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上海药物所等发现与细胞死亡相关的新型离子通道

镁离子是活体细胞内含量最高的二价阳离子,在包括中枢神经兴奋性调控、生长发育等所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与钙离子一样同属第二信使,但与钙离子相比,人们对镁离子跨膜转运机制及生理病理功能的了解非常匮乏。迄今为止,哺乳动物中仅有两类通透镁离子的通道被发现。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高召兵和上海科技大学助理教授王华翌的研究团队联合攻关,证明程序性坏死执刑蛋白MLKL(The 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形成一种新型阳离子通道,首次将离子通道、镁离子与细胞程序性坏死联系起来。 在此项研究中,上海药物所研究人员采用脂双层电生理系统成功记录到MLKL介导的单通道电流,并成功分离纯镁离子介导的电流,证明了MLKL优先通透镁离子,对钠、钾通透性稍弱,但不通透钙离子。同时采用突变半胱氨酸接触能力扫描(Substituted Cysteine Accessibility Mut......阅读全文

上海药物所等发现与细胞死亡相关的新型离子通道

  镁离子是活体细胞内含量最高的二价阳离子,在包括中枢神经兴奋性调控、生长发育等所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与钙离子一样同属第二信使,但与钙离子相比,人们对镁离子跨膜转运机制及生理病理功能的了解非常匮乏。迄今为止,哺乳动物中仅有两类通透镁离子的通道被发现。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高召兵

红细胞死亡记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它们通过分解葡萄糖释放 能量。运输氧气,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运输二氧化碳时呈暗紫色,运输氧气时呈鲜红色。红细胞正常寿命是平均为120天,然而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红细胞

什么是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是细胞衰老的结果,是细胞生命现象的终止。包括急性死亡(细胞坏死)和程序化死亡(细胞凋亡)。细胞死亡最显著的现象,是原生质的凝固。事实上细胞死亡是一个渐进过程,要决定一个细胞何时已死亡是较因难的。除非用固定液等人为因素瞬间使其死亡。那么,怎样鉴定一个细胞是否死亡了呢?通常采用活体染色法来鉴定。

细胞死亡的原因

  死亡的原因很多,一切损伤因子只要作用达到一定强度或持续一定时间,从而使受损组织的代谢完全停止,就会引起细胞、组织的死亡。  在多数情况下,坏死是由组织、细胞的变性逐渐发展来的,称为渐进性坏死。坏死多为细胞受到强烈理化或者生物因素作用引起细胞无序变化的死亡过程。表现为细胞胀大、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

细胞衰老和细胞死亡的关系

细胞衰老的研究只是整个衰老生物学(老年学,人类学)研究中的一部分。所谓衰老生物学(biology of senescence)(或称老年学,gerontology)是研究生物衰老的现象、过程和规律。其任务是要揭示生物(人类)衰老的特征,探索发生衰老的原因和机理,寻找推迟衰老的方法,根本目的在于延长生

细胞的死亡形式介绍--细胞凋亡

凋亡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严格控制的模式,其特征在于明显的形态变化以及特定 caspase 和线粒体控制通路的激活。可以通过内在或外在通路触发。内在通路可以通过细胞应激、DNA 损伤、发育信号、存活因子缺失被激活。通过检测来自其他细胞的细胞外死亡信号来触发外在通路。可以通过区分形态特征来鉴定凋亡细胞。它

细胞衰老和细胞死亡的关系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凋亡细胞将被吞噬细胞吞噬。这一假说是基于Hayflick界限提出的:1961年Hayflick根据人胚胎细胞的传代培养实验提出。指细胞在发育

锌如何参与细胞死亡

  锌是人体代谢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可抑制几个半胱天冬酶(caspase)的活性,从而起细胞凋亡调控因子的作用。逆转这种抑制作用是开发凋亡疗法的一种可能途径。很少有研究描述Zn2+与caspase相互作用的分子细节,了解该细节对于任何治疗策略的成功至关重要。   目前,弗吉尼亚州立联邦大学(VC

如何抑制感光细胞死亡?

为什么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会死亡?这个过程能被抑制吗?国际科学家团队在ICTER的Andrzej Foik博士的参与下进行的研究,可能有助于开发减缓视力丧失的疗法。视网膜变性是一种具有多种病因的多层面疾病,是世界范围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视网膜疾病的一些病例有遗传基础。因此,引起感光细胞死亡的突变

PNAS:首次肉眼观测到活细胞离子通道开启

  去年著名实验室MBL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细胞电活性探针,可以用于神经生物学研究中,时隔一年,这一实验室又在这一荧光探针中加入了一种“有毒成分”:狼蛛毒素(Tarantula Toxin)。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0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