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化学所制备出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新型纳米复合水凝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与相关单位合作,近年来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领域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在聚合物/碳纳米粒子复合材料方面,研究人员采用自行分子结构设计的新型Gemini表面活性剂使碳纳米管(CNT)均匀分散在无规聚苯乙烯(aPS)基体中(Polymer, 2009, 50, 5787),制备了CNT充分剥离并均匀分散的间规聚苯乙烯(sPS)/原始CNT复合材料(Carbon, 2010, 48, 1434),得到了具有优异热电性能的PEDOT/rGO复合材料(J. Mater. Chem. A, 2013, 1, 12393);在光谱学研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方面,研究了CNT对sPS/CNT纳米复合材料薄膜单轴拉伸过程中聚合物分子取向的影响(Chem. Commun., 2011, 47, 899),结合偏振拉......阅读全文

化学所制备出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新型纳米复合水凝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与相关单位合作,近年来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领域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在聚合物/碳纳米粒子复合材料方面,研究人员采用自行分子结构设计的新型Gemini表面活性剂使

纳米水凝胶抗污染油水分离膜材料研究获进展

  在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目前,含油污水的处理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复杂环境下乳化含油污水的处理。利用膜分离技术来实现油水分离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分离手段之一,特别是针对乳化的油水体系。然而,传统的膜分离材料在油水分离过程中会遭受严重的污染,导致分离通量以及油水分离效率

用离子液体水凝胶合成多级孔载体负载的纳米催化材料

  离子液体一种绿色功能介质,具有不挥发、性质稳定、熔点低、液态温度宽、溶解能力强、功能可设计等优点,在化学反应、材料科学、萃取分离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离子液体性质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化学所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实验室

“纳米受限水”中发现新水相

据近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单分子层形式的水既不像液体也不像固体,并且在高压下变得高度导电。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精度预测了单分子厚水层的相图。 人们对“重力水”有很多了解:它在结冰时会膨胀,并且沸点很高。但当水被压缩到纳米级时,它的性质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在膜之间

油田堵水复合铝凝胶凝胶强度评价

我国油田普遍采用注水开发方式。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和油藏地层的复杂性,注入水会沿高申通孔道突入油井,导致油井大量出水,特别是在开发中后期,含水上升速度会加快。为提高水驱采收率,降低流体的含水量,必须对高渗透层进行封堵。目前通常采用化学试剂对水层进行封堵。按照堵剂的存在形态可分为冻胶型、分散体型、凝胶型

高性能银纳米线离子液体凝胶复合柔性透明电极研究进展

  柔性透明电极在电子与光电子产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制备众多电子与光电子元器件不可缺少的光电功能材料。目前,柔性透明电极主要是在透明有机聚合物基底上,采用溶胶-凝胶、化学气相沉积、真空蒸发沉积、溅射沉积、脉冲激光沉积等方法引入氧化铟锡(ITO)导电薄膜。但是,该方法存在致命弱点:1)金

苏州纳米所制备凯夫拉气凝胶纤维 具长效隔热保温性能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张学同领导的气凝胶团队通过溶解杜邦的Kevlar纤维获得纳米纤维分散液,制备出了一种具有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的凯夫拉气凝胶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可以任意弯曲、打结、编织等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可以任意弯曲、打结、编织等。  因防寒服装对保暖性、轻便性

高性能银纳米线离子液体凝胶复合柔性透明电极研究进展

  柔性透明电极在电子与光电子产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制备众多电子与光电子元器件不可缺少的光电功能材料。目前,柔性透明电极主要是在透明有机聚合物基底上,采用溶胶-凝胶、化学气相沉积、真空蒸发沉积、溅射沉积、脉冲激光沉积等方法引入氧化铟锡(ITO)导电薄膜。但是,该方法存在致命弱点:1)金属

水凝胶让器官变“通透”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以水凝胶置换脂质分子,使生物器官标本可以透过光线。   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宣布,借助这一方法,实验鼠大脑标本得以透光。此后借助着色手段,实验鼠大脑内部组织结构得以清晰显现。   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安德鲁·迈尔斯11日告诉记者,这项研究与

合肥研究院研制出以纳米水凝胶为载体的pH控释农药

  在农业领域,我国每年农药用量高达数百万吨。但传统农药释放与需求的不匹配,导致其实际利用率不足40%。反复施用农药造成的成本提升、环境污染和农残超标,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关键问题。发展农药控释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供需匹配成为农业生产的诉求。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