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基金委与贵州共建喀斯特科研中心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在贵阳签署了联合资助喀斯特科学研究中心项目的协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贵州省副省长何力出席仪式并签约。 据介绍,该科研中心的建立,旨在大力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贵州喀斯特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促进我国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双方自2015年至2019年共同出资1.5亿元联合资助中心项目,其中双方每年各安排1500万元,共计3000万元作为当年的资助经费。 杨卫指出,贵州资源丰富、矿产富集、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此次中心项目聚焦喀斯特领域,集合相关领域优势资源,共同破解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关键技术难题,对贵州的基础研究发展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机遇,希望双方合作能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介绍,未来,中心项目将针对制约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与关键科学问题,吸引、培养和集聚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阅读全文

罗维均:致力喀斯特洞穴研究

  科学研究要注重国际前沿的探索。我们意识到喀斯特地区地气交换对于区域和全球碳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在王世杰研究员主持的“973”项目和有关部门支持下,我们又“大手笔”地对喀斯特地区大气、土壤和洞穴碳循环进行自动监测和采样研究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些令人惊奇的初步成果。  在中国西南的广大领域,

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揭牌仪式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

  2013年6月27日,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揭牌仪式在贵州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廖小罕、总工程师李加洪;贵州省科技厅厅长陈坚、副厅长苏庆、办公室主任赵仕方;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蒲芝权、校长伍鹏程、副校长乙引等领导出席仪式,省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成果应用单位以及企业的有关领导和专

一批科技成果为贵州抗旱减灾提供重要支撑

       在百年未遇的旱灾面前,贵州省科研人员将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喀斯特山地积雨节水农业技术、旱育稀植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应用到抗旱救灾中,为贵州抗旱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n

贵州:基础研究为民族医药发展“加码”

  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药材资源,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凝聚成神奇的民族医药,作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的贵州,拥有4802种中药材品种资源,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极富特色。近年来,贵州省在基础研究上不断“加码”,为民族医药的崛起注入一股“神秘”力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已在贵州省平塘县进入建设实施阶段,这是记者从浙江海宁召开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天文望远镜及仪器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的。   “FAST”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英文缩写。2008年12月26日,“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一片名为“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地奠基。工

44颗脉冲星 中国天眼目光更有神

图为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在贵州平塘县克度镇喀斯特洼坑中落成。  经过两年调试,FAST已确认新发现44颗脉冲星 中国天眼 目光更有神  15日,首届中国·天泉湖天文论坛在江苏盱眙举行。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

地化所表层喀斯特作用过程研究获进展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加剧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变暖等一系列全球变化问题,全球碳循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与喀斯特作用过程相关的碳循环,作为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地影响着全球碳收支。喀斯特作用碳循环是“水-岩(CaCO3)-气(CO2)一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伴随着一系列

中国建太空望远镜 灵敏度比德国高10倍

23日,我国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重要设备——反射面单元面板第一批1000个单元“就位”,开始在贵州省黔南进行现场拼装。这只被誉为中国“天眼”的超级望远镜单口径500米,接收面积相当于近30个足球场。中国“天眼”为何选址黔南?长啥样?有哪些“本领”?它能找到“外星人”么

巨型射电望远镜“FAST”:聆听宇宙的“大耳朵”

图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建成后的效果图。  无论是“巨眼”还是“大耳朵”,都不足以形容从空中俯瞰后又下到谷底所带来的震撼。  8月初,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洼地,依托喀斯特地区“天坑”而建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成功拼装出首个反射单元。未来数月内,

贵州将优先保护喀斯特地区特色生物物种资源

  贵州省将重点突出喀斯特地区特色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确保贵州特色优势与最重要、最受威胁的生物物种资源得到优先保护。  记者从18日召开的贵州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联席会议上了解到,《贵州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已接近尾声。同时,以县为单位的生物多

耦合水生碳泵效应的碳酸盐风化碳汇模拟研究获进展

  碳酸盐风化能否构成(稳定)碳汇取决于风化产生的溶解无机碳(DIC)能否被水生光合生物利用及其利用程度,即水生碳泵效应。另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如何影响生物碳泵效应仍是未解之谜,因此,碳酸盐风化碳汇问题不仅存在争议,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

我国首个喀斯特重点实验室揭牌

  12月3日,我国首个喀斯特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在贵州大学通过专家组验收并正式揭牌。  以中国地质科学院、中科院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通过审阅资料、听取汇报、现场提问、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实验室进行验收评定。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圆满完成了计划书所确立的各项建设任务,达到了

我国首个喀斯特重点实验室揭牌

  12月3日,我国首个喀斯特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在贵州大学通过专家组验收并正式揭牌。  以中国地质科学院、中科院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通过审阅资料、听取汇报、现场提问、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实验室进行验收评定。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圆满完成了计划书所确立的各项建设任务,达到了

贵州将新增10余家省重点实验室

  彻夜不熄的灯光,来回走动的身影,缜密规范的操作,严谨详实的数据,高效运转的设备……已近岁末,记者连续踏访贵州省重点实验室,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12月11日,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梁光义教授课题组。研究人员介绍,课题组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Y-101目前正在进行临

我国首个喀斯特重点实验室在贵州大学揭牌

   12月3日,我国首个喀斯特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在贵州大学揭牌。   据了解,国土资源部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自2012年5月开始建设以来,根据学科特点和技术优势,结合贵州喀斯特地形地貌的实际,“不求第一、但求唯一”,立足科研特色,确立了岩溶地质环境和岩

土壤水分记录仪对不同年份土壤湿度变化的研究

近年来,土壤水分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马柱国等对我国东部地区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张皓等研究了上海地区不同天气背景下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得出“250px土壤湿度最低、波动最为剧烈,1250px土壤湿度最高、波动最小”的结论。方文松等研究用土壤水分记录仪来记录了河南地区土壤湿

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任重道远

  7月19日—21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会在贵阳举行。7月20日下午,以“石漠化防治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生态文明科技创新论坛举办。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强调,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任重道远;院士专家们为生态文明建言献策,提出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必须本着“系统、综合”的原则,

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主站址建成典礼举行

       9月28日,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普定站”)主站址大楼落成典礼在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举行。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王克林,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和个

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面临石漠化

  专家将中国南方喀斯特比喻为“石漠化荒漠中的‘生态孤岛’”,以揭示目前中国南方喀斯特系列世界自然遗产地正面临的石漠化威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在12日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与修复”主题论坛上说,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上最

喀斯特地表水系统水生光合作用碳限制的发现及其意义

  森林砍伐、农业施肥等土地利用活动强烈地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的碳(C)和氮(N)输入,进而影响地表水生生态系统有机碳生产(OC)以及富营养化模式,因为水生生态系统C、N等元素含量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密切相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着水体的C、N等元素循环以及OC生产,呈现出规律的昼夜和季节

中国“天眼”:大不是目标 敏锐才是能力

  中国“天眼”——坐落于贵州西南喀斯特窝凼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成功超越了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305米口径Arecibo,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之最,也成为截至目前地球上最大的机器。然而,建造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并非科学家们追求的目标

科学家提出偶联水生光合作用的碳酸盐风化碳汇学说

  自气候变化的岩石风化控制学说提出至今,人们普遍认为,是硅酸盐的风化碳汇作用(CO2+CaSiO3ÞCaCO3+SiO2)在控制着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而碳酸盐的风化作用(CaCO3+CO2+H2OÛCa2++2HCO3-)不具有这一功能,因为碳酸盐溶解过程中消耗的所有CO2又通过海洋中相对快速的

我国学者提出偶联水生光合作用的碳酸盐风化碳汇学说

  自气候变化的岩石风化控制学说提出至今,人们普遍认为,是硅酸盐的风化碳汇作用(CO2+CaSiO3ÞCaCO3+SiO2)在控制着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而碳酸盐的风化作用(CaCO3+CO2+H2OÛCa2++2HCO3-)不具有这一功能,因为碳酸盐溶解过程中消耗的所有CO2又通过海洋中相对快速的

地化所揭示全球土地利用对碳酸盐岩风化碳汇的控制机理

  碳酸盐岩风化碳汇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碳酸盐岩风化过程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不仅有助于解决所谓的“全球遗失碳汇问题”,而且有助于揭示该地质过程在未来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再华与柏林自由大学教授Georg

世界顶级射电望远镜将落户贵州

  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建造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冠状主动反射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的重大科学工程正稳步推进。这是记者10月8日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

FAST:凝聚中国创新 倾听宇宙声音

   “记得刚到FAST的时候,那里只有一个硕大的天坑,周围什么都没有,一片荒凉。从坑底走上来,需要1个多小时的时间。”FAST馈源支撑系统助理工程师李铭哲曾经这样描述过。现在,当你驱车前往克度镇这个偏僻的黔南小镇,再穿过一道道的狭窄山口,到达一个名叫‘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地时,视野就会被一个500米

国际及中国2~26 GHz频率划分现状

1992年的世界无线电大会(WRC92)已经对全球在2 GHz频带的频率进行了划分:陆地部分170 MHz,卫星部分60 MHz,而陆地业务部分又分为FDD(频分双工)方式和TDD(时分双工)方式。其中中国的FDD方式:1920~1980 MHz、2110~2170 MHz共120 MHz;

记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原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南仁东先生于北京时间2017年9月15日23点23分因病逝世,享年72岁。  “这20多年他就专注干了这一件事”  ——记FAST工程

科学家提出偶联水生光合作用的碳酸盐风化碳汇学说

  自气候变化的岩石风化控制学说提出至今,人们普遍认为,是硅酸盐的风化碳汇作用(CO2+CaSiO3ÞCaCO3+SiO2)在控制着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而碳酸盐的风化作用(CaCO3+CO2+H2OÛCa2++2HCO3-)不具有这一功能,因为碳酸盐溶解过程中消耗的所有CO2又通过海洋中相对快速的

喀斯特地表水系统水生光合作用碳限制研究

  森林砍伐、农业施肥等土地利用活动强烈地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的碳(C)和氮(N)输入,进而影响地表水生生态系统有机碳生产(OC)以及富营养化模式,因为水生生态系统C、N等元素含量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密切相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着水体的C、N等元素循环以及OC生产,呈现出规律的昼夜和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