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青岛建国家级海上移动实验室年底使用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科学考察船专用码头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全部完成,预计年底正式投入使用,将成为科学考察船的岸基支撑平台和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基地,推动我市海洋科研的全面开展。 据悉,该专用码头是国家财政部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位于西海岸新区,在原薛家岛轮渡突堤码头基础上改造而成。专用码头长148米,宽20米,两侧均可停靠科学考察船。 中科院海洋所目前拥有4艘海洋科学考察船,分别是“科学”号、“科学一号”、“科学三号”和“创新”号。其中“科学”号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具备全球航行观测能力,采用了多项国际先进的船舶技术,被誉为“海上移动实验室”。......阅读全文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SSC线圈系统改造”通过

  7月27日,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专家对近代物理所承担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SSC线圈系统改造”进行验收。专家组由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及高能物理研究所的7位专家组成,组长由李为民研究员担任。  项目负责人进行了工作总结报告,专家组审阅了相

海洋所在利用海洋生物多糖改造传统农药方面获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制品研究团队在改造有机铜农药方面取得新突破,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且具有显著活性的新型大分子铜制剂——壳聚糖席夫碱铜复合物,部分样品在低浓度下(200ppm)对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抑制率可达100%,远高于市售产品噻菌铜等铜制剂

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通过工艺测试

  9月27日,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航天航空综合数据存储、处理与共享系统升级改造”通过由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的工艺测试。该项目由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承担。  工艺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所作的项目总体及工艺情况汇报,分别对项目研制过

对地观测中心两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通过验收

验收会现场   3月21日至22日,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以下简称“地面站”)和遥感飞机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计九个维修改造项目顺利通过由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会同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办公厅组织的工艺验收、财务验收和档案验收。   工艺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所

两项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通过验收

  9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承担的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11米天线系统综合改造”、“航天航空综合数据存储、处理与共享系统升级改造”通过工艺验收和财务验收。此次验收由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  会上,工艺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所作的项目验收总结报告,观看了

科学家尝试用“不科学方法”改造世界

  Tania Singer曾帮助建立社会神经科学领域。现在她希望进行实践——通过冥想将世界训练得更具同情心。 Tania Singer自己有长期的冥想经验,现在她的大型研究试图发现冥想如何塑造人的思想意识。   Antoinette Tuff的同理心使她小有名气。今年8月20日,一个持AK

青岛建国家级海上移动实验室 年底使用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科学考察船专用码头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全部完成,预计年底正式投入使用,将成为科学考察船的岸基支撑平台和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基地,推动我市海洋科研的全面开展。   据悉,该专用码头是国家财政部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位于西海岸新区,在原薛家岛轮渡突堤码头

科技界“基础设施”让科学对话更顺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171.shtm

科技界“基础设施”让科学对话更顺畅

  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名词都有明确的科学意涵,它们的规范释义离不开各界专家们的持续贡献,科技名词规范统一之后,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对话”也就是科普工作才能顺畅开展。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前不久联合发布了国际单位制新词头中文名称。新词头的中文名称为:容[那]、柔[托

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中外专家共话海洋健康

“我们只有一个海洋,海洋健康正在恶化,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来寻求解决方案。”1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戴民汉在第六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上呼吁全球专家学者共同应对海洋现今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海洋健康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当天,一场跨学科、跨领域的海洋学国际大会——第六届厦门海洋环

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中外专家共话海洋健康

“我们只有一个海洋,海洋健康正在恶化,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来寻求解决方案。”1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戴民汉在第六届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上呼吁全球专家学者共同应对海洋现今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海洋健康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当天,一场跨学科、跨领域的海洋学国际大会——第六届厦门海洋环

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12年维修改造项目评审会召开

  8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主办、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承办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评审会在北京召开。陈森玉院士、万元熙院士、洪德元院士等22位专家对各设施申报的17个维修改造项目进行了评审。   计划财务局局长孔力介绍了会议背景。中科院从2002年起就有计划地设立了维

PNAS:美科学家改造病毒用于杀菌

美国科学家利用生物合成方法改造病毒,然后用改造后的病毒成功清除了含有有害细菌的生物薄膜。这一方法可望用于食品和医疗等行业的器械消毒。 细菌生物薄膜是生长于生物器官或物体表面的细菌群落。许多人类疾病与细菌生物薄膜有关,食品加工设备或医疗器械内部的细菌生物薄膜会成为长期传染源。细菌生物薄膜的表层膜由多种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健康海洋”联合航次启航

  6月1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健康海洋”联合航次启动,“创新一”号、“创新二”号和“科学三号”、“实验2”号四艘海洋科考船分别从青岛、烟台与广州同时启航,对渤海、黄海、长江口及珠江口海域开展多学科综合性调查,为开展生态灾害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

欧洲网络基础设施项目正式启动 方便科学研究

  欧盟委员会9月14日在布鲁塞尔发表的一份公报说,由欧盟委员会资助的欧洲网络基础设施项目(EGI)从即日起正式启用,欧洲的研究人员从此可以利用分布在欧洲30多个国家的20多万台计算机的综合处理能力进行科学研究。  欧洲网络基础设施项目是欧洲电子科学领域最大的网络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在过去的4年多时间

美国能源科学网络升级改造 使科学合作受益

  美国ESnet(能源科学网络)正在对跨越大西洋的超高速网络进行升级改造,该网络将连通美国研究机构与伦敦、阿姆斯特丹和日内瓦的研究项目,实现数据共享。  这个项目将使数据密集型的科研项目受益,特别是粒子物理学家正利用世界上最强大的粒子对撞机即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进行的研究。这个新连接的高容量网

“科学”号海洋综合考察船下水

11月30日,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在武汉顺利下水,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科学”号总吨位4864吨,总长99.6米,型宽17.8米,吃水5.6米;续航能力15000海里,自持力60天,最大航速15节,载员80人。船舶和船载探测与实

中国科学家已经迈入“改造”生命的大门!

  人类能否创造生命?“上帝”的特权能否交由人类自己掌控?选择与人类有1/3同源基因的真核模式生物酿酒酵母为突破口,将其天然16条染色体融合改造为1条巨大染色体,这个合成生物学领域开展的“异想天开”的结构设计与工程化实施,终于梦想成真!  合成生物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

中德海洋科学中心在中国海洋大学成立

  2月24日上午,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同支持的中德海洋科学中心(Center for Sino-German Cooperation in Marine Sciences)揭牌仪式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海大校长吴德星、德国不莱梅大学校长Mueller、基尔大学校长Fouqu

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建设启动

  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凤凰工程)今天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开工建设。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北京市副市长张工、总后卫生部副部长方国恩等出席开工奠基仪式。   该工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总后勤部和北京市投资12.22亿元,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共同承建。这是我国生命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助推海洋科技发展

  【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助推海洋科技发展  黄海之滨——青岛,聚集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7月18日,“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网络主题活动暨“开启新时代 迈上新征程”全国网络媒体山东行的记者们来到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助推海洋科技发展

  黄海之滨——青岛,聚集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7月18日,“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网络主题活动暨“开启新时代 迈上新征程”全国网络媒体山东行的记者们来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集中采访。  

科学家警告海洋酸化危害大

  1990年,旅行者1号拍摄了一张著名的“淡蓝色圆点”照片。在照片中,地球显示为一个小圆点,在黑色的宇宙背景中微不足道。然而根据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委员会(IGBP)日前发布的报告,到本世纪末,“淡蓝色圆点”中的海洋将越来越不适宜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   由于海水从大气中持续吸收二氧化碳,

科学家补齐海洋铅循环拼图

河流向海洋输运物质是海洋元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以往的关注点主要是河流溶解态元素输运对海洋元素收支的影响,对绝大多数元素来说,陆源颗粒物的贡献目前尚缺乏理解和量化。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赵宁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多家机构科学家合作,揭示了陆源颗粒物与海水的物质交

《科学》子刊:用CRISPR改造脂肪,以脂“攻”脂!

  近日,在《科学》旗下的《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哈佛大学乔斯林糖尿病中心(Joslin Diabetes Center)的科学家带来了一种新的减肥方法。研究人员尝试利用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技术改造脂肪,把储存油脂的脂肪细胞转变为“燃脂利器”。  在小鼠身上开展的实验显示,改造成功的脂肪细胞可

科学家攻克胚胎改造技术,“设计婴儿”成现实

  在英国,如果一项关于胚胎改造技术的新法案明年能获得通过,那么2015年将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  对于胚胎学乃至整个人类历史而言,其意义将不亚于1978年7月25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试管婴儿在英国曼彻斯特的奥德姆总医院诞生。  这项新法案的内容,是允许医生们将一项名为

科学时报:从仪器研制与改造看生命科学行进轨迹

  各领域不期而遇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杨福全和刘志杰课题组开展的设备研制,使人们不难看出,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目前正从发展单项尖端技术转向系统集成研究,而且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在脑认知研究中也有相似表现。   在生物物理所脑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薛蓉研究员先让记者参观了实验室最新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科学资料共享研讨会在海洋所召开

  5月19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办的海洋科学资料共享研讨会在海洋研究所召开,就进一步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管理机制,探讨“共享航次”框架下有关海洋科学资料的开放共享途径进行了研讨。   会议由海洋所副所长王凡研究员主持。基金委地学部任建国处长、李

投资12.22亿 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启动

  11月30日,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北京市投资12.22亿元,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承建的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   “凤凰工程”总部科研大楼建筑面积为3.73万平方米,计划于2015年全部竣工。大楼根据使用需求设计了不同功能分区,将

蛋白质科学研究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通过验收

   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9日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该设施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设计指标,建成了整体水平国际一流、综合技术能力全球首屈一指的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  据了解,该设施首次整合了我国在蛋白质组学和结构生物学领域享誉全球的优质学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