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973首席科学家发现基因功能新起源

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哺乳动物的一个重要转录抑制因子CDYL基因中,新外显子反复在不同哺乳动物谱系中发生,而且这些新外显子能给该基因带来很大的功能改变,这说明基因中新外显子的出现也是增加蛋白多样性和新功能起源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遗传学刊物《Trends in Genetics》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德马普青年科学家进化基因组学小组组长王文博士。《Trends in Genetics》审稿人评价这一工作是研究基因组进化和外显子进化的一个重大进步。 生物进化的重要特征就是新适应性功能的不断出现。这一过程的遗传基础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新基因的出现、选择性剪切和基因表达调控的改变是已经报道的3种重要机制。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王文研究员领导的马普进化基因组学小组发现基因中新外显子的出现也是增加蛋白多样性和新功能起源的一种重要方式。他们发现在哺乳动......阅读全文

王文:追问生命终极秘密

  基因,这个生命最终秘密的载体,在生命和物种的起源进化中,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新基因是怎样把一个新的分子功能,加进一个自然界长期演化历史形成的功能系统及其基因控制网络中,进而改变这一系统功能的?   “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些重要问题的所有答案。但是,至少我们现在知道,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不可以研究的。”

2019中国生命科学领域CNS盘点:曹雪涛 颜宁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经全部更新),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表了44篇,Scie

2019年中国学者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汇总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结束了,iNature盘点了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发表的成果,我们发现总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体介绍如下:  4-6月发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王文,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BGI 张国捷及丹麦哥本哈根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有109篇,材料学有30篇,物理学有20篇,化学有12篇,地球科学有15篇。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

昆明动物所等发现人类大脑进化幼态持续现象的分子机制

  幼态持续(neoteny)是人类进化中发生的独特现象。与我们的近亲非人灵长类相比,人类的发育速度变慢,发育过程延缓。人类的幼态持续在进化上的重要性在于为大脑发育和神经网络的可塑性提供了更长的时间窗口,是人类智力形成的关键因素。然而,人们对人类幼态持续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

大跃进 | 中国学者CNS发表超过100篇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经全部更新完毕,而对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将分别会12月19日及20日进行更新),小编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0

人类大脑进化幼态持续现象的分子机制

  幼态持续(neoteny)是人类进化中发生的独特现象。与我们的近亲非人灵长类相比,人类的发育速度变慢,发育过程延缓。人类的幼态持续在进化上的重要性在于为大脑发育和神经网络的可塑性提供了更长的时间窗口,是人类智力形成的关键因素。然而,人们对人类幼态持续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

中科院Science公布最新基因组

  继2012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了首个山羊全基因组图谱之后,6月昆明动物研究所,华大基因等处的研究人员又公布了绵羊基因组序列,并且将这一基因组与其它哺乳动物基因组进行了比对,构建了相关的系统发育树。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6月6日Science杂志上。  参与这项

基因组所与昆明动物所在家犬起源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5月14日,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家犬起源进化合作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论文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在线发表。该研究成果从全基因组层面上阐述了狗的起源进化,并首次将其进化历史和人类的近期演化联系了起来。   在昆明动物所张亚平教授和基因组所吴仲义教授的带领下,昆明动物

王文团队发表3篇Science,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王文团体同时发表了3篇Science 文章,这些研究使用基因组分析来解决主要反刍动物谱系之间的进化关系,确定参与头带进化的基因,并研究驯鹿如何适应北极地区漫长的日夜。这些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熟悉的家养奶牛,绵羊和鹿及其野生近缘种,并深入了解占据世界草原的羚羊

爬行动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进化的遗传机制

  脊椎动物繁殖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卵生(oviparity)和胎生(viviparity)。卵生繁殖模式是指母体产卵,随后卵在外界环境中孵化至卵内胚胎完全发育而孵出幼体;而胎生繁殖模式则是母体将受精卵滞留在子宫或输卵管内直至胚胎发育完全,由母体直接分娩产出。胎生繁殖模式具有优化胚胎发育环境和保护胚胎

揭示爬行动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进化的遗传机制

  脊椎动物繁殖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卵生(oviparity)和胎生(viviparity)。卵生繁殖模式是指母体产卵,随后卵在外界环境中孵化至卵内胚胎完全发育而孵出幼体;而胎生繁殖模式则是母体将受精卵滞留在子宫或输卵管内直至胚胎发育完全,由母体直接分娩产出。胎生繁殖模式具有优化胚胎发育环境和保护胚胎

爬行动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进化的遗传机制

  脊椎动物繁殖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卵生(oviparity)和胎生(viviparity)。卵生繁殖模式是指母体产卵,随后卵在外界环境中孵化至卵内胚胎完全发育而孵出幼体;而胎生繁殖模式则是母体将受精卵滞留在子宫或输卵管内直至胚胎发育完全,由母体直接分娩产出。胎生繁殖模式具有优化胚胎发育环境和保护胚胎

昆明动物所等在藏族高原适应遗传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课题组与西藏大学、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开展合作,在藏族高原适应遗传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昆明动物所副研究员彭忆,西藏大学教授崔超英,昆明动物所博士生和耀

《遗传学趋势》—王文小组—功能起源新观点

生物进化的重要特征就是新适应性功能的不断出现。这一过程的遗传基础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新基因的出现、选择性剪切和基因表达调控的改变是已经报道的3种重要机制。最近,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王文研究员领导的马普进化基因组学小组发现,基因中新外显子的出现也是增加蛋白多样性和新功能起源的一种重要方式。他们发现

中国科学家Nature子刊发布CRISPR/Cas9基因编辑新成果

  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华大基因研究院和芝加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称,他们构建出了两种蝴蝶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蝴蝶进行了基因编辑。相关研究成果发布在9月10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王文(W

2007年生命科学领域973项目经费预算初步方案

科技部消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7年度立项项目前两年经费预算和2004年度立项项目后三年经费预算,经过预算评估和审核程序,初步方案已经确定。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59号)的规定,现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   社会各界

长链非编码RNAs介导的表观遗传调控基础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家立、胡新天和郑永唐课题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汪香婷课题组、武汉生命之美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揭示了长链非编码RNAs在灵长类大脑发育和老化过程中表达动态变化和作用。该研究成果以Annotation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spati

科学家构建藏族人群全基因组水平的适应性遗传变异图谱

  8月7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徐书华团队的研究成果“Prioritizing natural selection signals from the deep-sequencing gen

昆明动物所等揭示澳洲野犬群体起源机制

  澳洲野犬(Canis lupus dingo)英文名dingo,分类学上属于犬属,灰狼种,澳洲野犬亚种,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野生动物。它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动物,首先,它生活在与外界孤立的澳大利亚,却不是澳洲的原生物种,由于澳洲的特殊地理位置,澳洲野犬只会是人类迁移澳洲携带过去的,因此研究澳洲野犬

研究解析人类大脑纺锤形神经元的转录图谱

  人类大脑的认知功能如语言、思维和情感等赋予了人类非凡的感知力、智慧和创造力。研究发现,在旧大陆猴、猿类和人类等灵长类的大脑中进化出了一类新的神经细胞,称为von Economo neuron (VEN),又称spindle neuron(纺锤形神经元),但这类神经元在新大陆猴等更原始的灵长类中没

昆明动物所等解析人类大脑纺锤形神经元的转录图谱

  人类大脑的认知功能如语言、思维和情感等赋予了人类非凡的感知力、智慧和创造力。研究发现,在旧大陆猴、猿类和人类等灵长类的大脑中进化出了一类新的神经细胞,称为von Economo neuron (VEN),又称spindle neuron(纺锤形神经元),但这类神经元在新大陆猴等更原始的灵长类中没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个面向”为线索,在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广大科研人员取得的众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础上,发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果15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成果10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多项研究给出新解释人类大脑为何是动物中最大的

  人类大脑为何是动物中最大的?许多人类学家认为,庞大的社会群体是人类大脑变得越来越大的驱动因素,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们对此提出异议。近年来,科学家们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在此,小编进行一番梳理,以飨读者。  1.两篇Cell揭示一个让人类大脑比较大的特异性基因---NOTCH2NL  doi

研究揭示结构变异和新基因在家犬驯化中的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张亚平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开展合作,第一次系统地构建了家犬在驯化中的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图谱、探讨了新基因在驯化中的作用、并指出了大尺度基因组变异在驯化

昆明动物所揭示动物高原适应在分子水平的趋同性

  探讨动物的高原适应是研究物种对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的理想模型。以往研究中通过比较高海拔物种与低海拔近缘种,在分子及表型层面鉴定了很多高原物种的适应特征。然而,已有研究多侧重于高、低两物种的比较,而高原环境存在很大的异质性,高海拔是个较宽泛的范围,不同海拔地区(2000米、3000米、4000米、50

昆明动物所马普小组为新基因起源绘制全基因组蓝图

新基因的不断出现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基础。昆明动物所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在王文研究员的领导下与国际一些研究小组合作,已陆续报道了包括 “sphinx”、“猴王”、“Hun”、BSC4等等一系列新近产生的新基因。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新基因的起源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现象。但在全基因组水平,具体有哪些重要的新基因起源

昆明动物所在人类大脑进化遗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人类大脑进化和人类智力起源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而人类区别于非人灵长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容量的大脑和高度发达的认知能力。一直以来,人们对灵长类在进化过程中脑容量扩增的遗传学机制仍然缺乏认识和理解。研究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寻找那些突变以后会导致人类大脑发育异常的基因。MCPH1基因是最早

中科院:基因功能分化或致人类脑容量急剧扩增

  记者5月28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近期发现,导致人类大脑发育异常的MCPH1基因,在人类大脑进化和智力起源中起到关键作用,可能是人类大脑区别于其他非人灵长类大脑的重要遗传因素之一。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BMC生物学》杂志。   据该所研究员宿兵介绍,人类区别于非人灵长类最显著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