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大气物理气候和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圣彼得堡召开

由中国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两个大气物理所、圣彼得堡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五次“大气物理、气候和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位于芬兰海湾风景如画的俄罗斯圣彼得堡PETERHOF举行。来自上述三个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参与了此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派出了10人学术交流代表团,就大气边界层过程和大气输送模型、沙漠化的气候影响、欧亚大陆的气候变化、大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大气成分变化等主题进行了交流。会后参观了圣彼得堡大学物理学院的大气气溶胶与大气化学测量、大气成分光谱测量等方面的先进科研设施,并对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进行了考察。 此次学术会议交流了35篇学术报告,加深了两个大气物理所的了解,进一步扩大了意向科研合作的范围,还讨论了进一步扩大合作伙伴的可行性。 会议提议第六次“大气物理、气候和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召开,并研议邀请印度科学家参加交流的可行性。 ......阅读全文

第六届大气物理、气候与环境国际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第六届大气物理、气候与环境国际研讨会于11月2日至4日在西安召开,该会议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俄罗斯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科研合作和创建联合实验室工作的延伸,双方约定由中俄两国轮流主办,旨在加强中俄两国科研人员在大气科学和气候变化领域交流和合作。  本次会议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参会代表围绕

国家基金委八大学部公布“优先发展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十三五”期间,通过支持我国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学科的国际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学部遴选优先发展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则是:  (1)在重大前沿领域突出学科交叉,注重多学科协同攻关,

符淙斌院士:坐看风云际会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候学家符淙斌   南京大学东南楼,70岁的符淙斌院士的新办公室简约而素净。这幢楼是上世纪50年代建筑学大师杨廷宝先生的杰作。窗外,金陵苑满眼的花树在冬日的阳光下,透着江南特有的气息,冬青、雪松的深绿伴着银杏树的深黄,杂着腊梅花初吐的暗香,还有不远处中国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

中国科学家任“气候与环境变化”联盟委员会要职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于6月宣布批准成立了“气候与环境变化”联盟委员会(Union Commission on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简称CCEC)。IUGG任命了14名专家组成了CCEC的执行委员会,其中IU

北极科考:中国须深度介入

  中外科学家在“雪龙”号上施放“系流气艇”,进行大气物理科学观测。  2010年7月中国进行第四次北极科考,首次把海洋综合考察延伸到了北极点。图为“雪龙”号正在吊运“防熊”的“苹果房”。  全球气候变化有可能导致北极“无冰”,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但各国也在“憧憬”,冰雪消

气候论坛第9届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与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Virulh Sa-yakanit握手由中国科学院(CAS)、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共同发起和主办的气候论坛第9届国际研讨会“气候与环境变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近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会议的协办单位

"典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调查"专项启动会召开

  8月9日,由西安交通大学主持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典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调查与城市气候环境图集编制”项目启动会在西安召开。中国工程院李佩成院士、孙九林院士,中国科学院周卫健院士等10位项目专家组成员,科技部基础司、教育部科技司等有关负责同志、西安交大副校长程光旭教授以及课题负责人40余人参

研究团队在全耦合气溶胶模块研究中取得进展

  大气气溶胶具有重要的气候、环境和健康效应,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科研人员对气溶胶与云的相互作用机制认识仍不全面,这使得人为气溶胶及其源排放控制引起的气候环境效应估算存在不确定性,其成为大气科学领域重要的国际前沿和研究难点。全球全耦合气溶胶模式实现气溶胶-云-降水-辐射-动力等过程的相互作用

俄预测未来三个世纪地球持续变暖

  据俄罗斯科技网近日报道,俄罗斯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专家通过搭建一个复杂的模型,对未来三个世纪的地球气候变化进行了预测。根据研究结果,即使严格控制人类活动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地球仍将持续变暖。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科学家们通过搭建气候变化模型,对中远期的地球气候进行预

地球数值模拟装置预研取得重要成果

  9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地球系统模式和应用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1.0版本和地球数值模拟装置原型系统正式发布。  作为理解过去气候与环境演变机理、预估未来潜在全球变化情景的重要工具,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1.0版本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建成,主要包括8个子系统模

探寻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相关联的纽带

   国家防总最近预测表明,今年汛期我国降水总体偏多,同时,华北地区等地同时出现较重旱情,极端天气现象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气候变化研究里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同时要分析、研究气溶胶的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也要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前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接受《中国科学

坐“井”观天 “透视”大气

   8月底的一个晚上,念青唐古拉峰脚下的羊八井上空,几束黄色、绿色的激光束指向天空深处。这不是普通激光笔发出的光,而是集合了多种先进探测的多波段多大气成分主被动综合探测系统(APSOS)正在开展观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支持下,由中科院大气物理

应对全球变化973项目公示 预算达3.7亿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0年立项的应对全球变化19个项目前两年预算安排和2008年立项项目后三年预算安排(见附件),经过中介机构评估、预算管理部门的综合审查,初步方案已经确定。

大气所乌拉尔阻塞对北极增温及欧亚中纬度冷异常的影响

  大气阻塞的研究一直以来是气象领域的热点问题,阻塞即对应着大气环流的异常状态,通常也会伴随着天气气候的大范围变化和调整。尤其是阻塞可以引起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  近来,关于北极海冰减少的研究颇多,海冰的减少对极地地区的环境和天气气候影响重大,同时也能影响中纬度的气候变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

第十一届中韩所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由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韩国气象厅国立气象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中韩所际学术研讨会(The 11th IAP-NIMR Joint Research Workshop)于5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中韩双方共有近40人参加了这次学术会议。除了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韩国国家气象研

有现代观测记录以来2017年是海洋最热的一年

  由于全球变暖,北极斯瓦尔巴特群岛,海冰锐减,一只北极熊母亲和她的两只6个月大的幼崽跨越60英里,游回到了海岸。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记者1月18日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通过海洋分析数据显示:2017年是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热的一年。  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全球上层2

大气所揭示气溶胶污染和东亚季风的关联

  季风与气溶胶相互作用是当前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挑战性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国雄、黄荣辉等科研人员与国内相关院所的科学家合作,回顾了国内外气溶胶与东亚季风区天气和气候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该综述作为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6年第

第十届国际气候论坛在京举行

  从2000年设立至今,国际气候论坛(CTWF)已经走过12个春秋,成为中国科学院(CAS)、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打造的品牌合作项目,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科学家的欢迎。   9月2日,第十届CTWF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拉开序幕,历时4天,主题为“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

北大西洋涛动和大西洋欧洲阻塞时空关系及机制研究获进展

  北大西洋涛动(NAO)与大西洋-欧洲阻塞对局地甚至整个北半球的气候都有非常显著的调节作用(如极冷事件和热浪事件),两者的时空关系及机制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气象领域的热点。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罗德海、姚遥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S.B.Feldstein

能文能武 2019中科院年度感动人物青藏高原女站长孟宪红

   一人、一桌、一椅、一床,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的办公室朴实简单、一目了然。  “若尔盖站基地的条件是几个观测场里最好的了,其他几个野外观测场都没有住宿条件。”若尔盖站站长孟宪红说,从兰州出发,需驱车6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若尔盖站,这是所属观测站中距离兰州最近的一个。  孟宪红是中国科学院西北

中科院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实验室举行专项项目会议

中科院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实验室举行科技基础性专项重点项目工作会议会议现场  11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实验室在北京召开了科技基础性专项“我国东部整层大气重要参数高分辨垂直分布探查”重点项目工作会议和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充分肯定了专项的前期研究

大气所等揭示厄尔尼诺对赤道太平洋降水影响的变化机制

  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近几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升高;在全球变暖下,旱涝、酷暑等极端天气气候的变化情况是平均升温之外另一重要问题。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年际暖异常事件(即厄尔尼诺事件)是影响全球极端气候最重要的驱动因子之一,因此厄尔尼诺事件对气候影响在变暖环境下如何变化一直是气候学界关注的重要

研究者称IPCC或低估气候变化相关威胁

  近日发布的联合国气候报告披露了一些让人震惊的信息,称21世纪20年代可能是人类避免毁灭性影响的最后机会之一。但一些人表示,该报告的作者过于谨慎。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明确指出,避免气候危机需要对全球经济进行彻底重塑。该报告预测,到2040年,全球可能出现粮食短缺、沿海城市

中科院大气所副研究员:海洋变暖意味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共同体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通过海洋分析数据显示,2017年是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热的一年。那么,这样的结果是如何得出的?这对人类而言又意味着什么?记者日前专访了该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里京。  记者:公众对气候变化最

973计划2014年结题项目验收:44优秀97良好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共计141个项目。  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立项137个项目、2012年立项2个项目和2013年立项2个项目。验收结果显示:  1.“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启动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热点问题,但我国科学研究却相对薄弱,缺乏集成。为改变这一现状,加强中国在全球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话语权,7月9日,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在京启动实施。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出席启

国际气候变化大会在京召开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澳大利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主办的“国际气候变化科学大会”近日在北京召开。  本次会议云集了多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顶尖专家和领军人物,来自近20个国家的130位外宾和100多位国内代表出席会议。与会各国科

MICS-Asia III第五次东亚大气模拟研究会召开

  第三届亚洲模式比较计划(MICS-Asia III)第五次东亚大气模拟研究国际研讨会于2月19至21日在福建厦门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协办,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和空气质量模拟研究联合国际中心(JICAM)承

国际科技组织遴选中国机构为“卓越科研中心”

旨在褒奖该机构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 总部设在北京的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6月24日获选发展中国家间重要科技合作组织的“卓越科研中心”。 这个荣誉旨在褒奖由中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 挂靠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中科院-芬兰科学院气候变化研讨会在赫尔辛基召开

  2月14日,由中科院与芬兰科学院共同主办的“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适应研讨会”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率中科院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芬兰科学院项目部主任Arja Kallio博士代表芬兰科学院致欢迎辞并介绍了芬兰科学院的组织结构、任务目标以及各类项目计划情况。吕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