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9年中国学者在CNS发表30篇文章近半独立完成!

2019年即将结束,中国学者总共在Cell,Nature及Science发表了180项研究成果,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有105篇,材料学有30篇,化学有12篇,地球科学有15篇,物理学有18篇。我们盘点一下材料学: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0篇,Nature 发表了11篇,Science 发表了19篇; 按是否有合作单位划分:有12篇文章由独立的一个通讯单位完成,18篇是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的,其中有17篇是中外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的,1篇是国内多单位共同通讯完成; 按单位来划分(文章数目大于3):西安交通大学5篇,复旦大学5篇,中国科学院5篇,深圳大学3篇; 按通讯作者来分(大于1篇CNS):饶峰及高鸿钧都是2篇; 截至2019年12月13日,在材料学领域中国学者发表了30篇CNS文章,具体的单位列表如下: 文章列表如下(红色的为第一单位的通讯作者): 所有文章解析列表 【1】马约拉纳费米子是由物理学家埃托雷·......阅读全文

Cell、Nature、Science发布开放获取新政

  Nature  2020年11月24日,施普林格自然宣布,从2021年1月开始,研究成果被《自然》系列期刊录用的作者将可以选择开放获取出版,文章处理费为9500欧元(约合11300美元)。  同时,施普林格自然还推出一项开放获取试验项目,作者只需投稿一次,就有机会将论文发表在项目试点期刊中的一本

2019年中国学者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汇总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结束了,iNature盘点了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发表的成果,我们发现总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体介绍如下:  4-6月发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王文,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BGI 张国捷及丹麦哥本哈根

冷冻电镜+清华大学=7篇Cell、Nature、Science

  施一公  该校的施一公院士、颜宁教授是这一领域的知名科学家。最近,两位学者都有新成果发表在CNS上。7月22日,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就剪接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发表两篇长文,题目分别为“Structure of a Yeast Activated Spliceosome at 3.5

深陷性骚扰风波-这位著名学者迎来Nature及Science

  mTORC1可调节细胞生长和代谢以响应多种营养素,包括必需氨基酸亮氨酸。最近在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工作将 Sestrins 确定为亮氨酸结合蛋白,在亮氨酸剥夺期间抑制 mTORC1 信号传导,但它们在机体对膳食亮氨酸的反应中的作用仍然难以捉摸。  2022年7月20日,David M. Sab

2023年张锋团队发表4篇Nature,Science及Cell

  RNA引导系统利用引导RNA和靶核酸序列之间的互补性来识别遗传元件,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生物过程中都起着核心作用。例如,原核CRISPR-Cas系统为细菌和古细菌提供了对外来遗传因子的适应性免疫。Cas效应物,如Cas9和Cas12,执行引导RNA依赖的DNA切割。虽然目前已经研究了一些真核生

今年杀疯了!张锋团队接连发表Science、Nature和Cell

  non-LTR逆转录转座子,或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s(LINEs),是一类丰富的真核转座子,通过靶启动逆转录(TPRT)插入基因组。在TPRT过程中,一个目标DNA序列被切割并启动逆转录转座子RNA的逆转录。  2023年4月6日,博德研究所张锋团队

强强联手-中国学者在Nature和Science发文4篇。

   本周,中国学者在Nature和Science上共发文4篇。  Nature的两篇,分别来自山东大学、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以及华东理工大学;Science的两篇,分别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北京大学。  值得关注的是,山大副校长、新科院士陈子江和中科院刘江团队强强联合,再发Nature

著名干细胞科学家Nature、Science、Cell连发重大成果

  来自Salk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类新型的多能干细胞(能够发育成为所有的组织类型),它们的特性与在发育胚胎中的位置密切相关。与科学研究中传统采用的干细胞相比,这些细胞呈现出时间相关的发育阶段。他们的研究论文发表在5月6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论文的资深作者是Salk生物研究所资

上海九院发表Cell,Nature,Science,在结构领域取重大进展

  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家族的甲基转移酶  -包括MLL1,MLL2,MLL3,MLL4,SET1A和SET1B-在赖氨酸4(H3K4)上实现组蛋白H3的甲基化,并且在造血,脂肪生成和发育中的转录调节中具有关键和独特的作用。目前关于MLL活性调节的知识仅限于组蛋白H3肽的催化,以及H3K4甲基标

大爆发!浙江大学2021年17篇Nature、Science、Cell详细解读

  自2021年以来(截至2021年8月12日),以浙江大学作为通讯单位的研究团队在Cell ,Nature 及Science 发表了17项研究成果,在物理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iNature系统盘点这些研究成果:  【1】化学反应往往被概念化为单个分子转化为产物,但通常在探索整体

Nature、Science、Cell共探讨:实验室老鼠“脏”一点或许更好?

  谈及生物实验室培养的老鼠,多数都被安放在恒温恒湿、干净甚至于无菌室中,接受统一的处理和食物喂养。很明显,这与下水道、地洞、丛林等原生态环境有着极大反差。实验室老鼠被统一化饲养,是为了试验变量因素的可控制以及可重复性。但是,它也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这种理想化条件下获得的动物试验数据,是否能够同理转

Nature、Science和Cell同发布讣告悼念这位杰出的生物学家

  BioArt按:今年10月底,BioArt在第一时间发布了杰出的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HHMI研究员和MIT教授Susan Lindquist不幸因罹患癌症离世的消息,详见BioArt此前的报道《【深切哀悼】杰出的生物学家、MIT教授Susan Lindquist》。笔者最近注意到,尽管Su

8个月8篇Science/Nature,这个材料成“当红小生”

  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不断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推向研究前沿。今年以来,Science/Nature已刊发十多篇相关研究成果,其中光伏有关成果8项。特此,小编将其汇编整理,希望对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有所启发。  1. Nature : 23.3%!22.7%认证效率,P3HT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韩国化学技

清华、同济再发Science、Nature

  2022年,是中国高校CNS井喷之年。  近日,又有2所985高校,分别再添一篇Science和Nature。  清华大学  5月5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洪朝鹏课题组联合中外研究团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将全球土地利用综合排放清单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耦合,系统揭示了2004-2017年间全球贸

大满贯!2019年施一公团队连续发表Cell,Nature,Science文章

  2015年,通过单粒子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分析确定剪接体的第一个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报道了来自S. pombe的ILS复合物。从那时起,已经阐明了13种冷冻-EM结构,大部分分辨率在3.3和5.8之间,已经阐明了来自酿酒酵母的组装剪接体的七种不同状态,人类剪接体的7种不同状态的11种这

10年曹雪涛团队在Nature/Cell/Science等发表164篇文章

  SMARCC1 (BAF155, SRG3)作为SWI/SNF复合物的核心成分之一,在激活晚期炎症基因以应对微生物挑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SMARCC1调控炎症先天反应的机制尚不清楚。  2023年2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曹雪涛及姜明红共同通讯在Cell Reports在线发表

著名华裔学者《Cell》:癌症战争

  来自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和癌症生物系的王小凡教授是业内的著名学者,主要从事肿瘤微环境,肿瘤信号传导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近期王小凡教授与另外一位学者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 Mediator Lost in the War on Cancer”的点评性文章,重点介绍了一项

中国学者最新Science文章

  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自然博物馆,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arliest Evolution of Multituberculate Mammals Revealed by a New Jurassic Fossil”的文章,解密了一种已经灭绝了的,与现代啮齿类动物很相像的哺

中国学者最新Science文章

  2013年8月30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胡海岚研究组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外侧缰核中的βCaMKII介导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的研究文章。文章通过蛋白定量质谱分析,脑区定点基因表达,电生理以及行为学等手段发现并证明了钙调蛋白激酶家族成员βCaMKII在抑郁核心症状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现

中国学者最新Science文章

  来自北京自然博物馆,芝加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in basal mammaliaforms as revealed by a docodontan”的文章,通过分析侏罗世中期至晚期的化石,描述了一种称为Agilodocodon scan

中山大学学者联合发表Nature-Science:揭示血管研究新机制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比利时鲁汶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argeting Angiogenic Metabolism in Disease”的文章,对血管内皮细胞代谢在眼及肿瘤等新生血管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将血管内皮细胞代谢途径作为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关键靶标的新策略。 

Science、Nature医学发表重要突破

  每到秋天就会有不少人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流感。不过流感病毒种类繁多,而且在不断的突变和演化,流感疫苗很难做到万无一失。所幸的是,有两个研究团队开发的广谱疫苗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科学家们每年都需要预测可能流行的流感病毒株,并在此基础上制备流感疫苗。然而,预测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疫苗防护也就做不到天

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级杂志发表功能基因组研究成果

  由华盛顿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新研究中确定了控制机体内不同的基因何时、何处及如何开启和关闭的百万DNA“开关”的位置。基因只占人类基因组的2%,且易于识别,然而控制这些基因的on/off开关却被加密保存在余下的98%的基因组中。   然而,当前的技术只允许这样的蛋白一次研究一个。它们也缺

29篇新冠领域研究、共108篇已发表的CNS名单都在这里了

  截止2020月5月2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 及 Science 发表了共计108项研究成果,在生命科学、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iNature系统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19篇,Nature 发表了57篇,Science 发表了32篇

-汤森路透:2015年SCI影响因子报告全新发布!

  6月18日,备受关注的汤森路透《SCI期刊分析报告》新鲜出炉。该报告涵盖了来自82个国家的237个大类的11149本期刊。本年度有272本杂志第一次被收录;与去年相比,53%的杂志影响因子增加。Ca-Cancer J Clin、NEJM以及CHEM REV再次包揽了榜单的前三甲,影响因子分别为1

继Science-Cell-Res后-何祖华团队登Mol-Cell

  2019年4月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完成的关于水稻广谱抗病的最新研究成果 “RRM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teract with NLRs and Regulate

6篇Nature/Cell/Science!奥密克戎传染性强的分子机理被发现

  SARS-CoV-2 Omicron (B.1.1.529) 变体的体内致病性、传播性和适应性尚不清楚。  2022年6月23日,香港大学陈福和(Jasper Fuk-Woo Chan)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Pathogenicity, transmissibility, and

6篇Nature/Cell/Science!奥密克戎传染性强的分子机理被发现

  SARS-CoV-2 Omicron (B.1.1.529) 变体的体内致病性、传播性和适应性尚不清楚。  2022年6月23日,香港大学陈福和(Jasper Fuk-Woo Chan)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Pathogenicity, transmissibility, and

诺贝兰迪·谢克曼:Nature、Science和Cell损害了科学研究进展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机器之心对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Randy Schekman的专访以及简短视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可以为大家带来一些力量和全新的开始。  Randy Schekman是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获奖原因是他对细胞膜传输的研究。他除了对待科学严谨认真之外,还直言不讳地在《卫

华裔学者Science组合技术获研究突破

  来自美国生物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生物科学与化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将不同的显微成像方法结合起来,深入解析了生物质(biomass)细胞壁和酶消化能力之间的关联,获得了一项重要的研究突破,这一突破将有助于优化糖生产,以及降低生物燃料的成本。相关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文章的第一作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