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中心等在脉冲星时间基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新技术研究室陈鼎研究员与澳大利国家望远镜中心(ATNF)乔治·霍布斯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威廉姆斯·克斯教授等合作,基于世界上领先的脉冲星计时阵列20颗毫秒脉冲星的观测建立了综合脉冲星时间基准(EPS),并且成功反演出过去18年中的原子时时间基准 TT(BIPM)起伏变化,通过对比和校准,发现1996~1997年前后国际原子时存在约1微秒的精度误差。该项成果于近期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月刊 (MNRAS)。 另外,陈鼎研究员等与新疆天文台王娜研究员等合作对于毫秒脉冲星稳定度的研究发现,基于毫秒脉冲星的时间尺度大约7年的稳定度已经超过国内原子时时间尺度,该项成果发表于CAA。 科学家1967年发现了脉冲星,1982年发现了毫秒脉冲星,在后续的观测中表明,脉冲星的旋转高稳定性可以被用作建立新的时间基准。目前,对于大多数毫秒脉冲星来说,脉冲到达时间的计时精度可以达到亚微秒的水平,长期稳......阅读全文

空间中心等在脉冲星时间基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新技术研究室陈鼎研究员与澳大利国家望远镜中心(ATNF)乔治·霍布斯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威廉姆斯·克斯教授等合作,基于世界上领先的脉冲星计时阵列20颗毫秒脉冲星的观测建立了综合脉冲星时间基准(EPS),并且成功反演出过去18年中的原子时时间基准 TT(BIPM

走进量子时代!专题征稿-|

走进量子时代!专题征稿 | 国际单位制(SI)变革的挑战和机遇量子科技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飞速发展,为我们熟知的计算机、手机、互联网和导航等,无一不得益于量子科技。量子科技的广泛应用将把人类社会带入量子时代,实现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安全的数据通信,以及更方便、绿色的生活方式。而与量子科技发展伴生的是量

宁波材料所邀原美国GE公司资深研究员举行专场培训会

宁波材料所举行“个人职业生涯管理”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管理创新”专场培训会   10月25日至26日,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特邀原美国GE公司资深研究员王显邦和黄灿辉为青年员工和课题组长就个人职业生涯管理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流程的创新进行了专场培训。培训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原研究员张元仲逝世

讣告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元仲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2月15日凌晨1时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81岁。  张元仲同志1940年12月出生,河北献县人。196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学专业,1965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验研究员、助理

国际原子时出现首个光学钟

  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向国际计量局(BIPM)提供的英国光频率标准(NPL-Sr1)首次被纳入国际原子时(TAI)的确定中,为2030年实现国际单位制(SI)秒的重新定义作出了贡献。NPL将按时提交数据,使NPL-Sr1发挥更大作用。  国际原子时是确定协调世界时(UTC)的基础。目前,国

美尝试把脉冲星变为“GPS”

  从国际空间站的高度来看,美国宇航局(NASA)的一项实验展示了未来的空间探测任务如何在深空中导航。宇宙飞船可以通过一种位于天上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由遥远的死亡恒星发射出的信号。  去年11月,中子星内部构成探测器(NICER)花了一天半的时间观察了少量脉冲星。后者是一

Nature子刊:揭秘开花分子时钟

  鲜花不仅吸引眼球,还吸引着蜜蜂等传粉者。植物需要最大程度的利用传粉者来进行繁殖,开花的时机也就对植物及其产量有重大影响。人们一直认为外界环境的光和温度是控制开花的主要因素。然而,冷泉港实验室CSHL的助理教授Zach Lippman博士及其同事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新研

Nature:拨慢人类DNA分子时钟

  人类祖先的故事一直只是写在骨骼化石中,不过自上个世纪60年代DNA检测介入其中,我们就了解的更加深入了,比如说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现代人类都源自10多万年前生活在非洲人,但其中人类进化的一些关键事件与考古学相悖。   现在,考古学家和遗传学家又开始重新解析这些事件,由于DNA突变率――基于遗

老化柱子时最高使用温度是多少

如果是分子筛柱子的话在色谱上老化大概在280℃~350℃,时间大概是1~2小时左右。

老化柱子时最高使用温度是多少

如果是分子筛柱子的话在色谱上老化大概在280℃~350℃,时间大概是1~2小时左右。

沉默两载不过如此?两年后惊现《Nature》封面

  1月6日凌晨,《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中国天眼”(FAST)的最新成果。  在该成果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等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通过FAST平台,采用原创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收方法,首次获得原恒星核包层中的高置信度的塞曼效应测量结果。研究发现,星际介质具有连贯性的磁场结构,异于

FAST首次发现并认证毫秒脉冲星

  记者4月28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次发现的毫秒脉冲星近日得到国际认证,这是FAST继发现脉冲星之后的另一重要成果。  科研人员介绍,FAST于2月27日首次发现这颗毫秒脉冲星,并通过FAST与费米伽马射线卫星大视场望远镜(Fermi-LAT)的国际

科学家发现最年轻脉冲星

  美国航天局11月3日说,多国合作的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在巡天观测中,发现一颗年龄为2500万年的脉冲星,这也是人类迄今发现的最年轻的脉冲星。  美国航天局说,这颗脉冲星自转周期为毫秒级别,位于一个年龄为100亿年的巨大球形星团内,距人马座约2.7万光年,科学家已将其命名为PSR

“眨眼睛”的星星:探秘脉冲星

  20世纪60年代,当第一颗脉冲星CP1919被发现的时候,很多人怀疑那是外星人发来的信号——因为它太过规律,每隔1.337秒都能收到它发出的信号。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脉冲星是自转并具有准直的辐射束的中子星。因其许多不可思议的性质,有很多潜在的应用,比如用于星际旅行的导航。现在,科学家们对脉冲星的

树木发育遗传调控研究跨入“分子时代”

  日前,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金星主持的“树木发育遗传调控与抗逆分子机制”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这支教育部创新团队以我国重要造林树种为材料,开展了具有国际前沿性的原始创新研究,在树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传统的研究主要依据植物个体的外在指标和数据进行。但林金星团队以树木发育遗传调控和抗逆分子

授时中心数字化脉冲星终端研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守时理论与方法研究室研究员罗近涛带领的团队所研制的数字化脉冲星终端成功实现初光,对包括毫秒脉冲星在内的多颗脉冲星成功进行了观测,主要技术指标与国际同类先进产品接近。  数字化脉冲星终端是开展脉冲星时间尺度研究的核心,该终端采用FPGA+HPC架构。4月20日,利用授时

低能宇宙相变参数空间研究取得进展

  宇宙温度从远大于1012开尔文的高温冷却到如今接近绝对零度,经历了138亿年的历史。早期宇宙是混沌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经历了基于粒子物理模型的数次标志性相变后,当前宇宙相对稳定的结构得以形成。在相变发生过程中,真空泡泡不断产生,膨胀、碰撞、融合,最终物理参数稳定在有效势能的真空附近。原则上,相

FAST新发现!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现身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300.shtm中国天眼FAST“抓住”了“毒蜘蛛”。2023年6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姜鹏研究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该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名为PSR

国家授时中心获“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资助

  日前,经中科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评审后批准,本年度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名单公布。由国家授时中心陈鼎研究员合作申请的乔治霍布斯(George Hobbs)博士获得资助。   乔治霍布斯是澳大利亚脉冲星天文学家,目前被澳大利亚国家望远镜中心聘为研究员,并和曼

低能宇宙相变参数空间研究取得进展

  宇宙温度从远大于1012开尔文的高温冷却到如今接近绝对零度,经历了138亿年的历史。早期宇宙是混沌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经历了基于粒子物理模型的数次标志性相变后,当前宇宙相对稳定的结构得以形成。在相变发生过程中,真空泡泡不断产生,膨胀、碰撞、融合,最终物理参数稳定在有效势能的真空附近。原则上,相

FAST望远镜发现一批暗弱脉冲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率领的科研团队,利用FAST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开展银道面脉冲星巡天,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新发现了201颗脉冲星,其中包括一批最暗弱的脉冲星、挑战当代银河系电子分布模型的大色散量脉冲星、40颗毫秒脉冲星、16颗脉冲双星、一批模式变化和消零脉冲星

500米“大锅”竟能发现500余颗脉冲星?

自2017年10月10日首次对外宣布发现脉冲星以来,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00余颗新脉冲星。依托“中国天眼”在射电低频波段领先全球的观测能力,我国天文学家在脉冲星搜寻能力和效率上,已大幅领先国外脉冲星搜索团队。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首

“中国天眼”已发现500多颗新脉冲星

  自2017年10月10日首次对外宣布发现脉冲星以来,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00余颗新脉冲星。依托“中国天眼”在射电低频波段领先全球的观测能力,我国天文学家在脉冲星搜寻能力和效率上,已大幅领先国外脉冲星搜索团队。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已发现500多颗新脉冲星

  新华社贵阳12月15日电(记者齐健)自2017年10月10日首次对外宣布发现脉冲星以来,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00余颗新脉冲星。依托“中国天眼”在射电低频波段领先全球的观测能力,我国天文学家在脉冲星搜寻能力和效率上,已大幅领先国外脉冲星搜索团队。  据中

仪器介绍篇电子时控大气采样器

  电子时控大气采样器关键由隔膜泵、调节阀门、缓冲器、蒸汽流量计、电子时控电源电路、欠压标示电源电路、开关电源等一部分构成。开关电源交直流电源双用,直流电供电系统选用高容镍镉充电锂电池,一切正常应用充电电池可不断电池充电800次左右。一回充裕电,可持续工作中8钟头左右,仪器设备总流量相对性转变低于5

分析水中钠离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大家在分析一些水质时都知道结果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分析人员想要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就必须详细掌握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实验中避免发生干扰。上一节我们介绍了分析钠离子的方法,今天我们要讲解的是分析时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钠离子时要注意的问题1.钠离子在空气-乙炔火焰中会出现电离的现象

电子时控大气采样器的基本构造

电子时控大气采样器主要由隔膜泵、调节阀、缓冲器、流量计、电子时控电路、欠压指示电路、电源等部分组成。电源交直流两用,直流供电采用高容量镍镉可充电电池,正常使用电池可反复充电800次以上。一次充足电,可连续工作8小时以上,仪器流量相对变化小于5%,升温小于10℃。

新“分子时钟”预测癌症更近一步

  日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基因组生物学》杂志上合作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生命周期中细胞分裂导致的DNA分子变异积累可被用于癌症发生风险的预测。  组织细胞的分裂速度与该组织的癌症发生风险高度相关。研究人员利用计算建模方法设计了一个“分

检测钠离子时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钠离子在空气-乙炔火焰中会出现电离的现象,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加入铯溶液,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抑制电离作用,另外应选用温度较低的贫燃焰。  2.水中钠离子的含量如果大于20mg/L时,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就需要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配制,按照规定方法吸取钠标准溶液分别置于50mL容量瓶中,各加氯

迄今最高能脉冲星伽马射线现身-这一发现挑战此前认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880.shtm   ?脉冲星磁场极冠两极的红外光子被高能电子推升到伽马射线能段(蓝色)图片来源: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科学传播实验室一个国际科研团队使用纳米比亚高能立体望远镜系统探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