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山地所“山地灾害动力学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组织专家组对研究所重点项目“山地灾害动力学实验室建设”进行了项目验收。专家组由教授姚令侃任专家组长,山地灾害、财务、档案等领域的12名专家组成。副所长文安邦主持验收会。 与会专家现场查看了项目建设及运行情况,听取了综合测试与模拟中心主任张小平关于项目实施情况的汇报,审查了相关文件、资料,并就关键问题进行了质询。该项目主体设备经多次局部调整和优化设计,改善动力输送构件,完成了设备性能的最优化设计,实现了研发指标与任务。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在完成设备验收后,三年试运行期间,完成了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重点基金等重大科研实验任务,设备运行良好,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山地灾害动力学实验室建设”项目旨在探索山地灾害形成过程中的灾害动力学现象及机理,为山地灾害形成机理研究、物理力学模型构建、风险分析、灾害防治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平台。项目的验收标志着成......阅读全文

成都山地所“山地灾害动力学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组织专家组对研究所重点项目“山地灾害动力学实验室建设”进行了项目验收。专家组由教授姚令侃任专家组长,山地灾害、财务、档案等领域的12名专家组成。副所长文安邦主持验收会。   与会专家现场查看了项目建设及运行情况,听取了综合测试与模拟中心主任张

成都山地所山地遥感与数字山地系列讲坛正式启动

  11月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遥感与数字山地系列讲坛正式启动。讲坛由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主任李爱农研究员主持,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廖克开坛并作了生动翔实的学术报告。成都山地所科研人员及研究生三十余人聆听了此次报告。  廖克院士结合近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灾害链聚研究链

  从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的川藏交通廊道,横跨14条大江大河,穿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因而规划建设中的川藏铁路被誉为“最难”铁路线。然而,这条“难于上青天”的交通干线所处的川藏交通廊道,一直是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主战场之一。  在2017走进中科院“科技支撑川藏交通廊道建设”记

成都山地所滑坡监测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一种滑坡监测仪”和“一种倾斜检测组件及倾斜仪”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发明主要涉及滑坡监测领域,特别涉及滑坡无线实时监测领域的监测设备。   目前已有的自动监测主要通过使用普通滑坡监测装置或大型滑坡监测预警系统来实现对滑坡的监测,普通滑坡监测装置使用地表的G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紧急赶赴舟曲考察特大泥石流灾害

  8月7日22时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流域突降强暴雨,引发了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由北向南先掩埋三眼村、月圆村和春场村,然后从城关镇穿过,摧毁了沿途的楼房民居,最后流入并堵塞了白龙江,造成沿河街道和房屋被淹。截至8月15日16时,该灾害共造成1248人

成都山地所小流域水文地质灾害链防控减灾技术取得进展

  近年来,频发的强烈地震、特大暴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针对山洪泥石流等水文地质灾害链形成机理和防控减灾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难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主持的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小流域水文地质灾害链判识、评估和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

成都山地所等在喜马拉雅冰湖溃决灾害研究中取得进展

  冰湖溃决洪水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冰湖溃决洪水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对冰湖溃决风险评估和灾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重建历史冰湖溃决灾害的演变过程及影响,是揭示冰湖灾害溃决机制、开展冰湖灾害风险建模的基础。由于低可达性与数据的匮乏,重建历史冰湖溃决灾害典型案例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冰湖溃决的链式效

成都山地所与川地信局开展震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影像解译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科技救灾应急信息支撑组联合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共同开展震区次生山地灾害遥感解译工作。目前部分解译结果已上传至“四川芦山县‘4.20’7.0级地震地理信息发布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第一时间

成都山地所在泥石流灾害评估研究方面提出新思路

  2017年8月8日,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突发震级为Ms 7.0的走滑型强震,震源深度为20km(33.20°N, 103.82°E),造成25人遇难。地震诱发数以千计的同震滑坡,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松散固体物源,增大泥石流的危险性。因此,如何在无长期监测数据的情况下,快速准确评估震后次生灾害对保

成都山地所大型滑坡变形演化预测研究取得进展

  滑坡是地壳表层岩体的一种地质灾变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危害极为严重。尤其是大型滑坡具有规模大、成因机制复杂、危害严重等特点,对大型滑坡的变形演化预测研究一直是滑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李秀珍副研究员以西部重大水电工程区的某大型滑坡为研究对象

成都山地所展示中国冻融侵蚀图-成果丰硕

  7月4日,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在成都组织召开《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查询及服务系统冻融侵蚀展示成果加工提炼》技术服务合同验收会,来自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青海省水土保持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

成都山地所在山地森林土壤甲烷动态观测研究中取得进展

  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百年尺度上其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5倍。排水良好的土壤是甲烷重要的汇,是调控大气甲烷含量重要的过程之一。该过程及其汇强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大气活性氮沉降的影响。为深入认识亚高山生态系统的甲烷吸收情况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规律和机制,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人员依

成都山地所领导调研宝兴县生态产业发展情况

  12月16日至17日,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邓伟研究员、四川省环保厅邵志军副巡视员等赴宝兴县考察,并与该县县委书记韩冰等县领导就该县生态经济发展思路展开座谈研讨。   12月16日,邓伟一行考察了宝兴县石材企业—四川汉龙石材工业园,听取了企业经营状况、减污控排、节能生产等方面的汇报

成都山地所泥石流防治结构研究取得新成果

  泥石流包含大量粗大颗粒且运动速度快而具有极大破坏力,所以通过水石分离方法对粗大颗粒进行调控可以减轻泥石流灾害。目前具有水石分离功能的泥石流减灾工程主要为各种透水型拦挡坝,然而,这些结构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结构开口易被分离出的固体颗粒堵塞并造成淤积,从而导致结构的水石分离功能不能持续发挥,并失去减

成都山地所在横断山地土壤可蚀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K值(土壤可蚀性)大小表示土壤被侵蚀的难易程度,反映土壤对侵蚀外营力剥蚀和搬运的敏感性,是进行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的重要参数,是一种土壤的内在属性。在土壤侵蚀预测模型中,降雨侵蚀力、地形因子、植被覆盖与经营管理因子、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等相对较为容易被准确计算,但土壤可蚀性难以被准确测定,因此,如何准确

成都山地所在山地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获进展

  磷是维系陆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作为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山地因其独特的地貌、地质、气候等因素,其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及健康稳定越来越受到磷的生物有效供给的限制和影响。山地系统磷生物有效供给取决于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然而目前对山地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特征和驱动机制研究仍处于初始阶

中科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会议在成都召开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月26日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会议室召开。本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焯芬院士、刘宁研究员和黄鼎成研究员以及委员陈树群教授、邓伟研究员、曹叔尤教授、姚令侃教授、丁小军教授级高工、韦方强研究员、何思明研究员、崔鹏研究

成都山地所研究员魏达:我与时代“同呼吸”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大幕拉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脚印”烟花一路绽放至鸟巢,正如开放、包容的中国迈向世界的步伐。那一年,“低碳”这一概念也正在走进大众的生活。  也在那一年,魏达从北京玉泉路出发,抵达青藏高原,开启日复一日的温室气体采样工作,与“碳”打上交道。春去秋回,他每年都要登上高原,聆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震中已查明地震滑坡704处

9日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获悉,该所在泸定地震震中磨西镇调查区共提取地震滑坡704处,滑坡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约占调查区面积的5%,投影面积大于1万平方米的滑坡有67处,占滑坡总数的10%。 据了解,泸定地震造成位于震中附近的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贡嘎山高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Prietzel-Joerg教授访问成都山地所

Prietzel Joerg教授作报告  7月10日至7月16日,应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环境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吴艳宏研究员邀请,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生态和生态系统管理系Prietzel Joerg教授访问了成都山地所及贡嘎山高山森林生态站。  在贡嘎山站考察期间,P

成都山地所碎石土滑坡水文地质发育特征研究取得进展

  碎石土滑坡是地震灾区分布最为普遍的一种滑坡类型。目前此类滑坡的发育特征识别主要依靠室内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缺乏可靠的原位水文地质结构模型,而这对后续滑坡防治、形成机理及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

成都山地所森林萌生更新过程、机制与调控研究取得进展

  萌生是植物再生生态位的一部分,是植物高度进化的不稳定的特征之一。萌生更新是森林更新的重要方式,对于调节个体生活史策略、受干扰后植被恢复和重建,以及物种多样性维持等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萌生更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生态学过程。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朱万泽研究员团队,以横断山区

成都山地所水塘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取得新进展

  水塘是山地景观中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具有供给、调节和文化多重功能,对于维持乡村社会和经济系统稳定起到关键作用。由于水塘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的特征,水塘保护和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受人口迁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水塘结构和功能正发生显著改变。但有关水塘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非

成都山地所植被碳循环参量反演建模研究取得新进展

  准确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是预测气候变化的基础,也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中重要的前沿领域之一。生态模型作为研究碳循环过程的关键手段,其模拟过程需要时间序列连续的植被生理生态参数的支持。近年来,碳通量观测网的时空覆盖范围仍然有限,遥感数据能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采用数据同化方法将多源数据与生态过程模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无人机航拍背后的故事

大风影响无人机准确降落。组装无人机。  今年6月的一天,上午11时左右,青海省天峻县大雨伴着狂风突然而至。此时该区域600米左右的上空,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一架无人机正在执行航拍任务,科研人员攥紧了拳头盯着地面的飞行控制器,当即决定中断航拍,紧急迫降。  作好充分准备  “幸好数据没受

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Noam-Weisbrod访问成都山地所

  7月17日,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Noam Weisbrod博士到访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并作了题为Colloid-Facilitated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in Subsurface Environments的学术报告。   报告主要针

山地所在崩塌滚石灾害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彻底关大桥正在实施的滚石防护工程  崩塌滚石灾害是西部高山峡谷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它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大规模的崩塌滚石灾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堵断交通干线,威胁行车安全,成为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难点,也成为学术界

成都山地所在耕作侵蚀领域取得新进展

  坡耕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农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耕作侵蚀已被认为是导致山区、丘陵坡耕地土壤景观演变、土壤退化和作物产量不稳定等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土壤景观条件、耕作工具、耕作模式等是造成坡耕地土壤位移和耕作侵蚀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关于耕作工具与耕作对象之间的作用及其对坡面土壤运动的作用机制研

山地所召开山地环境演变与调控重点实验室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9月8日,四川省山地环境演变与调控重点实验室(筹)(以下简称山地环境省重点实验室)座谈会在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召开。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陈放出席会议,并现场考察了山地环境省重点实验室筹备情况。所长邓伟、重点实验室主任程根伟等出席会议。  邓伟首先感谢省科技厅领导

成都山地所7项技术入选《地震灾后应急实用技术手册》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科技部通过科技部网站对外公布了《地震灾后应急实用技术手册》,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7项技术入选该手册。   成都山地所入选的技术包括:“泥石流综合防治技术”、“滑坡(含崩塌)灾害综合防治技术”、“干旱地区不同岩土组成坡地植被恢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