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G蛋白耦联型受体的功能简介

G蛋白耦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可通过不同的通路产生不同的效应,但信号转导的基本模式大致相同,主要过程包括: (1)配体与受体结合; (2)受体活化G蛋白; (3)G蛋白激活或抑制下游效应分子; (4)效应分子改变细胞内第二信使的含量与分布; (5)第二信使作用于相应的靶分子,使之构象改变,从而改变细胞的代谢过程及基因表达等功能。 由G蛋白耦联受体所介导的细胞信号通路主要包括: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阅读全文

G蛋白耦联型受体的功能简介

  G蛋白耦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可通过不同的通路产生不同的效应,但信号转导的基本模式大致相同,主要过程包括:  (1)配体与受体结合;  (2)受体活化G蛋白;  (3)G蛋白激活或抑制下游效应分子;  (4)效应分子改变细胞内第二信使的含量与分布;  (5)第二信使作用于相应的靶分子,使之构象改

G蛋白耦联型受体简介

  G蛋白耦联型受体是指受体和酶或离子通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一种结合GTP的调节蛋白介导完成的。配体与受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间接作用于酶或离子通道,从而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  G蛋白耦联型受体为7次跨膜蛋白,因此亦有人将此类受体称为七次跨膜受体。受体本身不具备通道结构,也无酶活性,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

G蛋白耦联型受体的组成介绍

  受体  受体在结构上均为单体蛋白,由约300~4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有一个由30-50个氨基酸组成的细胞外N-末端,接着在肽链中出现7个α螺旋的跨膜结构,每个疏水跨膜区段由20~25个氨基酸组成,但各区段之间由数目不等的氨基酸组成的环状结构连接,其中1-2,3-4,5-6环在胞内侧,2-3,4

G蛋白耦联型受体的不同类型

  (1)化学感受器中的G蛋白  气味分子与化学感受器中的G蛋白偶联型受体结合,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cAMP,开启cAMP门控阳离子通道(cAMP-gated cation channel),引起钠离子内流,膜去极化,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形成嗅觉或味觉。  (2)视觉感受器中的G蛋白  黑暗条件下

G蛋白偶联受体的功能简介

  这类受体的共同点是其立体结构中都有七个跨膜α螺旋,且其肽链的C端和连接(从肽链N端数起)第5和第6个跨膜螺旋的胞内环(第三个胞内环)上都有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的结合位点。目前为止,研究显示G蛋白偶联受体只见于真核生物之中,而且参与了很多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在这些过程中,G蛋白偶联受体能结合细胞

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简介

  G蛋白偶联受体均是膜内在蛋白(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每个受体内包含七个α螺旋组成的跨膜结构域,这些结构域将受体分割为膜外N端(N-terminus),膜内C端(C-terminus),3个膜外环(Loop)和3个膜内环。受体的膜外部分经常带有糖基化修饰。膜外环上包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G蛋白耦联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

  9月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王江云课题组和山东大学医学院的孙金鹏课题组应用最新的非天然氨基酸编码技术,揭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重要的信号转导机制,相关文章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药物研究的重要靶点,超过30%的临床处方药是直接

关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功能特征介绍

  G蛋白偶联受体参与众多生理过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例子:  感光:视紫红质是一大类可以感光的G蛋白偶联受体。它们可以将电磁辐射信号转化成细胞内的化学信号,引导这一过程的反应称为光致异构化(Photoisomerization)。具体细节为:由视蛋白(Opsin)和辅因子视黄醛共价连接所构成的视紫红

科学家揭开B型G蛋白偶联受体真面目

  来自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和中国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胰高血糖素受体7次跨膜区域的三维分子结构,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在B型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研究方面所遭遇的困境。这是我国科学家作为主体研究者之一在阐明重大疾病药物作用靶点的分子结构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研究

G蛋白偶联受体调控中的关键蛋白

  Johns Hopkins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一个“脚手架”蛋白,它将复杂的痛觉调控系统中的多种蛋白聚集在一起,包括Homer、蛋白激酶和mGluR,该发现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这一调控系统与多种神经病和神经性疾病有关,为治疗这些棘手的疾病提供了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