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美知名生物学家马古利斯逝世曾提出内共生学说

美国知名生物学家林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于11月22日在美国麻省逝世,享年73岁。 Lynn Margulis,1938年3月5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她14岁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1960年从威斯康星大学获得遗传学与动物学硕士学位,1965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她最为学界所知的是对内共生(endosymbiosis)学说的贡献。 Margulis于198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9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阅读全文

自我还是他者:我们该如何定义寄生虫?

  据国外媒体报道,杰里·科因(Jerry Coyne)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从事了多年种群和演化遗传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地发表在各种学术和行业期刊上,并出版了多本著作,如2009年的《演化为什么是真的》(Why Evolution Is True)。这些著作使他成为了演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权

我国科学家应邀发表虫菌共生入侵学说综述

   生物入侵已被公认为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最主要原因之一。入侵种的入侵机制是入侵生物学的核心科学问题。已有假说主要从天敌、资源和生态位几方面阐述了入侵种的入侵性。现有的入侵理论主要关注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而关于入侵昆虫的入侵理论较少。日前,中科院动物所孙江华研究组应邀撰写了关于“虫菌共生入侵学说”

动物所发表虫菌共生入侵学说综述文章

  随着全球贸易化进程的加快,外来种入侵带来的环境、经济、生物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生物入侵已被公认为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最主要原因之一。入侵种的入侵机制是入侵生物学的核心科学问题。已有假说主要从天敌、资源和生态位几方面阐述了入侵种的入侵性。现有的入侵理论主要关注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而关于入侵昆虫的入

中科院动物所发表虫菌共生入侵学说

   日前,中科院动物所孙江华研究组应邀撰写了关于“虫菌共生入侵学说”的综述,发表于《生态学、进化与系统学年度评论》。   生物入侵被公认为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已有入侵机制假说主要从天敌、资源和生态位几方面阐述了入侵种的入侵性。而关于入侵昆虫的入侵理论较少。   红脂大小蠹是一种源

同一天,2020年阿贝尔奖和图灵奖分别揭晓

   当地时间3月18日,挪威自然科学与文学院官网宣布,数学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 ——2020年阿贝尔奖授予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希勒尔·弗斯滕贝格(Hillel Furstenberg)和美国耶鲁大学的格雷戈里·马古利斯(Gregory Margulis),以表彰他们率先将概率论和动力系统的方法用于群

赵立平撰文谈肠道菌群与慢性病的关系

  6月17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在NEWS and VIEWS栏目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的文章。  应该刊编辑部的邀请,针对《自然》和《科学》杂志最近发表的有关人体元基因组的论文,赵教授评价了这些论文在理解肠道菌群与慢性病的关系的意义。文章指出,下一阶段人体元基因组学研究

线粒体基因何时丢失的?

  生物学领域的一个巨大秘密,是细胞内线粒体拥有自己的遗传基因。为了解释这个秘密,有一个关于线粒体的起源的假说,就是内共生学说,认为线粒体来源于细菌,即一种原始细菌被真核生物吞噬后,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通过演变,形成了线粒体。该学说认为,线粒体祖先原线粒体是一种可进行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的革兰氏阴性

原生动物内共生系统的建立机制取得新进展

  2019年1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The ISME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和中科院大学存济医学院苗苗课题组的合作论文Genetic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endosymbiosis in Paramecium。该研究通过

内共生系统建立机制研究获进展

  1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The ISME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研究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苗苗课题组的合作论文Genetic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endosymbiosis in Paramecium。该研究

昆明植物所国产块菌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块菌在商业贸易上称为“松露”。块菌是稀缺的生物资源,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不可取代的生态价值,且由于其味特殊、价甚钻石,被誉为“厨房里黑钻石”、“上帝的食物”,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奇珍异馐。   近十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及重要方向

线粒体移植提高神经胶质瘤辐射敏感性方面获进展

  线粒体是人体正常细胞内的“能量工厂”,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然而,大量临床样本表明:多种肿瘤细胞内线粒体缺陷使得能量供给发生转变,启动步骤更为简单的、不需要氧气的糖酵解方式快速供能,更适应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以及乏氧微环境的需要;其次,糖酵解的产物乳酸能够为肿瘤细胞生存提供酸性环境;最后,线粒体缺

教授,慢下来!

作者|马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近来,网上出现多篇关于《慢教授》的介绍文章。本书作者——在加拿大两所大学英语系任教的玛吉·伯格、芭芭拉·西伯教授吐槽说,在大学“公司化”的背景下,“日复一日,科研愈加滑入管理主义的模式,我们也越来越看不到正在做学问的学者,反而见证了对机构唯命是从的教员

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

实验步骤 一、杆状病毒表达载体 最简单的经典杆状病毒表达载体是一个重组的杆状病毒,其基因组含有一段外源核酸序列,通常为编码目标蛋白质的dDNA,在多角体蛋白启动子控制下进行转录。这个嵌合的基因由多角体蛋白启动子和外源蛋白编码序列组成

中科院院士贺福初:大发现时代的“生命组学”

  纵观自然科学史,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厚积薄发”的现象:当人类对某个领域的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出现一个甚至数个划破历史长空的科学巨星,他(们)促使重大发现蜂拥而至、喷薄而出,促使一个或多个相关学科呈现爆发式成长,乃至革命性突变,如此该学科可谓进入了“大发现时代”。   A 自然科学史上的若

细胞培养用血清中的纳米细菌和黑胶虫有关系么-2

2.6 纳米细菌的系统发生学分类用纳米细菌中提取的核酸作为PCR模板扩增16S rRNA基因. 使用通用引物1492 RPL(GGCTCGAGCGGCCGCCCGGGTTAC CTTGTTACGACTT)和细菌特异性引物8FPL(GCGGATCCGCGGCCGCTGCAGAGTTTGATCCTGGC

NEJM:微小突变引发常见白血病耐药性

  最近,一个多结构研究小组发现,一个微小突变,使常见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对brutinib(一种高效精确的靶向抗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2014年5月28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的一篇通讯中,研究人员阐述了该

修复人类DNA损伤 科学家从植物中找到新线索

   生物体包括我们人类每天都会受到紫外线辐射、自由基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诱变,造成体内遗传物质DNA的损伤。在DNA损伤修复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十字叉状的DNA连接体——霍利迪连接体,必须将其“拆解”,才能让染色体正确分离和复制。然而目前,对于负责“拆解”工作的解离酶,科学界还未能揭开其背后隐藏的工作

NEJM:微小突变引发常见白血病耐药性

  最近,一个多结构研究小组发现,一个微小突变,使常见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对brutinib(一种高效精确的靶向抗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2014年5月28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的一篇通讯中,研究人员阐述了该

Lancet子刊 首次发现一组mRNA分子标签能预测鼻咽癌转移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在鼻咽癌分子标记物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报道了一组mRNA分子标签有效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转移,相关研究成果在2018年2月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肿瘤学专业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最新IF 33.9)。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头

研究发现种子跨洋扩散是植物洲际间断分布格局形成机制

  地球上植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复杂多样,一些类群呈现出洲际间断分布样式,但这一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一直困扰着生物地理学研究者。物种扩散机制一直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早在1856年,达尔文就提出种子“跨洋长距离扩散”假说试图解释这种分布格局。随着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运动学说的发展,很

《自然》:我国科学家发现世界首只长有四根尾羽的恐龙

和鸟类关系最为接近,为揭开鸟类起源提供新的证据        鸟类是如何起源、如何飞行的,它的羽毛是怎样进化而来的,这对古生物学家和科学大众而言,都是一个充满魅力、充满争议的领域。而揭开谜底的关键往往不仅在鸟类本身,与鸟类具有

生态系统越复杂越容易稳定

  新华社东京7月21日电 (记者蓝建中)日本龙谷大学20日发表一份公报说,其研究小组通过数学方法证实,生态系统依靠不同物种间的互利和敌对等多样化的关系来调节生态平衡,生态系统越复杂,生物的个体数越不会出现大的变动,越容易维持多样性。   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多样化的生物物种,但很少出现某个物种

专访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优化学术环境 激发创新活力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表示,要优化科研管理环境,落实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改革科研院所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运行机制,消除科研院所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和“官本位”弊端,实行有利于开放、协同、高效创新的扁平化管理结构,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励创新、

新型分子传感器“隐形墨水”问世 可提供更安全通信方式

  3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期刊上的一篇化学论文,描述了一种新的分子传感器,它可以利用不同化学物质的属性加密和解码书面信息。此传感器可以作为一种现代版本的“隐形墨水”,为用户提供一种更安全的通信方式。  过去虽然已经有把化学物质用在需要加密的“隐形墨水”中的技术,但不断改进的检测方法已经难以保证

诺奖得主德迪夫以安乐死方式逝世 曾揭示复杂细胞的起源

诺奖得主德迪夫以安乐死方式逝世 曾揭示复杂细胞的起源   因发现溶酶体而获得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比利时生物学家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在5月4日选择了安乐死。他出生于1917年,在生命的最后几周,他给自己的朋友写信告诉了他们自己选择安乐死的原因,并在子女到

Nature聚焦微生物组的家

  人体内充满了微小的微生物,这些成百上千的细菌物种被统称为微生物组(microbiome),人们认为它们有助于人体的健康与生存。胃肠道,尤其是结肠是最高密度和最高多样性细菌物种的家园。然而由于食物和流体的通过,这一系统不断发生变化,这些生物体是如何能够存留于其中并旺盛生长的呢?   由加州理工大

药物机制解读|“人民的希望”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

  病毒变异vs抗病毒药物   病毒是一种以DNA或RNA为遗传物质,无独立营养代谢系统,需寄生于宿主内,进行复制和生存的类生物体。病毒在自然界内与宿主共生的过程中,一些病毒可逃脱宿主免疫防御系统,导致宿主发病致死。病毒遗传物质突变几率非常高,可帮助病毒逃脱不断升级的宿主免疫系统。根据病毒进化

The scientist教你如何发表论文及应对被拒

  应对论文被拒是所有学术人员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要求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够从批评中获益,有时候还需要一些谈判技巧。科学文献中的许多论文最初都是被拒,在它们发表之前往往都引发了激烈的科学讨论,无论最终它是刊登在最初遭拒的或是其他的期刊上。最近,The scientist杂志的编辑从研

预见未知 科学奥斯卡——突破奖表彰世界顶尖科学家

  为表彰第一个黑洞图像、确定肥胖的生物学基础、痛觉的生物化学发现等重大成就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共奖励2160万美元。 2020年基础物理突破奖授予the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347名成员(文末列出)。 2020年生命科学突破

刘利民:“第三种文化”方兴未艾

  1959年5月7日,英国物理学家、文学家C·P·斯诺(C.P.Snow)在其母校剑桥大学作了一场题为《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的演讲。在演讲中,他将人类文化的承载者归结为两类:第一类以人文学家为代表,主要包括作家和社会学家;另一类则以科学家为代表,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根据当时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