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提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两阶段论

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北方地区的生态屏障。而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地貌单元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朱显谟、郭正堂、彭建兵等已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深受东亚季风影响,降雨变率大,且以暴雨形式为主,加之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易于侵蚀的黄土性质,使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是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为敏感的地区。 为保障黄河的安全,国家高度重视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工作,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和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尤其是1999年启动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成效,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水土流失明显减弱,入黄泥沙大幅减少。 但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邵明安等近期研究结果也发现:黄土高原过度植被恢复产生的环境负效应也逐步显现,尤其是水资源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十分严峻,即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至今仅20余年,从植被恢复的角度而言,时间不长......阅读全文

科学家提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两阶段论

  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北方地区的生态屏障。而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地貌单元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朱显谟、郭正堂、彭建兵等已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深受东亚季风影响,降雨变率大,且以暴雨形式为主,加之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利

兰州大学揭示了区域气候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响应机制

黄土高原大规模植被建设对区域大气水循环影响机理示意图。 课题组供图近日,兰州大学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田磊和教授张宝庆团队开展了黄土高原区域水文气候数值模拟研究,较系统地阐明了区域气候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响应机制,相关成果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 大气》在线发表。地处黄河流域中游

周卫健和安芷生的生态发展建言

  近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考察、多年环境变化研究成果和过去60年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历程均表明,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协同发展是“退耕还林还草”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大方向。延安等地干部群众的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2011年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黄土高原“治沟造地”重大方针是极富战略远见的。很有必要将“治沟造

科学报告:研究找到黄土高原固碳增加主因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证实,退耕还林还草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固碳增加的主要原因,八年间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固碳量增加了96.1Tg(百万吨)。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布于《自然》旗下的《科学报告》。   据介绍,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组,联合遥感地球所吴炳方课题组,将遥感监测和生态系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之路探索

霜降甫过,雄浑苍茫的陕北黄土高原上,秋收即将进入尾声,一些未采摘的山地苹果园里红艳艳的苹果,在深秋的树枝上愈发鲜红耀眼,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庞。 这是粮果丰收的季节,更是让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老百姓无比激动幸福的季节。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红利逐渐显现

今日的宝塔山披绿装。摄影 张行勇 如今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植被景观。摄影 张行勇 如今延安市富县子午岭区域的植被景观。摄影 张行勇 陕西省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9%。其境内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末,延安市森林覆盖率不到

我国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评估和生态修复评价方面取得进展

  我国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问题十分严重,对农业生产、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治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和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黄土高原实行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政策。这两种修复方式哪一种对于土壤侵蚀的治理是更有效的,需要通过数据去进行评估。

发改委:我国将提高退耕还林补助

  记者今天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4年来,退耕农户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达5247元,比2007年增加2275元。下一步将尽快出台政策措施,明确适当提高部分退耕还林项目补助标准的具体办法。   统计显示,实施专项规划4年多来,林木保存率保持在较高

贵州退耕还林农户获“节能炉”奖励

  1月29日,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乡玉顶村71岁的退耕还林农户曾杏兰在查看政府补偿兑现的“节能炉”。当日,钟山区农业局对全区近千户退耕还林农户实施生活补偿兑现,每户获得价值600元的“节能炉”。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为解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西部大

延安退耕还林为何自筹30亿资金?

  在全国退耕还林面临新周期的节点,陕西延安决定,自筹资金30亿元,开启新一轮退耕还林。   中国工程院8位院士认为,退耕还林成果需要巩固,生态与粮食可以双赢,应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十二五”时期,国家对重点生态脆弱区继续安排退耕还林任务。今年,还将统筹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

考察认为黄土高原生态与环境走向良性循环

  2017年7月25日晚至26日早,黄土高原无定河流域出现强降雨过程。受本次降雨影响,无定河支流大理河上游青阳岔水文站洪峰流量1840 立方米/秒,下游绥德水文站洪峰流量3160 立方米/秒,均为历史实测最大洪水。导致绥德和子洲两县城被淹,引发灾害,各方高度关注。  关于“7·26”特大暴雨雨情分

中央财政逾四百亿支持退耕还林

        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2008―2011年,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462亿元。   据了解,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国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实施,截至2006年底,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1.39亿亩,配套实施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2.25亿亩,涉及32

新京报:“退耕还林”存“结构性”隐忧

     “退耕还林”结构性困境的逻辑链,应为“过度消耗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耕地供需矛盾的加剧→退耕还林困境的难解”。   据新华社10月7日报道,2008年―2011年,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462亿元,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面对其时已经呈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

退耕还林:垦殖史上的重大转折

  漫山遍野,一株株绿色核桃幼树在石头缝里茁壮成长。   “这啥都不缺,就缺土,栽树没有土,就用箩筐背,种植核桃不仅收入高,还能绿化石头山,再不让雨水冲毁我们的家园。”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中亭乡陇碰屯村民唐光阳如是说。   为了解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和农民生计的改善情况,去年底,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近四亿亩

今后将重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 [科学时报 郑金武报道]10月10日上午,国家林业局举行退耕还林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指出,到2006年底,已累计退耕还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05亿亩、封山育林2000万亩,总计造林3.64亿亩。 退耕还林是我国政策性最强

政策不断推进继续-退耕还林步入新周期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投资最大的生态恢复及惠农项目。截至2012年底,中央已累计投入3247亿元,全国1.39亿亩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地恢复了植被,共完成造林任务4.41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明显减轻。   如今,退耕还林工程面临“政策陆续到期”,新周

退耕还林(草)工程提高土壤碳汇能力

  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邓蕾与导师上官周平研究员日前发现,总体上来说,大尺度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将会显著提高我国土壤碳汇能力。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全球生物变化》。   我国于1999年启动了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能增加陆地

青年科学家岳超:筑梦碳中和与气候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1199.shtm岳超岳超研究员与团队师生在交流(图片均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提供)2017年底,35岁的岳超在法国国家冰川与环境物理实验室和国家环境与气候科学实验室开展的博士后研究即将结束。何去何从?

陈怡平:黄河如何治理?如何保护

  从支流到干流,科学治理好每一条流域才能切实保护好、治理好黄河。黄河流域陕西段当前生态保护与治理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如何开展生态保护工作?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怡平。  中国环境报:当前,黄河流经陕西的流域还有哪些问题仍需解决?  陈怡平:黄河水质仍待进一步提升,流域

水保专家朱清科:脚板“写”论文-项目找上门

   搞了一辈子水保的朱清科平时话不多,可一聊起黄土地,马上滔滔不绝。   项目“找上门”   这位60岁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在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专心跑野外,从不跑关系要项目。   相反,国家重点项目总是主动“找上门”,国际合作项目也不例外。   ——主持“淳化黄土残原沟壑区

我国科学家揭示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

  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是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识别长时间尺度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阶段、驱动因素和效应对未来的系统管理十分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发展了根据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变化识别系统演变阶段的方法,识别了近千年来黄土

揭示近千年来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效应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在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演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展出根据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变化识别系统演变阶段的方法,揭示近千年来黄土高原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阶段及效应。  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是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学

青年科学家岳超:筑梦碳中和与气候研究

  2017年底,35岁的岳超在法国国家冰川与环境物理实验室和国家环境与气候科学实验室开展的博士后研究即将结束。何去何从?岳超在迷茫之际参加了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主办的一场宣讲会,他回国发展的道路开始变得清晰。  “在欧洲,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谋生活,但没有归属感。回来后,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施展,也

任继周院士:退耕还林勿忘“退耕还草”

任继周   “近年来,‘三农’、‘三牧’问题的联袂登场,是草业和农业面临的重大危机。我呼吁扭转观念,打破‘以粮为纲’的思维模式,发展新型草地农业。”近日,在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和《草业科学》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讲台上,任继周再次畅谈了草地农业的重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可有效降低下游洪水灾害风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533.shtm   ?                     黄河壶口瀑布段陕西境内岸边与植被景观。摄影  张行勇黄河作为中国第二大河流,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旱涝灾害频发的河流。黄

中国科学家发现:亚洲沙尘暴两千年前主因已为人类活动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组成的团队于北京时间20日发表最新成果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揭示,两千年前,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亚洲沙尘暴的主要因素。图片来源于网络  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陈发虎表示,目前,中国对过去

昆明计划10年内退耕还林171万亩

  从现在起,昆明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退耕还林171万亩。昨日,昆明市林业局召开“2012年度市级退耕还林工作推进会”,安排部署今冬明春退耕还林相关工作。   昆明市林业局副局长杨景先介绍,按昆明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市)区林业部门要抓住节令、抓紧时间,在12月31日前完成20

陕西吴起:退耕还林让黄土山峁再披绿装

  “那时候为了生计,好多人都养山羊。山上的草都被羊啃光了。可怜那草只能长一夜,第二天刚冒头就又被啃了。”在陕西省吴起县铁边城镇,64岁的李文明对16年前的景象依然记忆犹新。  吴起,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总人口13.6万人,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抵达地,当时这里还是一个只有七

黄土高原过去两万年气温增幅远超预期

  一个由美国、中国和法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最新报告说,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陆地气温在过去两万年内升高了约5.5至7.7摄氏度,比科学界此前一些气候模型的分析结果高2至4倍。   研究报告主要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罗伯特・伊格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是科学界第一次能

“世界污染最严重城市”变身黄土高原“花果城”

  “昔日世界污染最严重城市蓝天再现。”英国《每日电讯报》如此描绘临汾市近年来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临汾是山西的产煤大市。丰厚的煤炭资源给这座城市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糟糕的污染。曾经,这里在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监测城市中连续三年排名倒数第一;曾经,这里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煤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