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周忠和院士:功利主义让我们远离了科学精神

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出的一封公开信在科技界引起广泛关注,这份声明谈及的“优青”“杰青”等人才项目被异化使用的问题正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人才“帽子”问题。 实际上,“帽子”压倒一切,西部科研人才大量外流,评价体系不客观等都被认为是科技界面临的“大问题”。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忠和看来,眼下的许多问题,都出在利益当先、功利主义的根上,这一切与我们倡导的科学精神是明显相悖的。所以周忠和说,功利主义让我们离科学精神越来越远了。 功利主义是追求科学精神的拦路虎 科技日报:您认为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精神范畴内,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周忠和:尽管每个人对科学精神的认识会有不同,但有些共性的、本质的东西是被大家普遍认同的。科学精神是在科研实践中形成的一套价值、行为规范和信念,兼具科学属性和文化属性。我把它归纳为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理性质疑,也可以精简概括为“求真,探索,质疑”六个字。 因为要求真,所以我们要诚......阅读全文

这一年,科技与文化相伴同行

  科学精神照亮逐梦之路  见证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2019年马上就要到了。一百年前,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其中之一,便是“赛先生”,也就是科学。这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在神州大地回荡了一个世纪。  一百年过去了,科学精神对于今天而言依然十分重要,而且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

周忠和院士:功利主义让我们远离了科学精神

   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出的一封公开信在科技界引起广泛关注,这份声明谈及的“优青”“杰青”等人才项目被异化使用的问题正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人才“帽子”问题。  实际上,“帽子”压倒一切,西部科研人才大量外流,评价体系不客观等都被认为是科技界面临的“大问题”。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忠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我做科普的“功利心”

   “做科普,我还是有些比较功利的想法的。”说起做科学普及工作,中科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坦率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做科普也是希望能够推动学科发展,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学科,促进学科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力。”周忠和说,这是他做科普的“小算盘”,也是自己这样

科学教育需要“慕课”联动

  今年两会期间,《中国科学报》登载了周忠和和徐星两位全国政协委员关于科学教育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和中小学慕课建议的报道,启发了我。我也愿意就这个问题提一些粗浅的想法。  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青少年塑造高尚的人格、获得基本的工作能力。教育的许多方面可以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但许多科学知识特别是自然

特别策划:中国科学报创刊60年

  时值《中国科学报》创刊60周年之际,谨向报社全体新老报人致以热烈的祝贺!  科学是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国科学报》作为我国最早的一份纯科技类报纸,从1959年诞生以来,始终高举科学旗帜,践行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神圣使命。  从一支钢笔、一沓稿纸到如今的

委员直言:科学家不能缺位科普

   “看!这是《化学总动员》动画片,这是《我们需要化学》短视频,还有《化学萌萌说》漫画!”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激动地掏出手机,急于展示自己的朋友圈,元旦到现在一共发了25条,19条是化学科普,“中央电视台曾有个人做广告,说‘我恨化学’,我就做了18集《我们需要化学

让科学跑赢谣言——“科学辟谣平台”正式启动

  8月30日,由中国科协、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的“科学辟谣平台”在京正式启动。该平台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  科学辟谣平台特聘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

周忠和:望科学基金加大对科普投入

周忠和院士   希望科学基金能加大科普基金的投入。国外申请科学基金时,有些会明确要求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公众普及与教育。我想这是可行的,我总认为科学家有做好科普的有利条件,因为你站在科学的最前沿,你掌握的是最准确的科学知识。   一向与媒体交好的古生物学家周忠和,近来面对采访却是

周忠和院士谈科研人员做科普:“四不”窘态怎么破?

   “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长。”9月28日举行的第二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在主旨报告中总结当前科研人员做科普存在的“四不”窘态。  他呼吁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普,为推动科学文化建设与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力量。“由于各种各样的顾忌导致科技界不敢发声,你不敢发声自然就有人

7位院士、3位青年学者发倡议:反对科研“圈子”文化

  9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召开“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作风学风”座谈会。中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侯建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承文出席会议并讲话。中科院副秘书长、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和风主持会议。会上,10位中青年科学家围绕主题发言并共同签署《“弘

专家:科普研学是教育活动,而非简单旅游项目

  近年来,各种以研学为名的旅行项目持续升温,但“重旅游,轻研学”,使得研学旅行成了纯粹旅游。如何推动科普研学的健康发展,探索科普工作的有效形式,是当前科学传播面临的重要课题。  12月8日,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科普研学论坛”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类企业和社会团体专家代表聚焦“

六一 今天的孩子 明天的科学家 科普如何让科学更“吸粉”

   “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一席话浪漫动人又引人深思。  当一名科学家,曾是孩子们最初的

是时候修订科普法了!

  “某种程度上说,谣言比病毒更可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委员表示,此次疫情期间,新媒体上出现的许多传播力、影响力巨大的抗疫科普作品,在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疫情、科学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网上传播的各类伪科学谣言,引发公众恐慌,却找不到追责和执法的法律

周忠和:守住科研“桃花源”

  当前科研的“桃花源”同时面临来自社会与科学界内部的许多冲击。少一点功利主义的思想,坚守对科学最初的憧憬与好奇心才是根本。  对周忠和来说,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潜心研究感兴趣的问题,心无旁骛地做好科学与科普工作,这就是科研的“桃花源”。  周忠和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

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启动

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授牌仪式现场。  【强国密码】  日前,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学家工作室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科学家工作室将由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对其从事的战略性、原创性研究予以特殊支持。  1.聚焦前沿突出高端  遴选标准  合理

“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作风学风”座谈会 召开

  9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召开“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作风学风”座谈会。中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侯建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承文出席会议并讲话。中科院副秘书长、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和风主持会议。会上,10位中青年科学家围绕主题发言并共同签署《“弘

科研也需要“匠人”:把科技做到至极至美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工匠精神”的出现,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诸多评论认为,精益求精、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切中的是中国制造的要害。  在科技圈,人人都在争夺创新的标签,它既是评价一项科研成果,也是评价一个科技人才的重要标准。还有一些人,他们常年跟科学打交道,却不是圈子

科研也需要“匠人”:把科技做到至极至美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工匠精神”的出现,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诸多评论认为,精益求精、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切中的是中国制造的要害。  在科技圈,人人都在争夺创新的标签,它既是评价一项科研成果,也是评价一个科技人才的重要标准。还有一些人,他们常年跟科学打交道,却不是圈子

国自然地球科学部: “1+4要点”助力评审更有针对性

地球科学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20 年度评审会现场  2020年,地球科学部在项目受理、评审、资助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精神,结合地球科学特点,进一步完善评审机制,坚持尊重规律、问题导向、客观公正,项目评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  在人才类项目评审中,地球科学部提出评审“1+4要点”

中科大举行聘任仪式暨人文学院学科建设研讨会

  9月5日上午,人文学院周忠和院长聘任仪式暨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专家楼举行。特邀嘉宾、中科院原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大原党委书记郭传杰,校领导包信和、蒋一、毕金初、罗喜胜、何淳宽出席会议。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安徽博物院的有关专家,科大讯飞、河南康致

中科院召开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视频会议

  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召开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视频会议。中科院党组书记侯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昭平应邀出席。中科院副院长高鸿钧主持会议。 会议分析了中科院科技期刊办刊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讨论了培育一流期刊和加强规范管理的思路与举措。与会代表就办刊

解读十九大报告关键词: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关键词:第一动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地位更重要  本报记者 吴月辉  “十九大报告把创新放在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样一个定位,是对创新作用的进一步肯定和强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