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揭示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

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是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识别长时间尺度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阶段、驱动因素和效应对未来的系统管理十分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发展了根据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变化识别系统演变阶段的方法,识别了近千年来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阶段。这一研究成果于10月7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阶段(傅伯杰供图) 稳态转换是指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巨大、突然和持续的变化,是理解社会-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视角。现有的稳态转换研究主要基于社会或生态要素时间序列的突变点识别,对系统要素间相互作用关注较少,而对稳态转换影响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局地尺度,对其跨尺度的溢出效应研究有限。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团队提出根据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变化识别社会-生态系统稳态转换,同时关注其驱动因素和本地与溢出效应的研究框架......阅读全文

我国科学家揭示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

  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是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识别长时间尺度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阶段、驱动因素和效应对未来的系统管理十分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发展了根据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变化识别系统演变阶段的方法,识别了近千年来黄土

揭示近千年来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效应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在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展出根据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变化识别系统演变阶段的方法,揭示近千年来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阶段及效应。  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是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学

科学报告:研究找到黄土高原固碳增加主因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证实,退耕还林还草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固碳增加的主要原因,八年间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固碳量增加了96.1Tg(百万吨)。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布于《自然》旗下的《科学报告》。   据介绍,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组,联合遥感地球所吴炳方课题组,将遥感监测和生态系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观测研究站成立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治沟造地观测研究站揭牌暨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羊圈沟村举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苟润祥,延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宝塔区委书记祁玉江为观测站揭牌。共建单位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人员揭示黄土高原植被减蚀机理

  记者日前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了解到,经过3年的研究,该院肖培青博士通过对侵蚀临界能量和力学效应的研究,初步揭示了黄土高原坡面植被减蚀作用的力学机理。   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发现,在一定的雨强范围内,被覆植物对洪水过程具有消波调控作用,但强降雨条件下,即使被覆度达到60%以上,陡

黄土高原过去两万年气温增幅远超预期

  一个由美国、中国和法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最新报告说,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陆地气温在过去两万年内升高了约5.5至7.7摄氏度,比科学界此前一些气候模型的分析结果高2至4倍。   研究报告主要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罗伯特・伊格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是科学界第一次能

“世界污染最严重城市”变身黄土高原“花果城”

  “昔日世界污染最严重城市蓝天再现。”英国《每日电讯报》如此描绘临汾市近年来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临汾是山西的产煤大市。丰厚的煤炭资源给这座城市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糟糕的污染。曾经,这里在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监测城市中连续三年排名倒数第一;曾经,这里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煤烟

青年科学家岳超:筑梦碳中和与气候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99.shtm岳超岳超研究员与团队师生在交流(图片均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提供)2017年底,35岁的岳超在法国国家冰川与环境物理实验室和国家环境与气候科学实验室开展的博士后研究即将结束。何去何从?

青年科学家岳超:筑梦碳中和与气候研究

  2017年底,35岁的岳超在法国国家冰川与环境物理实验室和国家环境与气候科学实验室开展的博士后研究即将结束。何去何从?岳超在迷茫之际参加了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主办的一场宣讲会,他回国发展的道路开始变得清晰。  “在欧洲,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谋生活,但没有归属感。回来后,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施展,也

欧阳志云:我国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变化趋势

   全国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空间差异大,以草地、森林、农田和荒漠为主,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82.8%。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十分敏感;同时,悠久的历史、巨大的人口数量和高速的经济发展导致的高强度资源开发,对我国森林、草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生态系统

用树木年轮资料重建崆峒山地区283年来的干旱历史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恶劣环境背景下,寻找长时间序列的高分辨率代用资料来进行过去气候变化研究尤为重要。该区域由于人为活动较强,目前适合进行树木年轮学研究的树木样本也比较少,崆峒山自然保护区的残存的油松样本

研究预测黄土高原未来几年降水可能还会持续增加

研究区域采样环境:(a) 研究区位置、采样点、气象站和对比点;(b) 气象站和GPCC的区域月降水量和温度记录。                  黄土高原东(a, 本研究)、西(b, Liu et al., 2019)部水文年降水对比及1920年代末期干旱与北半球温度变化(NHT, c, d)的关

科学家提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两阶段论

  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北方地区的生态屏障。而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地貌单元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朱显谟、郭正堂、彭建兵等已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深受东亚季风影响,降雨变率大,且以暴雨形式为主,加之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利

学术大家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把脉

  12月5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17年在西安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高级学术顾问山仑院士、副主任傅伯杰院士及康绍忠院士、邵明安院士等11位委员出席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校党委常委、水保所党委书记闫祖书,党委常

地球环境所就黄土高原治理发表新观点

  7月4日,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刘强及导师陈怡平研究员的观点文章。该文指出,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大约648,700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沟壑纵横,长度大于500m的沟道就2

黄土高原不同生态治理方式对土壤氮循环的影响

  植树造林是重建生态系统的一项重要生态措施。在湿润地区,由于水分充足,利用植树造林的方法进行生态恢复通常被认为是合理的;而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受到很多质疑。众多研究表明,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大量消耗土壤水分,使得土壤水分亏缺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恶化。然而,干旱地区植树造林除消耗

中科院水保所神木侵蚀环境试验站:解开侵蚀奥秘

   在陕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处,是一望无际的毛乌素沙漠。这里原本是一大片草原,但后来因为风沙的侵袭逐渐沙漠化。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游牧民族由此越境南下的故事。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多年来地方政府的精心治理,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经逐渐萌发出绿芽。日前,《中国科学报》记者在神木周边采访时,亲眼看到

气溶胶减排或使亚洲高山湖泊生态退化

  “人为排放气溶胶正在对亚洲高山湖泊生态系统产生深刻影响,减缓了亚洲高山湖泊的富营养化。”伦敦当地时间2月27日,《自然·气候变化》首次刊发兰州大学陈发虎院士团队关于亚洲高山湖泊生态系统历史影响的研究成果。  陈发虎团队根据黄土高原近2000年来的湖泊沉积物记录,首次揭示出在自然暖期(公元540年

“黄土高原油用牡丹高效栽培模式”项目通过成果鉴定

  7月28日至29日,“黄土高原油用牡丹高效栽培模式”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举行,评价会由科技部认可的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估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估中心举行。来自行业部门、科研院校、用户企业的9位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对项目成果进行鉴定。   “黄土高原油用牡丹高效栽培模式”成

土壤水分温度速测仪分析黄土高原苹果的保墒方法

中国苹果的两大优生区之一在黄土高原上,该地区气候干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很大,而且土层疏松深厚,十分适宜苹果的生长。该地区的苹果产业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该地区对苹果产业的最大限制条件是降水稀少,季节变率很大。这对水分要求极高的苹果树而言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提高自然降水 的利用率,

黄土高原成壤过程赤铁矿生成主控气候要素被发现

  古气候要素的定量重建是古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土壤磁学性质与气候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进行古土壤古气候要素定量重建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中国北方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包含了上百层古土壤层,是研究东亚季风区古增温及其环境后果的理想材料,厘定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赤铁矿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定量—半定

考察认为黄土高原生态与环境走向良性循环

  2017年7月25日晚至26日早,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出现强降雨过程。受本次降雨影响,无定河支流大理河上游青阳岔水文站洪峰流量1840 立方米/秒,下游绥德水文站洪峰流量3160 立方米/秒,均为历史实测最大洪水。导致绥德和子洲两县城被淹,引发灾害,各方高度关注。  关于“7·26”特大暴雨雨情分

非线性平流干旱方法在黄土高原长武塬区得到验证

   近日,由美国工程院院士、康奈尔大学教授Wilfried Brutsaert博士领衔并执笔,在国际水文水资源领域权威刊物Water Resources Research(《水资源研究》)发表论文,介绍中美日澳四国科学家就估算地表蒸发的通用非线性平流干旱(GNAA)方法及其在中国黄土高原长武塬区的

黄土高原现生蜗牛的碳同位素研究获进展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蜗牛壳体化石分布广泛且保存良好。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地区的大多数古环境重建和考古工作中,蜗牛壳体化石是唯一可能提供绝对年龄的材料。因此,蜗牛壳体化石的稳定碳同位素(13C/12C)气候环境意义和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年代意义的研究对于上述地区古环境重建及其年代

东亚季风是黄土高原中部夏季降水的主要控制系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729.shtm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极端气候事件及影响”团队报道了中国黄土高原中部末次冰消期中的百年分辨率黄土叶蜡氢同位素(δDwax)记录。结果显示,轨道尺度上该区降水同位素变率和

水保所启动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黑河中游绿洲生态系统不同景观单元SPAC水过程研究”项目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启动。  4月5日,项目组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了项目启动会,来自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项目人员和

新冠肺炎疫情下黄河的综合治理及对策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自然条件复杂、河情极其特殊的河流。防治黄河洪涝灾害始终被作为历代执政者治国安邦的大计而受到高度重视。当前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特别是随着异地人员陆续返程和春节假期结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坚决打赢新型冠状

全球变化与生态环境高峰学术讲坛召开

  3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全球变化与生态环境高峰学术讲坛”在乌鲁木齐召开。讲坛旨在使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

AZF0100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观测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

AZ-F0100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观测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要素的时空规律研究1 引言森林水文调节功能是森林所实现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可是由于森林资源被无节制的开采利用,导致人们不断遭受森林破环所带来的各种灾害。因此关于森林生态水文功能研究已成为生态学和水文学的研究重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从森林的

海洋快速酸化威胁北极生态系统

  日前公布的一项国际调查表明,北极生态系统一直承受着冰川以空前速度消融的压力,而现在又面临着另一个潜在威胁――海洋的快速酸化。   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报道,该调查报告称,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转为以碳酸的形式进入海洋且浓度越来越大,导致海洋酸化,使得贝类和蟹类难以形成它们的外壳,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