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中毒对雄性生殖系统影响研究获进展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动医学院教授崔恒敏研究团队在氧化还原领域国际权威期刊《氧化还原生物学》(Redox Biology)在线发表《ROS依赖性的AMPK-mTOR通路引起的自噬可保护铜介导的精子发生障碍》的研究论文。 铜是人类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是生物系统中多种生理反应所需的蛋白质和酶的辅助因子,在雄性生殖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参与精子的形成。然而,由于铜饲料添加剂的滥用和环境中日益严重的铜污染使得动物和人类铜中毒的情况频频发生,目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动物实验以及男性生殖功能调查的数据都显示铜过量会导致雄性生殖能力的下降,然而具体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该团队前期研究中发现小鼠高剂量的铜接触后,铜离子可在小鼠睾丸中蓄积,造成睾丸组织学损伤,同时,小鼠的精子浓度和活力显著下降、精子的畸形率显著升高。氧化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和DNA损伤可能是铜生殖毒性的机制之一。但自噬......阅读全文

铜中毒对雄性生殖系统影响研究获进展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动医学院教授崔恒敏研究团队在氧化还原领域国际权威期刊《氧化还原生物学》(Redox Biology)在线发表《ROS依赖性的AMPK-mTOR通路引起的自噬可保护铜介导的精子发生障碍》的研究论文。 铜是人类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是生物系统中多种生

近物所重离子辐射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影响机制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辐射医学研究室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模型,利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CSR)提供的碳离子束,开展了重离子辐射影响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并取得新进展。   研究人员发现,碳离子辐射后小鼠的精子活力减弱,精子微管结构和能量供应与重离子辐射相关。为了更准确地分析

雄性生殖能力降低研究获新进展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江青艳教授和束刚教授课题组,研究揭示AKG/OXGR1信号通路在维持雄性生殖健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Life Metabolism。束刚和江青艳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徐畅硕士、袁业现博士和张姹硕士为第一作者。不孕不育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由遗传缺陷、生

缓释尿素的氮素营养及对环境影响研究获进展

  我国是世界氮肥使用大国,每年仅尿素用量就在2000×10t,并仍在逐年增加,但尿素氮利用率较低(30%~35%),损失严重,在稻田中其损失可达50%,甚至更多,这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而且给环境造成了不良后果。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缓释尿

疼痛影响决策认知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的王立平团队和香港城市大学的李婴团队经过几年的合作攻关,近日在大脑胶质细胞对疼痛导致的决策认知障碍调控机制上获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细胞通讯》上。  很多脑疾病会导致决策认知功能障碍。临床上已经发现很多慢性疾病如慢性疼痛等会严重损伤大脑的这一功能。

eLife:王晓东解码雄性生殖系统衰老之谜

  生命个体为什么会衰老?不同生物为什么衰老的速度不同?这是人类有思考以来不能回避的问题。佛曰人生苦,衰老七之二;庄子感夏虫,今生不语冰。古今中外,多少至圣贤哲,为生命的奇妙而赞叹;同时也为生命无奈的老去而感伤。  时光冉冉,转眼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了解了生命的遗传基础;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和多种疾

晶粒尺寸对冰的“位错蠕变”影响研究获进展

  冰川与冰盖中冰的流动被认为是由位错蠕变这一变形机制所控制。位错蠕变是一种应变率与应力的n次方成正比,与晶粒尺寸无关的变形机制。以往研究认为n的经验值为3,而更多的实验室数据发现n的值应为4。n值上的差异可能是不同的实验方式或数据采集方式所致。如图1,在peak stress(小形变量)采集的力学

晶粒尺寸对冰的“位错蠕变”影响研究获进展

冰川与冰盖中冰的流动被认为是由位错蠕变这一变形机制所控制。位错蠕变是一种应变率与应力的n次方成正比,与晶粒尺寸无关的变形机制。以往研究认为n的经验值为3,而更多的实验室数据发现n的值应为4。n值上的差异可能是不同的实验方式或数据采集方式所致。如图1,在peak stress(小形变量)采集的力学数据

气候变化对鸟类存活影响的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刘阳团队在气候变化对鸟类存活影响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其研究成果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野生动物种群下降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研究结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据悉,这是继刘阳团队揭示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动物物候影响和气候变化对鸟类繁殖物候影响研究之后又一重要

气候变化对鸟类存活影响的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刘阳团队在气候变化对鸟类存活影响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其研究成果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野生动物种群下降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研究结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据悉,这是继刘阳团队揭示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动物物候影响和气候变化对鸟类繁殖物候影响研究之后又一重要研究

凋落物输入改变对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研究中获进展

  甲烷(CH4)是第二大温室气体,其百年尺度的全球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8-34倍,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约为20%。透气良好的土壤中CH4氧化细菌能够氧化大气中的CH4,被认为是最重要的CH4生物汇。植物凋落物输入变化能够通过影响土壤生物及非生物因子,从而影响土壤CH4氧化过程。然而目前关于土壤CH4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机理研究获进展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及育性恢复调控网络受控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两套系统,是研究质核互作的模式系统。由于模式植物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未发现天然CMS,研究人员不得不利用其它遗传系统探索这一重要遗传机制。萝卜具有大量的天然CMS,与拟南芥 (Arabidops

镍电解液铜离子净化及铜渣直付技术研究获进展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知名的采、选、冶配套的大型有色冶金和化工联合企业,是中国最大的镍钴铂族金属生产企业,是甘肃省的骨干龙头企业。2012年甘肃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经商讨达成共识,决定共同推进中国科学院与金川公司开展全面科技合作、协同创新,促进金川公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效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研究人员发现氮循环在我国对碳水循环的影响研究获进展

  氮气占地球大气的78%,氮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主要营养物质,并广泛存在于蛋白质、DNA和叶绿素中。作为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氮循环将大气、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链接起来,影响着生物地球物理化学过程。氮循环受人类活动(施肥)的影响,对环境质量至关重要,近年来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如在2019年3月

美研究称手机辐射影响雄性大鼠

  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1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说,雄性大鼠长时间接受高剂量2G和3G手机辐射后,心脏等部位会出现癌症。由于实验中大鼠接受手机辐射的时间和剂量远超人们正常使用手机的水平,所以相关结果不能直接推广到人类。图片来源于网络  研究人员指出,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广到人类,因为实验动物接受了

气候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影响研究获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谭烨辉团队在研究气候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学杂志-海洋》(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黑潮入侵南海的强度具有季节和年际变化等特征,但气候

地理资源所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碳氮库影响研究获进展

  可持续发展的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对于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华北平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都有固持作用的保护性耕作正在被广泛的采用,但其适用性也需要重视。过去对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碳氮库影响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土壤30cm以内。这种只在表土层的研究可能会产生倾向性结果。   中科院

永嘉衣冠南渡对两晋士人心理影响研究获进展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发生在西晋时期的永嘉年间,琅琊王司马睿率领君臣百姓离开中原,往南迁移,这就是著名的“永嘉衣冠南渡”。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南渡后的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从西晋到东晋,虽然都是司马家族统治政权的延续,但社会却发生了巨大的裂变,从北到南,从天下一统到偏安一隅,社会

施肥强度对土壤质量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研究中获进展

  研究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有助于正确评估其对作物生产可持续性的影响。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其南缘农田多由沙漠开垦而来,但开垦及后期施肥强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尚不明确。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高霄鹏研究员团队以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实验棉田为

淡水渔业捕捞对河湖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获进展

  淡水渔业捕捞是湖泊、水库和河流等水生态系统面临的一个主要人类活动压力,过度捕捞通常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的自然种群结构发生变化,有时可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从全球范围来看,内陆水域主要存在两种渔业捕捞方式:一种是针对目标鱼类的选择性捕捞,另一种是针对整个鱼类群聚的非选择性捕捞。针对整个鱼类群聚的非选择

武汉植物园土壤环境因子对钾元素影响研究获进展

  钾是农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研究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因子对土壤钾的影响,对促进作物对土壤中钾的高效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植物营养与农业生态学科组博士生何文鸣在陈防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建立通径模型,探讨了根际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因子对钾元素形态变化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在水分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氮循环影响机制研究获进展

       为了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系统生态学学科组程晓莉研究员运用土壤分馏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δ13C,δ15N)研究丹江口库区森林、灌丛和农田生态系统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氮循环的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近20年通过森林和灌丛的植被恢复显著增加了

沼泽蚂蚁巢丘体格局对土壤碳氮循环影响研究获进展

  土壤动物与生态系统过程-功能的关系是陆地表层系统研究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下,原生沼泽陆向退化演替直接导致土壤陆生无脊椎动物增多,也将进一步影响湿地原有生态过程和功能的发挥。蚂蚁是沼泽湿地中典型的“生态系统工程师”,蚂蚁巢丘体是常见的土壤生物构筑体(biogenic s

榕树非传粉榕小蜂后代性比及雄性二态性研究获进展

    在榕树-榕小蜂互惠共生体系中,生存着大量的非传粉榕小蜂。科学家们对于传粉榕小蜂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对于非传粉榕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却知之甚少。根据非传粉榕小蜂的食性和生存方式可以将其分为造瘿者、寄居者和复寄生者。造瘿者将卵产在雌花子房内致使子房膨大转变为瘿花,其幼虫以子

不同途径汞中毒对机体影响的分析研究

汞的物理化学性质 汞,俗称水银,原子序数80,ⅡB族,属于ds区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4f145s25p65d106s2,是常温常压下(25℃,1atm)唯一以液态形式存在的金属,其化合物有Hg2+和Hg22+两种价态。

小型杂食性鱼类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获进展

  鱼类在维持湖泊食物网结构与功能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杂食性鱼类是指同时以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为食的鱼类,可至少从两个营养级中获取食物来源。例如,鲤可摄食摇蚊幼虫、水蚯蚓和植物碎屑;鲢、鳙可摄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因此,杂食性鱼类可通过多种途径(多个营养级)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在浅水

纳米颗粒形状和细胞膜刚性对胞吞作用的影响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448.shtm近日,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光子鼻与分子材料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在线发表了以“各向异性纳米颗粒的形状和细胞膜的刚性对胞吞作用的影响”为题的研究论文。 研究

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对稻田产甲烷古菌影响研究获进展

  全球气候变化会影响土壤微生物所驱动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而后者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产甲烷古菌是稻田生态系统代表性微生物,负责稻田甲烷的生成。稻田产甲烷古菌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增温效应的响应已多有报道,但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地层臭氧浓度升高的

铜基分子筛催化剂构效关系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546.shtm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戴升教授课题组和工业催化研究所詹望成教授课题组,在铜基分子筛催化甲烷直接氧化制甲醇的构效关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

上海有机所在铜催化的杂原子芳基化反应研究中获进展

  继2015年、2016年连续报道草酸二酰胺配体促进的铜催化的芳基氯代物与伯胺、氨水、苯酚的高效偶联反应后,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马大为研究团队进一步发展了温和条件下的芳基卤代物的羟基化反应(J. Am. Chem. Soc.)。  碳-杂原子键的形成是有机合成中的一个重要转化。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