新种绿衣紫鹃通过评审

  5月20日,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组织专家对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木兰属新品种绿衣紫鹃进行了现场审查,确定该新品种成立。  绿衣紫鹃为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科技人员所选育,是以长叶木兰为母本、美丽二乔玉兰为父本经人工杂交获得的杂交一代品种,于2013年首次开花。专家组在华南植物园木兰园实地考察了绿

科研样本获取难 暴露科研软环境建设不足

王康正在采集水曲柳 王康采集的湖北苦枥木   见到王康博士,他刚从西藏林芝回来。   “原来随处可见的红豆杉,这次没有看到。”作为北京植物园科普馆馆长,王康经常到野外采集样本。此次西藏之行,当地物种退化的态势令他感到震惊。   让王康心情无法平静的还不止于此。“当地随意采挖交易,对植物资源带

南京古生物所等:缅甸发现提林琥珀生物群

   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的博士郑大燃、研究员王博等多次对缅甸琥珀矿进行地质考察。日前,该团队与香港大学、英国、法国和印度等科研人员合作,在缅甸中部马圭省提林地区发现了一个新的琥珀生物群——提林琥珀生物群。8月9日,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