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环所创新团队海外合作伙伴在沃克环流研究方面获新成果

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是赤道太平洋地区重要的纬圈环流系统,对太平洋地区乃至全球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然而,学术界对过去几十年沃克环流增强的原因及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等问题尚不能给出清晰的答案。 在中科院/国家外专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KZZD-EW-TZ-03)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创新团队海外合作伙伴罗京佳博士通过数值模式和观测记录的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印度洋增温调制了太平洋气候变化。这一发现将印度洋海温变化与太平洋沃克环流变化联系起来,从一个新的视角阐释了沃克环流变化的动力学机制。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阅读全文

太平洋漂浮垃圾威胁鱼类生存

  科学家日前发现,太平洋上存在着一个面积庞大、洋流缓慢的海水漩涡。该区域漂浮了大量的垃圾,而区域内小型鱼类每年可以吞没2.4万吨的塑料垃圾。  这一名为“大太平洋垃圾带”的海域,能够吸收塑料等废弃物。在太阳运动和潮汐运动的影响下,该水域能够缓慢地将垃圾分解为小碎片,最后导

太平洋“冷舌”的奥秘何在

   广阔的太平洋隐藏着很多秘密,等待人们去探索。  多年来,气候模型一直预测,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海水将会变暖。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很正确,然而在太平洋的一片海域,情况却恰恰相反。  从厄瓜多尔海岸向西延伸数千公里,有一条“冷舌”,在过去30年里一直在冷却。为什么东太平洋的这片地区与人们的预测背

太平洋深处是气候的时间胶囊

  研究人员在日前举办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上报告称,被称为“小冰河期”的全球变冷趋势在几个世纪前结束,但它一直存在于太平洋最深处。更重要的是,这一海洋学的时间胶囊或许能帮助减弱当前由人类驱动的变暖。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热量储存库,吸收了约90%的人类所致气候变化产生的变暖。不过,这种热量并未均匀

“向阳红10”船赴太平洋考察

   3月18日,“向阳红10”船从舟山出发执行中国大洋54航次考察任务,赴太平洋海域开展资源环境调查。   本航次计划分为5个航段,至11月下旬结束,总时间达255天,总航程约22000海里。航次任务主要包括履行中国大洋协会和中国五矿集团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开展全球变化与

太平洋能源峰会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

  为期两天的太平洋能源峰会25日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开幕,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和欧盟、澳大利亚、日本、中国、世界银行等多方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如何帮助岛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减少对进口燃油的依赖。   此次太平洋能源峰会由新西兰政府和欧盟共同主办,共有400多名代表和100多家公司与会。会议期

俄火星探测器坠落太平洋

  据俄媒体报道,搭载中国萤火一号的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于格林尼治时间1月15日17时45分坠入太平洋。   俄罗斯航天部队发言人阿列克谢·佐洛图欣15日说,俄罗斯去年发射失败的“福布斯-土壤”号火星探测器残片当天晚些时候坠落地球,“从航天部队的任务控制处所获信息显示,‘福布斯-土壤’

太平洋环流可能加速致全球变暖加剧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人员13日说,一万多年前冰河消退时,太平洋环流加速,把更多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这种情况有可能再次发生,从而加速全球变暖。  发表在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太平洋中存在一种环流模式,从南极洲附近水域开始,一路北进抵达阿拉斯加后又返回南极洲。这个过程耗时约100

美国地球观测卫星发射失败坠入太平洋

  美国航天局3月4日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当天因发射故障而未能进入预定轨道的“辉煌”号地球观测卫星已经坠入太平洋。  美国航天局发射主管奥马尔·贝兹在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发射故障可能与运送“辉煌”号升空的“金牛座”XL型运载火箭顶部的整流罩未按预期分离有关,他们

大太平洋垃圾带塑料污染远超预估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22日在英国《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新研究成果说,位于太平洋东部的巨大“垃圾岛”——大太平洋垃圾带上漂浮着近8万吨塑料,这一数字比之前的估计高出了近16倍。  大太平洋垃圾带位于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之间,是一个巨大的海洋垃圾堆积区。  非营利组织“海洋清理基金会”领衔的一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举行核潜艇演习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16日发布公告说,该舰队所属两艘核潜艇在堪察加半岛海域进行了演习。 俄太平洋舰队新闻处发布公告说,该舰队出动“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核潜艇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核潜艇进行了演习。演习中,两艘潜艇进行了“决战”,演练了寻找、跟踪及消灭对手的能力。 公告说,两艘核潜艇

全球变暖致太平洋东部厄尔尼诺现象加剧

  近日,一个国际联合研究组表示,全球变暖将会让太平洋东部厄尔尼诺现象的变化更加剧烈。这或将导致未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相关论文刊登于《自然》。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地球上影响力最大的气候变化;东太平洋厄尔尼诺与太平洋东部地区的洪水和太平洋西部地区的干旱有关。太平洋东部海面温度

胡敦欣:继续向西太平洋进军

   科考队员在考察船上  “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海洋普查,当时的船只和仪器设备条件与现在远远不能相比,中科院仅拥有一艘科考船‘金星号’,也是中国唯一的一艘专业科考船。”在2011年夏季西太平洋科考共享航次顺利返航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对记者回顾了中

“科学”号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综合科考

  6月22日,我国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完成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调查”航次任务,顺利靠港厦门。本航次是“科学”号第5次海山综合探测航次,科考队员对马里亚纳海沟南侧、卡罗琳洋脊上南北走向的系列海山开展海底多学科综合探测,采集到大量生物、地质样品及原位实测数据和影像

西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台风增多

  12月13日,记者从2018年汛期海洋预警报工作总结会上获悉,近年来西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台风呈增多趋势。  以2018年为例,有11个达强台风以上的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活动,包括4个强台风和7个超强台风,而常年平均是每年热带气旋中达到强台风级别以上的个数约为8-9个。  其中,8月份热带气旋生成个

韩国加强太平洋鱼类受核辐射检测

  据韩国媒体报道,因日本福岛核电站高辐射污水泄漏问题严重,韩国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厅决定进一步加强对日本进口太平洋水产品的辐射检测。   目前,韩国政府已禁止进口产自日本福岛及周边的49种食品。对日本其他地区生产的水产品,则从2011年3月发生核电站泄漏事故以来进行全量检测。 对日本水产品适用更

我国完成西太平洋放射性监测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第一航次于4日上午完成任务后返回厦门,该航次初步掌握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对西太平洋可能造成影响的第一手数据。  据介绍,此次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历时18天,航程约5000海里,初步掌握了日本福岛核事

太平洋岛国论坛展示清洁和绿色产业成果

  太平洋清洁和绿色产业成果展28日在库克群岛拉罗汤加岛开幕。为期四天的成果展是今年太平洋岛国论坛领导人系列会议的附属活动之一,旨在进一步加强太平洋岛国在促进全球生态和谐方面的共识和合作。   此次展览通过图片、文字和多媒体形式,集中展示与会国再生能源领域的机构和企业在创新科技、节能减排、可再生能

“海龙Ⅲ”在西北太平洋试验应用成功

  当地时间8月20日~26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龙Ⅲ”无人缆控潜水器(ROV)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成功实施5次深海下潜,完成了典型海山的环境调查任务,最大潜深4200米,共完成22次座底,36次悬停观测,近底观测作业16个小时,并成功采集到结壳和结核样品,以及海绵、海百合、红珊瑚等6类生物样品。中

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

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最新海温监测显示,最近3个月(8-10月)关键区滑动平均指数为-0.52℃,标志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拉尼娜状态将在未来三个月持续,并可能在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达到峰值,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从历史数据来看,拉尼娜年我国冬季中

太平洋上有热带低压生成-未来或影响广东

中新网广州8月21日电 (记者 王坚)据广东省气象公共服务中心21日消息,原位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的热带扰动已于当日14时加强为热带低压,其中心位于北纬17.2度、东经127.3度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7级(15米/秒)。预计,该热带低压未来对广东或有影响,要保持关注。 广东省气象局

研究发现南太平洋珊瑚礁生存秘诀

   珊瑚的生存一直受到海洋变暖、污染和捕食活动的威胁,许多珊瑚的生长状况堪忧。但在去年12月,美国安纳波利斯的哈立德·本·苏丹海洋生物基金会发布的关于法属波利尼西亚珊瑚礁群的研究结果表明,珊瑚还有一线希望。  过去10年来,该基金会一直在调查世界各地珊瑚礁的状况。2013年,他们调查了南太平洋法属

揭示太平洋岩鱼为何能活200多年?

  近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学家对生活在太平洋沿岸水域的近三分之二岩鱼物种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并揭示了导致它们寿命大相径庭的一些基因差异。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科学》。  太平洋岩鱼是生活在从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亚水域底层鱼的统称。尽管这些鱼连确切的名字都没有,但它们却是地球上寿命最长的脊椎动物之

中外合作开展南太平洋科学研究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景观图。资料图片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资料图片  2017年5月22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正式启用,为加强对南太平洋气候变率的研究,探索气候变化及其对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提供科学支撑。  该中心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

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

  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最新海温监测显示,最近3个月(8-10月)关键区滑动平均指数为-0.52℃,标志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拉尼娜状态将在未来三个月持续,并可能在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达到峰值,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从历史数据来看,拉尼娜年我国冬

科学家要用太平洋塑料垃圾建小岛

计算机绘图显示了科学家们想象中的“人造小岛”完工后的景象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荷兰科学家们正计划把人们先前扔进太平洋的、重达4400万吨的漂浮塑料废物收集起来建一个人造小岛。  据悉,这项“变废为宝”工程所建成小岛面积将和夏威夷岛相当,科学家们将把太阳

“科学”号起航赴西太平洋执行共享航次

  近日,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驶离青岛,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9年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共享航次。  本航次搭载了来自中科院海洋所、声学所、南海所、深海所、广州地化所,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河海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1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44位科学

CNAS通报印度泛太平洋认证公司非法认证

  记者今天从国家认监委获悉,该委发布公告,确认印度泛太平洋认证有限公司未经批准,擅自在中国境内从事认证活动,属非法认证。据了解,印度泛太平洋认证集团(TCL)是一个国际认证机构,总部设在文明古国-印度新德里,拥有超过一万五千多家客户,其业务集中在太平洋地区,并辐射印度洋、大西洋地区。认监委2012

“海洋六号”赴西太平洋调查地质特征

  27日,我国科考船“海洋六号”从东莞市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调查第6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1航次两项科学考察任务。本航次分4个航段,预计120天,调查工区为西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等。  航次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介绍,本航次主要任务有五

全球变暖暂缓或归功于太平洋海水变冷

从太空看到的太平洋。图片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根据年平均值绘制的从1971年至2012年全球平均气温和二氧化碳排放图表,。方框中所示为温度升高趋势的“间断”期。图片来源:《卫报》   科学家日前表示,来自热带太平洋的低温海水或是近年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主要因素。这项研究有助于

西太平洋放射性监测第二航次凯旋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今天上午,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第二航次任务圆满完成,监测队员乘坐“向阳红09”号监测船凯旋。这是我国第二次在西太平洋公共水域实施放射性监测工作。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陈力群介绍,在首次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的基础上,第二航次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