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分子遗传机制解析新进展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终生患病率约为1%)重性精神疾病,其临床特征包括错觉、幻觉、妄想、缺乏动力、认知障碍等。基于双生子的遗传学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遗传力约79-81%,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全球各地已经开展了系列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s),报道了上百个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GWASs发现的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风险遗传变异位于非编码区,提示这些风险遗传变异很可能是通过调控基因表达而非改变蛋白质结构或功能来影响精神分裂症易感。因此,发现和鉴别已报道的精神分裂症风险基因座(Loci)中具有调控作用的功能(或致病)遗传变异及阐明其分子调控机制将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分子机制解析提供重要数据。 大规模的GWASs......阅读全文

精神分裂也遗传?科学家给出新证据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迄今病因未知的慢性脑部疾病,典型症状通常出现在成年早期,影响约全球1%的人口。在临床上,精神分裂症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有迹象表明,精神分

遗传发育所揭示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DTNBP1的病理机制

  DTNBP1是精神分裂症主要的易感基因之一,它编码的dysbindin-1在人体中存在3种异构体dysbindin-1A、1B、1C。已有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海马中的dysbindin-1B和1C表达量减少,但1A正常。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巍研究组利用不同小鼠突变体,发现dy

多基因遗传与数量遗传

  多基因遗传(polygenic inheritance)是指生物和人类的许多表型性状由不同座位的较多基因协同决定,而非单一基因的作用,因而呈现数量变化的特征,故又称为数量性状遗传。多基因遗传时,每对基因的性状效应是微小的,故称微效基因(minor gene),但不同微效基因又称为累加基因

遗传发育所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取得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幻觉、幻想、情感失调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具有较高的遗传性,影响全球约1%的人口。目前主要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大脑发育异常引发的。CRMP2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参与细胞骨架的动态调控和囊泡运输调控。人类遗传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提示CRM

遗传发育所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取得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幻觉、幻想、情感失调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具有较高的遗传性,影响全球约1%的人口。目前主要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大脑发育异常引发的。CRMP2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参与细胞骨架的动态调控和囊泡运输调控。人类遗传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提示CRM

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新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困扰人类的重大精神疾病之一,且具有非常高的遗传力。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的逐步开展,人们已经报道了一系列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欧洲人群,所报道的易感基因在亚洲人群中是否也与

精神分裂症分子遗传机制解析新进展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终生患病率约为1%)重性精神疾病,其临床特征包括错觉、幻觉、妄想、缺乏动力、认知障碍等。基于双生子的遗传学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遗传力约79-81%,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全球各地已经开展了系列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

揭露了精神分裂症的遗传调控潜在机制

  精神分裂症是严重的、高度遗传性的精神疾病。目前,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关联研究(GWAS)已报道了200多个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的风险基因座,而这些基因座内的风险变异如何影响疾病发生知之甚少。为了鉴别风险基因座内的功能变异,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罗雄剑团队前期利用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

精神分裂症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获得新突破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精神疾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基于双生子的遗传学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遗传率约79~81%,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国际上已开展一系列大

“疯老鼠”成功培育-精神分裂或与基因有关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兄弟姐妹,即使没有患病,他们的大脑在年轻的时候可能也会有明显的异常,但是这些异常在人长到20岁之后就会消失。这个发现证明精神分裂症可能与基因有关。 为了进一步了解精神分裂症,美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患精神分裂症的老鼠。据英国媒体报道,这是人类首次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让动物患精神分

基因“剪刀”可加速特定基因遗传

  CRISPR可增加雌性实验鼠将特定基因传给后代的几率。图片来源:ISTOCK 近日,研究人员首次使用被称为基因“剪刀”的基因组技术CRISPR加快哺乳动物特定基因的遗传。这种极具争议的基因驱动策略几年前在实验室饲养的昆虫中得到证明。因为它能在整个物种中迅速传播一种基因

昆明动物所精神分裂症遗传易感研究取得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病因复杂的重症精神疾患。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存在多种假说,包括神经递质假说、神经元连接假说、神经发育假说及神经细胞膜磷脂代谢异常假说等,但这些假说迄今都不能完全解释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姚永刚研究组张文博士等针对我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患

昆明动物所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取得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力高达0.8左右)。为了解析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基础,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大量大规模的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关联研究(GWAS)。虽然

Brain:遗传变异与精神分裂症的分子机制联系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精神疾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基于双生子的遗传学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遗传率约79~81%,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国际上已开展一系列大

基因与性状的遗传

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如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23

遗传重组热点基因研究

        遗传重组(它涉及DNA股的断开和重接以产生新的基因组合)是真核细胞生物中的一种基本的生物学过程。在哺乳动物减数分裂的时候,在这一专门化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来自母系和父系的染色体被一分为二并产生出精子细胞和卵子细胞,而重组过程则将同源染色体的不同部分连接在了一起,从而导致了后代中的基

科学家发现精神分裂相关基因位点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团队对来自英美等6个国家、20余所研究机构超过1万例影像遗传学数据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全脑全基因组范围的“广泛搜索”,发现与青春期大脑壳核体积相关的基因位点同时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风险位点。该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  “这项研究证明青春期大

自然选择“青睐”精神分裂症基因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更有创造性,更善于解决生存问题  遗传学家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精神分裂症致病基因很可能赋予携带者某些优势,从而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并在人类中长期存在下来。相关论文将发表在近期的《英国皇家学会会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昆明动物所在精神分裂症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常见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包括:阳性性状,阴性性状,认知症状和情绪紊乱。由于病因复杂,反复发作以及大多在青壮年发病,精神分裂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同时也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精神分裂症影响了全球大约1%的人口。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力高

具有遗传风险的基因介绍SDHD基因

这个基因编码呼吸链复合物ii的一个成员,负责琥珀酸的氧化。编码蛋白是将复合物锚定在线粒体内膜基质侧的两个完整膜蛋白之一。该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形成有关,包括遗传性副神经节瘤。疾病的传播几乎完全通过父系等位基因发生,这表明该位点可能是母系印记。这个基因在1号、2号、3号、7号和18号染色体上有假基因。选择

具有遗传风险的基因介绍WRN基因

该基因编码dna螺旋酶蛋白recq亚家族的一个成员。编码的核蛋白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在dna修复、复制、转录和端粒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蛋白在其中心区域包含一个n端3'到5'的外切酶域、一个atp依赖的螺旋酶域和rqc(recq螺旋酶保守区)域,以及一个c端hrdc(

具有遗传风险的基因介绍MAX基因

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碱性螺旋环螺旋亮氨酸拉链(bhlhz)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它能与其他家族成员形成同二聚体和异二聚体,包括mad、mxi1和myc。myc是一种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肿瘤蛋白。同二聚体和异二聚体竞争一个共同的dna靶位点(e盒),这些二聚体形式之间的重排提供了一个复杂的转录调控

具有遗传风险的基因介绍FH基因

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三羧酸循环(tca)或krebs循环的酶组分,催化富马酸盐生成L-苹果酸。它以胞质形式和n-末端延伸形式存在,仅在所使用的翻译起始位点不同。n-末端延伸形式的靶向是线粒体,在线粒体中,延伸的移除产生与细胞质中相同的形式。它类似于一些耐高温的Ⅱ类延胡索酸酶,具有四聚体的功能。该基因

具有遗传风险的基因介绍BLM基因

bloom综合征基因产物与含有dna解旋酶的desh盒recq亚群有关,具有dna刺激的atp酶和atp依赖的dna解旋酶活性。引起布鲁姆综合征的突变会删除或改变螺旋酶基序,并可能使3'-5'螺旋酶活性丧失。正常蛋白可能起到抑制不适当重组的作用。

具有遗传风险的基因介绍KIT基因

KIT基因编码的蛋白是干细胞因子受体SCFR,也被称为原癌基因c-kit或酪氨酸蛋白激酶kit或CD117,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这个基因突变与胃肠道间质瘤,肥大细胞病,急性髓性白血病有关。

具有遗传风险的基因介绍VHL基因

VHL基因的突变会导致林岛综合征(Von Hippel—Lindau Syndrome,VHL),即VHL综合征,也VHL基因名字的来源。VHL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疾病,一般包括肾囊肿、肾细胞癌、胰腺囊肿、胰腺癌、嗜铬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上皮性囊腺瘤和大脑脊髓的血管瘤病。发病机制为VHL

具有遗传风险的基因介绍CFTR基因

该基因编码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超家族的一个成员。编码的蛋白质作为氯离子通道发挥作用,使其在该蛋白家族成员中独一无二,并控制上皮组织中离子和水的分泌和吸收。通道激活由调节域磷酸化、核苷酸结合域结合atp和atp水解的周期介导。这种基因的突变导致囊性纤维化,这是北欧后裔中最常见的致死性遗传疾病

具有遗传风险的基因介绍SDHB基因

呼吸链的复合物II,特别参与琥珀酸的氧化,携带电子从FADH到COQ。复合物由四个核编码亚单位组成,并定位于线粒体内膜。铁硫亚单位高度保守,包含三个富含半胱氨酸的簇,这些簇可能包含酶的铁硫中心。该基因的零星和家族性突变导致副神经节瘤和嗜铬细胞瘤,并支持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肿瘤发生之间的联系。

具有遗传风险的基因介绍MET基因

MET基因编码的蛋白为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HGFR,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与多种癌基因产物和调节蛋白相关,参与细胞信息传导、细胞骨架重排的调控,是细胞增殖、分化和运动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c-met与多种癌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许多肿瘤病人在其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均有c-met过度表达和基因

具有遗传风险的基因介绍NBN基因

该基因突变与nijmegen破碎综合征(一种以小头畸形、生长迟缓、免疫缺陷和癌症易感性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有关。编码蛋白是由5种蛋白质组成的MRE11/RAD50双链断裂修复复合物的成员。这种基因产物被认为与DNA双链断裂修复和DNA损伤诱导的检查点激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