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洞熊化石研究获进展

洞熊Ursus spelaeus(以及它的祖先类型德宁格尔熊Ursus deningeri)是第四纪欧洲的标志化石物种,也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化石物种之一。这种巨大的熊类曾经遍布欧洲,并以喜好在洞穴中居住而著称。在100多万年的演化历史中,洞熊与古人类开展了无数次争夺洞穴的战争,最后以洞熊在17000年前彻底灭绝而结束。洞熊世代生活在山洞中,靠冬眠以熬过漫漫寒冬。著名古生物学家柯登Kurtén著有《洞熊的故事》(The Cave Bear Story: Life and Death of a Vanished Animal)一书,详细描述了洞熊的习性、种群结构等信息,使得洞熊成为人们最了解的第四纪动物之一。 虽然洞熊在欧洲地区曾经盛极一时,但在亚洲的记录却寥寥无几,而东亚地区的记录则更加稀少而值得怀疑。柯登Kurtén曾经声明,东亚地区应该不存在洞熊。和洞熊称王称霸的欧洲不同,东亚地区是洞熊的兄弟——棕熊的天下。在北京人遗址......阅读全文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团队于7月14日在《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上发表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第1地点)的新研究成果,报道了2009年以来遗址新发掘空间坐标系与20世纪30年代遗址发掘坐标系的对应关系。   考古学发展之初,多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洞熊化石研究获进展

  洞熊Ursus spelaeus(以及它的祖先类型德宁格尔熊Ursus deningeri)是第四纪欧洲的标志化石物种,也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化石物种之一。这种巨大的熊类曾经遍布欧洲,并以喜好在洞穴中居住而著称。在100多万年的演化历史中,洞熊与古人类开展了无数次争夺洞穴的战争,最后以洞熊在17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洞熊化石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洞熊化石研究获进展。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生江左其杲,其导师刘金毅、标本馆陈津和捷克科学院/捷克国家博物馆Jan Wanger,以及周口店博物馆董翠平、隗建华和宁娟合作,对馆藏于古脊椎所和周口店博物馆的大型熊类化石做了系统回顾,并识别出其中几件标本毫

质谱检测北京猿人“年龄”老了20万岁

  因为终于测定了比较准确的同位素“年龄”,出土于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头骨,登上了今天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的封面。   我们终于比较准确地知道,原来我们的老祖宗“北京人”早在距今约77万年前,就在周口店繁衍生息了,较此前历史教科书上的“约50万年前”的估计“老”了20多万岁。运用目前世界上最

周口店猿人遗址:一道解了百年的万年谜题

  场景复原 晚期智人下颌骨 北京人”肢骨 1918年,在华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因对化石产生浓厚兴趣,循着线索来到周口店的鸡骨山。 安特生这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却拉开了“人是从哪里来的”人类起源探寻之旅的大幕。正如3年后的1921年,安特生在走向周口店老牛沟时所预言的

海创汇第五届全球创业创新生态峰会在青岛举行

“老一辈科学家取得的重要发现令人羡慕,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些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勇于攀登、数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的成果。”12月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该所多位研究人员谈了学习杨钟健、裴文中等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心得体会。杨钟健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

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将感悟化为追求卓越的行动

“老一辈科学家取得的重要发现令人羡慕,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些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勇于攀登、数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的成果。”12月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该所多位研究人员谈了学习杨钟健、裴文中等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心得体会。杨钟健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

裴文中:龙骨山上望“旧时”

   人物简介  裴文中(1904—1982),河北丰南人,史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和地层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7年毕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29年起,主持周口

北京周口店——一个富有文化和知识的“宝地”

   12月2日傍晚,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已近寒冬。25岁的青年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吊着绳索下降到一个支洞中。借着摇曳昏暗的烛光,他发现了一块稀世珍宝。  这块半露在外面、半埋在硬土里的“石头”,就是而后举世闻名的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这个发生在90年前的故事很快震惊世界,甚至登上了《纽约时

续写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中外学者追踪DNA奥秘

  2010年,2012年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接连聚焦于古人类的DNA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这两项重要成果完成了人们的一个长期以来的梦想――第一次能够发现将我们与其它所有生物区别开来的基因特征,其中包括那些在进化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亲族。   而最新一项研究则将焦点放在了中国,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分析

科学家获首例早期现代人核DNA

  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从4万年前生活在田园洞的一个人类个体上成功提取到核DNA和线粒体DNA,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辨识出了现代亚洲人群直接祖先群体中的一个成员。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据了解,田园洞发现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新的古人类顶骨化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889.shtm1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利用CT扫描和3D重建等技术手段,该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北京周口店第15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中识别出一块人类顶骨。这是继1973年周口店第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新发现古人类顶骨化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应用CT扫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术手段,从周口店第15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中识别出一块人类顶骨,是继1973年周口店第4地点发现1枚牙齿化石之后,50年来在周口店遗址区域首次发现的更新世人类化石。  在过去的近100年的时间里,周口店第1地点发现的

时隔半个世纪,周口店新发现古人类顶骨化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913.shtm在过去近100年时间里,周口店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成为探索人类演化最重要的研究材料之一。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科研团队,

中瑞专家新发现一枚周口店直立人牙齿化石

  应瑞典乌普布萨拉大学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心(Evolutionary Biology Centre, Uppsala University) 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同号文于4月29日至5月4日访问了该中心,并对收藏在乌布萨拉大学古生物博物馆的中国古生物化石进行了考察,取

古脊椎所用3D激光扫描技术探索古人类脑演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秀杰及其研究生潘雷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对距今40-80万年前的周口店直立人脑的不对称性进行了研究,探索人类进化过程中脑不对称性的演化过程。该项研究成果在近日出版的《科学通报》(第56 卷,第16 期,1282-1287页)发表。  周

海獭貂头骨揭示欧亚大陆中更新世转型期的大量生物交流

  草原鼬族Lyncodontini是现在仅分布在南美的小型鼬科动物,但是在第四纪时期,草原鼬族曾经遍布欧亚大陆,尤其以欧洲的海獭貂Enhydrictis和潘诺貂Pannonictis最为著名。东亚地区的草原鼬族动物发现的相对较少,以往只报道过貂鼬Eirictis,生存于更新世早期,目前在甘肃龙担、

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8月15日至20日,第16届“垂杨介与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河北省阳原县(著名的泥河湾盆地)召开。此次会议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研究员和韩国史前研究院院长李隆助教授共同发起和主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韩国史前研究院和阳原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发现始末

  近日,河北地质大学举行2018年重大科学发现信息交流会,发布该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季强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发现——在中国东北发现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河北地质大学校长王凤鸣表示,这一发现很可能刷新我们对人类起源和演进历史的已有认知。  目前,该发现已在《地质学刊》2018年第3期上刊登

一百万年前的北京,渡鸦与远古人类共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365.shtm北方渡鸦是世界上最大的鸣禽,体重高达1.5公斤,翼展也超过1米。它们以腐肉、水果、种子和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为食。作为留鸟的渡鸦常见于欧洲北部、北美和亚洲。在今天的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已经看

中国启动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探索早期人类发展演化

  在距离北京北部约260公里,有一座名副其实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宝库——泥河湾遗址群。中国考古工作者们正在这里勘探、发掘,他们的目标是:尽快发现百万年前早期人类化石。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是考古工作者中的一员,自1982年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投身泥河湾勘探,把泥河湾人类活动历史推

古脊椎所等对4万年前田园洞人的DNA分析取得突破

  1月21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篇题为《对出自中国田园洞的早期现代人所做的NDA分析》(DNA analysis of an early modern human from Tianyuan Cave, China)的论文,介绍了对该洞穴出土的生活在4万年前的一个人

北京人遗址核心区启动生态恢复工程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处处可见施工挡板,位于遗址核心区的办公楼已被夷为平地。记者昨日从北京人遗址管理处获悉,遗址核心区启动生态恢复工程,力求再现几百万年前的景观风貌。   进入北京人遗址的大门,一路便可见施工挡板,原来位于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旁边的两栋二层办公楼已经拆除,原址上垒起厚厚的

东亚30万年前具有现代人面部特征的人类化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和吴秀杰领导的中外合作团队在《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300

古脊椎所等在沂源人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邢松、山东博物馆孙承凯与国内及西班牙学者合作在山东沂源人的研究中再次取得进展。《人类进化杂志》于2016年4月在线发表了沂源人牙齿形态特征的文章。  沂源人化石材料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包括一件头盖骨和七颗牙齿,早期研究将其归为直立人。电子自旋共振(ESR)与铀

有限元分析揭示肿骨中华大角鹿食性

肿骨中华大角鹿(A),驼鹿(B),水牛(C)和家马(D)的下颌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近日,《历史生物学》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世骐等人研究成果。研究者指出,大角鹿的食性与水牛和家马相似,具有取食富含纤维的草(grazer)的潜力,而这与其肿厚的下颌骨形

饶毅:协和的科学,后80年不如前20年

  成立于1917年,新楼落成于1921年的协和有三部分:  医疗、教学和科研。  协和的科研,最初二十年非常强。  而协和的后八十年,其科研不如前二十年,近四十年尤其离最初二十年很远。  其中原因很多。  前二十年,协和的条件远优于当时中国其他科研、教学和医疗机构。  招聘的系主任和教授非常强,有

古脊椎所将几何形态测量应用于古人类学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长期以来,对人类骨骼和牙齿的研究主要依靠形态描述、测量数据分析和微观组织观察等。这些方法一直是演化及分类学研究的基础,在未来的研究中仍将发挥主导作用。然而,由于人类骨骼和牙齿自身的特点,上述传统方法无法提取标本蕴藏的更多信息。如头骨、肢骨和牙齿的形状轮廓、对称性、骨骼或牙齿不同组成部分的排列关系

放射性示踪法在化学中的应用

  1、分子结构的研究:  同位素交换反应  2、化学反应机理研究  (1)化学键的形成方式  (2)反应中发生的分子重排、异构、裂解、水解过程  (3)催化反应中吸附催化机理、吸附分子寿命  3、同位素稀释法  原理:放射示踪剂与待测物混合→分离→测量  实例:P&G公司测定洗衣粉中主要成分的残留

古脊椎所等报道安徽华龙洞古人类股骨形态

  2021年1月11日,《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邢松等关于安徽华龙洞古人类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华龙洞古人类的肢骨形态。  华龙洞位于安徽省东至县,长江以南约10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