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参观武汉植物园

7月8日,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参观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党委书记、副主任罗志强等陪同参观。 王石介绍了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在植物与生态景观建设的规划,并详细了解了武汉植物园植物资源特别是水生植物资源收集保存与开发利用方面的进展。 随后,王石一行参观了武汉植物园沉水植物展示区、荷花睡莲展示区、滨湖带和景观温室。......阅读全文

傅声雷研究员到亚热带农业生态所进行学术交流

  4月9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傅声雷研究员应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王克林研究员邀请到该所进行学术交流。   期间,傅声雷在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作了“植被恢复与土壤生态过程”的学术报告。他针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植物配置与管理对土

研究发现气候与土地覆盖对产水量作用的全球模式

  200多年来,森林与产水量关系一直饱受争论。从古至今,世界各地观测结果显示,森林与产水量关系从负作用(森林减少产水量)、无作用到正作用(森林增加产水量)都有。但对已开展近1个世纪的“对比试验”结果的解释却使这个争论的结论由100多年前的正作用逐步过度到当今的负作用,以至于形成“造林意味着水资源损

中国生态学学会稳定同位素2018年学术年会在沈阳召开

   2018年9月16-19日,第五届全国稳定同位素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在沈阳召开。国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二处处长罗晶,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地球科学处处长段晓男,辽宁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处处长张钢,中国生态学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于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问题,《京都议定书》中未作出具体的时间规定,但要求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即所谓后京都时代),对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图为江西的一处

武汉植物园三峡水库消落区土壤氮循环研究取得进展

  消落区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带,是一种分布较广泛的湿地生境。消落区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生态过程为反硝化作用,它是反硝化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将硝态氮转化为气态氮(N2和N2O)的过程,进而将氮从土壤生态系统中彻底的移除,因此消落区具有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同时也是N2O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消落

凋落物输入改变对土壤甲烷氧化的影响研究中获进展

  甲烷(CH4)是第二大温室气体,其百年尺度的全球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8-34倍,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约为20%。透气良好的土壤中CH4氧化细菌能够氧化大气中的CH4,被认为是最重要的CH4生物汇。植物凋落物输入变化能够通过影响土壤生物及非生物因子,从而影响土壤CH4氧化过程。然而目前关于土壤CH4

研究揭示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氮转化新进展

  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地区被认为是氧化亚氮(N2O)的主要自然排放源之一。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年降水分配不均以及持续高氮沉降的特点显著影响了土壤氮转化过程,从而潜在增加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氮素的损失(淋溶和温室气体排放)。土壤氮转化包括氮矿化、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均由土壤微生物介导。然而,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微

华南植物园森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出调控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2,CH4, N2O)通量的因素很多,如外部环境因子(温度、降水、氮沉降等),土壤特性(物理、化学、生物等)等,但如何量化这些因素的调控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这些气体通量模型发展的瓶颈。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

范云六:一位女院士的基因工程之路

一片丹心为苍生   范云六,湖南长沙人。农业生物工程专家。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60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HarvestPlus项目

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团聚体中氮循环研究获进展

  土壤氮(N)素的有效性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因而对陆地生态系统碳(C)收支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农田向人工造林地的转变能大幅增加土壤中有机C的储存,减缓温室效应。然而,随着人工造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增加和有机C的固持,N素的限制作用越来越突出。未施肥土壤中90%以上的

版纳植物园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重建的代理指标研究

  二氧化碳(CO2)是公认的温室气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性。重建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仅能够反映地质时期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情况,还能为未来的气候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利用植物叶片气孔频度(stomatal frequency)与大气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相关性重建古大气

华南植物园研究发现持续大气氮沉降下负生态效应

  大气氮沉降是全球变化重大问题之一。至今温带地区的欧洲和北美已在大气氮沉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不过,目前已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N沉降下土壤和水酸化、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和养分循环、温室气体(CH4和NO2等)排放,以及植物和微生物的响应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而对于生物

基金委发布2019年与埃及合作项目初审结果

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埃及科学研究技术院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通知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埃及科学研究技术院(ASRT)签署的合作协议及后续达成的共识,2019年双方在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及工程与材料科学(Engineering and Materi

288项!国家自然基金委公布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

  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埃及科学研究技术院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通知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埃及科学研究技术院(ASRT)签署的合作协议及后续达成的共识,2019年双方在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及工程与材料科学(Engineering and Mate

我国在土地变化对土壤温室气体释放影响研究中取得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有机碳的动态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最主要的途径,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8倍。透气良好的土壤能氧化大气中的甲烷,减缓全球变暖,因此被越来越多

能源植物“小桐子”在版纳植物园获得新发展

  小桐子计划繁华难现?   “小桐子是一种可以在干旱条件下茂盛生长的灌木,其种子可以生产类似于柴油的燃油,但目前人们将其当做绿色金子的期望正在减退——许多人曾把小桐子当做边际土地上最有潜力的拯救者,一种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并将其带入一个可持续的、油料供应充足的未来能源植物。”   这段话,

研究表明造林显著改善土壤质量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动态有重要的影响;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会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科学院专家研究发现,造林能显著增加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机碳的数量与质量,加强对土壤甲烷的吸收,降低温室效应。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土壤生态学课题组程晓莉研究员团队

昆明植物所等在应激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领域进行探索

  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一种生理生化机制,自然选择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进化和产物多样性的驱动力,植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学意义不仅仅是化合物具有什么样的活性,而在于植物在选择压力下,产生的化学成分对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反映。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罗晓东课题组刘亚平博士与昆

我国揭示渐新世古气候模型对未来温度季节性变化的启示

  渐新世(33.9–23.03 Ma)是新生代地球演化历史中非常独特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地球正经历从始新世的“温室”气候向“冰室”气候的快速转变,通过研究这一关键时期的气候变化可为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图. 欧亚大陆渐新世植物化石和气候模拟温度重建对比图。第一行为早渐新世;第二行

华南植物园帮助AIST完成日本水稻乙醇生产过程的生态评价

    日本高产水稻乙醇生产能量系统图  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是当今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其生产过程涉及土地利用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竞争性等多个维向,如何综合量化评价其生态经济特性,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难题之一,其研究结果直接决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方向。  水稻田是日本农田景

武汉植物园两个项目通过验收

 验收会现场   3月9日,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组织专家对武汉植物园承担的三期创新“战略生物资源保存与可持续利用”专项“华中植物收集与专类园景观优化” 项目以及“财政部战略生物资源科技支撑运行”专项“华中特色果品资源专类园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会由中科院生物局

国内外十大优秀矿山修复案例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废弃矿山(采石场)给城市带来较为严重的景观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威胁城市防洪、降低生物的多样性、对地表的破坏等,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废弃采石场的生态修复及改造利用,挖掘其蕴

基金委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通告

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通告  经公开征集,2017年共收到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研究项目申请。根据我委有关规定,经初步审查,确定有效申请为14项,现将通过初审的项目公布如下:序号科学部编号项目名称中

“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研究与应用”通过鉴定

  近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负责完成的“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广东省科技厅成果鉴定。有关专家认为:该成果在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机理、集成生物技术与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珍稀濒危植物回归方面,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由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邢福武、段俊、马国华、张奠湘

中科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召开现场评估会

  6月28日至29日,中科院生物局会同计划财务局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来自中科院内的15位专家、领导参加了现场评估会。会议由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董鸣主持。  会上,武汉植物园主任李绍华代表依托单位向各位评审专家的现场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院生物局副局

华南植物园土壤微生物对温湿度交互变化响应研究获进展

  在土壤生态过程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但关于调控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对温湿度响应行为的研究还较为缺失。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的响应规律是准确模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过程、氮磷周转过程的生物学基础,也是改进全球气候和陆面模型模拟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研究与应用”通过成果鉴定

  5月4日,广东省科技厅委托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在华南植物园主持召开了由该园负责完成的“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研究与应用”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由广东省林科院、中科院广州分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华南师范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

华南植物园土壤微生物对温湿度交互变化响应研究获进展

  在土壤生态过程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但关于调控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对温湿度响应行为的研究还较为缺失。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的响应规律是准确模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过程、氮磷周转过程的生物学基础,也是改进全球气候和陆面模型模拟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神农架”:野外台站的新长征

  前往神农架站的最后10公里盘山道,原本是山上运木材的砂石路。  神农架站的气象观测设备。由于湿度大又是雷击区,设备故障率很高。  神农架站站长谢宗强(左)在实验温室作讲解。  从宜昌机场经高速公路、国道、盘山道,辗转到达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的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神农架站)

与巴基斯坦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发布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巴基斯坦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的通知  经公开征集,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巴基斯坦科学基金会(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项目申请191项。根据我委相关规定,经过初步审查,并与巴方核对清单,确定有效申请为168项,现将通过初审的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