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海绵窦血栓的病因是什么

1.感染性病因 海绵窦血栓多继发于局部感染灶,此类海绵窦血栓称为炎性海绵窦血栓。其中急性炎性海绵窦血栓多由头面部感染所致,慢性炎性海绵窦血栓多由蝶、筛窦炎和中耳炎逆行引起。引起炎性海绵窦血栓的常见局部感染灶有: (1)鼻腔、口腔、眼部和面部病灶,如疖、痈。 (2)蝶窦、筛窦病灶。 (3)耳部感染,如中耳炎或乳突炎。 (4)其他部位感染,如上颌骨骨髓炎术后、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深部脓肿等。 2.非感染性病因 头部外伤、外科手术、慢性消耗性疾病、高凝状态以及位于海绵窦附近或大脑前部的硬脑膜动静脉畸形。 3.病原菌 引起海绵窦血栓的主要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所有发病者的2/3,其次是肺炎球菌和链球菌,再次是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和霉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近年来耐药菌的比例有逐年上升趋势。......阅读全文

海绵窦血栓的诊断

  海绵窦血栓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影像学改变,特别是脑血管造影结果才能明确。  1.临床表现  典型的海绵窦综合征表现,如上所述。  2.脑脊液检查  初压可正常或稍高;外观呈清亮或微黄色;有感染性因素存在白细胞升高,涂片或培养可明确致病菌。  3.脑电图  缺乏特异性,约70%表现

海绵窦血栓的鉴别诊断

  1.颈动脉海绵窦漏  是由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本身或其分支(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包膜动脉)破入海绵窦内而形成,多有头部外伤史、伤后不同时期出现结合膜水肿和充血、搏动性突眼、颅内血管杂音、视力进行性减退等典型症状和体征,结合脑血管造影检查可确诊。  2.海绵窦肿瘤  主要影响Ⅲ~Ⅵ脑神经,当肿

海绵窦血栓的病因是什么

  1.感染性病因  海绵窦血栓多继发于局部感染灶,此类海绵窦血栓称为炎性海绵窦血栓。其中急性炎性海绵窦血栓多由头面部感染所致,慢性炎性海绵窦血栓多由蝶、筛窦炎和中耳炎逆行引起。引起炎性海绵窦血栓的常见局部感染灶有:  (1)鼻腔、口腔、眼部和面部病灶,如疖、痈。  (2)蝶窦、筛窦病灶。  (3)

海绵窦血栓的临床表现

  1.海绵窦血栓主要临床表现为海绵窦内走行的颅神经(动眼、滑车、外展、三叉神经眼支)及与海绵窦邻近的颅神经(视神经)受损征象和眼眶内、外静脉回流障碍所致的眼部症状。  2.一般而言,海绵窦血栓的第一个症状为头痛和面部疼痛,第一个体征为面部、眼睑和结膜水肿,伴有高热和眼球突出;随后出现眼肌麻痹(外展

海绵窦血栓的影像学检查

  1.头部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平扫CT诊断价值有限,即使进行增强CT扫描,诊断海绵窦血栓也较困难。有提示意义的表现为海绵窦肿胀、不规则充盈缺损和眼静脉扩张。  2.头部MRI(磁共振成像)  能直接显示脑静脉血栓且能反应其血栓的自然演变过程,是诊断脑静脉血栓的有效检查方法,也是诊断脑静脉

海绵窦血栓的并发症

  炎性海绵窦血栓形成时,容易出现以下并发症:  1.脑膜炎  可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脑脊液炎性改变。  2.脑脓肿  可为单发或多发,好发部位为额叶、颞叶和小脑;多在恢复期发病,亦可在痊愈后3~6个月发病。常表现为临床症状缓解后又出现头痛加重、恶心、呕吐、偏瘫或癫痫等。  3.脑外脓肿 

海绵窦血栓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病因  1.感染性病因  海绵窦血栓多继发于局部感染灶,此类海绵窦血栓称为炎性海绵窦血栓。其中急性炎性海绵窦血栓多由头面部感染所致,慢性炎性海绵窦血栓多由蝶、筛窦炎和中耳炎逆行引起。引起炎性海绵窦血栓的常见局部感染灶有:  (1)鼻腔、口腔、眼部和面部病灶,如疖、痈。  (2)蝶窦、筛窦病灶。 

海绵窦血栓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影像学检查  1.头部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平扫CT诊断价值有限,即使进行增强CT扫描,诊断海绵窦血栓也较困难。有提示意义的表现为海绵窦肿胀、不规则充盈缺损和眼静脉扩张。  2.头部MRI(磁共振成像)  能直接显示脑静脉血栓且能反应其血栓的自然演变过程,是诊断脑静脉血栓的有效检查方法,

海绵窦血栓的诊断及并发症

  诊断  海绵窦血栓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影像学改变,特别是脑血管造影结果才能明确。  1.临床表现  典型的海绵窦综合征表现,如上所述。  2.脑脊液检查  初压可正常或稍高;外观呈清亮或微黄色;有感染性因素存在白细胞升高,涂片或培养可明确致病菌。  3.脑电图  缺乏特异性,约7

海绵窦血栓的并发症及鉴别诊断

  并发症  炎性海绵窦血栓形成时,容易出现以下并发症:  1.脑膜炎  可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脑脊液炎性改变。  2.脑脓肿  可为单发或多发,好发部位为额叶、颞叶和小脑;多在恢复期发病,亦可在痊愈后3~6个月发病。常表现为临床症状缓解后又出现头痛加重、恶心、呕吐、偏瘫或癫痫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