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新型人工视觉装置助患者重新“看”到图像

日本大阪大学和奈良科技研究所的专家日前研制出一种人工视觉装置,可将视觉信号传达到盲人和视觉障碍者的大脑中。 据日本媒体2月11日报道,这种装置所用的一副太阳镜上装有扫描摄像机和一个电子装置,可将眼前的物体图像变成数字信号,而先前借助微创手术植入眼睛玻璃体的电极可依据这些数字信号刺激视觉神经,当由此产生的视觉神经信号抵达脑部时,患者就能重新“看”到图像了。 患者所感知的图像清晰程度取决于植入电极的数量,其作用就相当于数码相机的像素,电极数量越多,所感知的图像也越清晰。 目前这种人工视觉装置有9个植入电极,日本专家计划今年采用新一代有49个电极的装置,使患者感知的图像更加清晰。 这一装置只适用于那些丧失视网膜光信号传输能力的人,例如有色素性视网膜炎、自身免疫视网膜疾病或与年龄有关的眼部疾病患者。日本专家希望能在2012年将这种装置推向市场。......阅读全文

机器视觉摄像机标定方法

   机器视觉的主要功能可以分为定位和识别两大类。识别主要指的是从摄像机获取图像信息并计算三维空间中物体的几何信息,以由此重建和识别物体。    空间物体表面某点的三维几何位置与其在图像中对应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由摄像机成像的几何模型决定的,这些几何模型参数就是摄像机参数。在多数条件下,这些参数必须通

新型人工视觉装置助患者重新“看”到图像

日本大阪大学和奈良科技研究所的专家日前研制出一种人工视觉装置,可将视觉信号传达到盲人和视觉障碍者的大脑中。 据日本媒体2月11日报道,这种装置所用的一副太阳镜上装有扫描摄像机和一个电子装置,可将眼前的物体图像变成数字信号,而先前借助微创手术植入眼睛玻璃体的电极可依据这些数字信号刺激视觉神经,当由此产

动物的行为策略帮你暗中视物

  哺乳动物如何感知昼夜间光的变化?  芬兰阿尔托大学和赫尔辛基大学研究人员在夜间进行实验发现,与白天进行的实验相比,老鼠在漆黑的环境中更容易找到微弱的光线。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学家惊讶地发现,这种效应与眼睛本身的任何变化几乎没有关系,而是由老鼠在黑暗中寻找光线及其大脑在夜晚和白天处理信号的方式控制

一例电焊致视网膜光损伤病例分析

电焊致电光性眼炎临床上较多见,而电焊引起视网膜光损伤的病例临床少见。近日我院接诊1例电焊致双眼视网膜感光细胞层断裂,现报告如下:患者,男,25岁。因双眼视物模糊4个月,于2014年5月6日来我院眼科就诊。眼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5,左眼0.6。患者职业为电焊工,4个月前近距离电焊工作时未坚持行

美发明人造视网膜技术 可助盲人恢复部分视力

“阿格斯II型”让失明20年的塞尔比重见光明  据美国媒体2月14日报道,该国一家公司日前宣布,他们利用先进的成套人造视网膜技术,成功帮助盲人恢复了部分视力。  去年,这家名为“第二视觉”的公司把这种叫做“阿格斯II型”的人造装置植入68岁英国退休工程师埃里克·塞尔比的右眼。塞尔比失

色素性视网膜炎患者有望重见光明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我曾经是个盲人,但现在我可以看到了”此话可能不再只属于文学作品中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第二视力公司研发的“阿尔戈斯二号”——视网膜假体系统,对视网膜提供电刺激以诱导视觉感知,而由Nano Retina公司研发的生化眼(Bio-Retina)更是在恢复视力方面取得了很

一种新装置为视网膜色素性变带来希望

  2013年11月16~19日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的第117届美国眼科学会年会(Annual Meeting of AAO)上,研究者展示了一种新装置,这种装置能够帮助由于致盲性遗传病引起视力丧失的病人识别常见物体。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当物体的轮廓被增强时,其识别性有所增加。这个被称为Ar

Plos One:眼部检测有助于发现早期阿尔兹海默症

  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眼后部的毛细血管减少可能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的诊断早期认知障碍的方法,而早期认知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前兆。   科学家使用红外摄像机无需人工进行人眼检测这些血管变化,无需使用染料或昂贵的MRI扫描仪。眼睛的后部可通过一种新型技术(OCT血管造影术)进行检测,该技术可以非常

机器视觉系统的主要工作过程

  一个完整的机器视觉系统的主要工作过程如下:  1、工件定位检测器探测到物体已经运动至接近摄像系统的视野中心,向图像采集部分发送触发脉冲。  2、图像采集部分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和延时,分别向摄像机和照明系统发出启动脉冲。  3、摄像机停止目前的扫描,重新开始新的一帧扫描,或者摄像机在启动脉冲来到之

美报告称大脑扫描可发现脑发育障碍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试图找到快捷而准确发现大脑发育障碍的方法。美国研究人员9月9日发表研究报告称,利用大脑扫描能达到这一目的。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238名7岁至30岁的志愿者进行大脑扫描,观察大脑各个区域血流等的变化,并根据所获数据绘制大脑发育标准曲线,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