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北极科考:中国须深度介入

中外科学家在“雪龙”号上施放“系流气艇”,进行大气物理科学观测。 2010年7月中国进行第四次北极科考,首次把海洋综合考察延伸到了北极点。图为“雪龙”号正在吊运“防熊”的“苹果房”。 全球气候变化有可能导致北极“无冰”,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但各国也在“憧憬”,冰雪消融后将为极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带来曙光,同时会出现更为便利的“黄金航道”。 北极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资源必然使其与中国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国家利益角逐之下,科学考察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对北极的研究是一门“未来的科学”。 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曾明确指出,北极地区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遥远寒冷的世界,但北极作为距离中国最近的极地,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资源等因素必然使之与中国存在密切的关系。 随着北极经济和战略地位逐渐显现,原本一度被人们遗忘的北极地区又开始成为世界的焦点。然而,记者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获悉:中国目前......阅读全文

极地科学考察 “雪龙号”20日出发

  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1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将于20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据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夏立民介绍,“雪龙”号计划航程12300多海里,预计九月下旬返回上海港。  本次考察将以“雪龙”号为平台,推进国家北极

科技部发布:首批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名单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评审结果,共有14家成为首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以色列人群医学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2015年,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干细胞医学中心主席Tsvee Lapidot教授应常

科学家称21世纪末北极气候和植被类型将改变

  据环境新闻网报道,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和韩国的气候学家们组成的课题组最近发表研究成果称,到21世纪末期,北极地区的气候将由极地、副极地气候变为更温暖的气候类型。随之而来的变化包括这一地区的冰原逐渐消退,让步给更多具有南部形态的植被,格陵兰地区冰层进一步融化等。而变化

"雪龙"号第八次赴北极 将首次环北冰洋航行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20日上午乘“雪龙”号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起航,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将首次环北冰洋航行并试航西北航道。  “时间紧,任务重,探索性强。”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林山青19日晚在行前会上表示,第八次北极考察是我国首次执行北极业务化观测任务,将是我国极地考察史上的又

山西高校学子赴北极科考 携设备监测海冰变化

  8日,山西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刘磊正在做北极科考前的最后准备。11日,刘磊将乘坐雪龙号赶赴北极。期间,他将携带10套“海冰漂移定位及厚度监测浮标”,监测北极海冰变化。  据介绍,此次科考是太原理工大学窦银科副教授课题组在国家海洋局“中国南北极环境监测与评估”十二五极

“雪龙号”完成第8次北极科考 中国加大北极参与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16日报道,“雪龙”号此行历时83天,航行2万多海里,穿过了加拿大北极群岛,9日返回上海。  报道称,这艘极地考察船现在是中国第一艘完成三大北极航道航行的船只。在开始穿越西北航道约一周前,“雪龙”号穿越了北冰洋中央航道,2012年,它沿俄罗斯北极海岸穿越了北方海航线(

专家称多霾与气候有关 全国降水近50年减少明显

  1月14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3年中国气候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雾天和霾天呈现“此消彼长”的格局。中东部地区平均雾日数16天,较常年偏少8天,为1961年以来最少;平均霾日数36天,较常年偏多27天,比2012年偏多18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其中,江苏、安徽、

我国开展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

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1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将于20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据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夏立民介绍,“雪龙”号计划航程12300多海里,预计九月下旬返回上海港。 本次考察将以“雪龙”号为平台,推

中国水声界完成首次北极及其毗邻海域水声学科考

   图说:卫翀华在北极海冰上进行水声实验  历时78天,累计航行13000多海里,最北到达北纬82度52分,中国第七次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预定考察任务凯旋。在128名考察队员中,中科院声学所水声工程中心副研究员卫翀华是一名“新兵”,也是我国水声学领域赴北冰洋进行实地专业科学考察的第一人。  “在

极寒天气肆虐美国中西部地区

1月30日拍摄的极寒天气中的芝加哥。1月28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阿普尔顿,一对父子清理积雪。  核心阅读  从1月28日开始,来自北极的一股强大寒流席卷美国中西部地区。连日来,全美有22个州出现零下18摄氏度以下低温,受影响人口超过1.4亿。分析认为,美国近期遭遇寒潮,不代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中止或

如何检测北极海冰中微塑料的浓度?

塑料垃圾早已抵达世界上最偏远的地方,包括北极。研究人员现在已经发现每升海冰有超过12,000个微粒弹性颗粒的新的最大值。通过检查核心,他们试图追溯塑料的路径回到它的各种起源。 在2014年春季和2015年夏季,研究人员在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亥姆霍兹中心极地与海洋研究部(AWI),与科研破冰

极端天气为何集中登场?

  近来地球出现北半球冰封、南半球酷暑的“冰火两重天”现象,美国东海岸遭遇暴风雪天气和低温,马萨诸塞州的海浪冻成了冰雕,东北部部分地区气温甚至降到了“火星表面温度以下”,而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多地却出现了极端高温,悉尼气温创79年来最高。  “炸弹气旋”导致美国低温  此次,美国东海岸之所以出现数千万人

我国计划自主建造第二艘极地科学考察船

  在遥远的地球南北两极进行科学考察,中国目前唯一的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今后有望不再“单兵作战”。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在7日召开的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国目前正在积极筹备自主建造第二艘极地科学考察船,以增强极地科学考察能力,同时提升建造破冰船的水

热点解读:寒潮暴雪为何频频来袭?

  核心提示  22日,中央气象台继续鸣响寒潮蓝色预警,南方将遭遇今冬第二场大范围雨雪天气。前不久,已有两次强冷空气活动侵袭江南、华南,欧洲也出现了罕见的寒潮暴雪天气。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何频繁遭受寒流袭击?本报记者专访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专家。  大气环流形势与20

第三次国际极地年大会召开

  第三次国际极地年(简称IPY)大会于日前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非政府组织、政策制定者以及环北极原住民社团等各界3000多名代表出席大会交流。我国极地冰川、海洋、大气、生物、地质和环境等自然科学以及极地社会科学等领域的20名代表出席了大会,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首席科学家杨惠根应邀作大会报告。 

美科学家:全球变暖正引发空前的暴风雪和洪水

2011年2月21日,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遭遇暴风雪。图片来源:安迪・塔克(Andy Tucker)  2011年1月26日,纽约市的雪灾。图片来源:胡安・何塞・理查兹・埃切维里亚(Juan Jose Richards Echeverria)  在夏日阳光下

中国第11次北极科考队搭乘“雪龙2”号返航

  “雪龙2”号最新消息,正在执行中国第11次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2”号于北京时间9月11日5时开始返航。 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今年7月15日从上海出发,开启北极科考之旅。这也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首次承担北极科学考察任务。

气候变化关乎长远发展 美遭遇近20年来最严寒天气

  今年的冬天有些不一样。美国遭遇近20年来最严寒天气,多个地区刷新了当地低温纪录,而欧洲却反常地暖意十足,滑雪胜地瑞士的雪场甚至或多或少地要依赖人工制雪。那么,今年的冬天究竟是冷还是热呢?根据世界气象组织5日发布的新闻公报,2013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以来全球第六热年份,而且全球升温很可能将长期持续

没想到吧,雾霾还跟北极有关

   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夏天北极的温度比较高,那么当年冬天中纬度地区的霾就会比较重。这一发现或可作为雾霾预警。  没想到吧,雾霾还跟北极有关!  还记得去年夏天北极圈内出现罕见高温,一度达到32℃?还记得刚刚过去的冬天北京雾霾频发,仅去年11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就出现4次重污染天气过程?  这两个看似

银纳米粒子对某些有益细菌伤害极大

  加拿大科学家研究认为,某些工业产品中含有的银纳米粒子对一些生活在北极极地土壤中有益的细菌来说毒性非常大。科学家发现,将一定数量的银纳米粒子加入取自北极极地的土壤中后,会造成土壤中的许多种类的细菌数量减少,还会使一种有益的慢生菌全部消失。科学家担心纳米粒子进入自然环境可能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相关文章

国际北极论坛在俄举行 专家热议北极科学发展

  俄罗斯北极发展问题国家委员会等机构于29日至30日在俄西北部城市阿尔汉格尔斯克举办第四届“北极—对话区域”国际北极论坛。在20多场研讨演讲活动中,各国专家对北极应有怎样的未来畅所欲言,为北极科学发展提出诸多宝贵建议。  防生态灾难  俄总统北极和南极国际合作特使、极地学家奇林加罗夫在“北极—科学

加在北极建模拟温室为太空种菜积累经验

  在火星、月球上建立科学研究基地,是人类长期以来的梦想。这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也需要各种技术的突破。宇航员在其他星球上要长期生活,吃上可口的饭菜可能是第一需要。加拿大科学家正在为此做着不懈的努力。     2002年,加拿大宇航局研究人员就开始在位于北极极地的加拿大迪

北极气候变化超科学家预期 海冰覆盖减少

  北极地区犹如一只巨大的“冷凝器”,调节着全球气候。北极地区通常是指北纬66度33分北极圈以北的广袤区域,面积2100万平方公里,由陆地、岛屿和海洋组成,其中,北冰洋面积1300万平方公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北极地区气候系统的各圈层都发生了近400年来最快速的变化,甚至超过了科学

极地漩涡或给美国带来寒冬

  随着北极风模式转向欧洲,它可能会让寒冷刺骨的空气降临到美国。图片来源:BENJAMIN LIPSMAN Flickr  近年来的极地涡旋已经给美国北方各州带来了令人痛苦的寒冷,使人们在屋外很难呼吸。现在,人们可能会在更长时间里经历这种痛苦的感觉。  这是10月24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研究得出的

中国北极海冰预测研究获新突破

在北极科考时的张瑜  今天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近日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举办的2017届国际北极模型与观测综合大会(FAMOS)宣布,该校教师张瑜在2015届大会上提交的2017年海冰融化情况预测,非常接近实际海冰覆盖面积值的结果。表明中国对北极海冰预测研究有了新突破,张瑜本人也因此获得2017年

戴安梦幻蓝色之旅

——2010戴安中国离子色谱用户联谊会   2010年正值戴安中国十周年,戴安公司借第十三届离子色谱会之际,于2010年9月7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举行2010戴安离子色谱用户会系列活动之青岛观光一日游。此次活动使客户在领略青岛的美丽风光之余还结识了更多的新

专家称美国“冰封”原因在于极地升温

  据新华社电美国近来遭受罕见的严寒天气,多地出现数十年来气温最低值。世界气象组织专家弗拉迪米尔·里亚比宁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冰封”是因为极地旋涡南下,进一步原因在于极地升温。   极地旋涡是活跃在极地高空的大规模冷性气旋,通常其影响范围仅限于极地和高纬度地区。里亚比宁分析说,气候变化

《自然》:南北极极光并非完全相同

  挪威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极光在北极和南极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这纠正了此前人们认为两极极光是完全对称镜像的误区。   挪威卑尔根大学研究人员在对有关极光的卫星图片进行分析后发现,北极的极光在早上最强,而南极极光多集中在晚上。研究人员分析说,这种差异可能是由太阳在南北半球的

中国将发射首颗北极航道监测科学试验卫星

  由中山大学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建的“全球变化天基观测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卫星遥感高峰论坛3日在中山大学举行。记者了解到,中山大学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联合研制并发射一颗极地卫星,这将是中国首颗北极航道监测科学试验卫星,预计2022年发射升空。目前卫星平台和载荷的设计已基本完成

北极海冰融化速度超出预想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已出色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凯旋归来。在长达80多天的科学考察中,承担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的第三课题“海冰、积雪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的中国海洋大学,派遣6名考察队员参加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