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厦门大学:释放科技队伍创新潜力

距离目标物30厘米远就可以秒杀新冠病毒和细菌,灭活率分别达99.93%和99.99%,无臭氧、无残留、无衍生毒。近日,厦门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国际首台手持最大光功率高达5瓦的超快杀毒仪,在福建省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成果推介会上正式亮相。目前,该杀毒仪已陆续应用在冷链物流、公共交通、居家生活等各类病毒消杀需求场所,助力疫情防控。 近年来,厦门大学逐步形成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把国家的重大需求当成自己的使命,自觉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搭建高端创新平台 “接触前沿的技术,追随顶尖的学术‘大拿’,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合作,我所在的实验室棒极了!”位于厦大翔安校区能源材料大楼的微纳加工洁净室内,厦大工程师戴彬一边操作原子层沉积系统(ALD),一边感叹。他正在操作的ALD系统对薄膜生长可精确控制,膜层厚度可达到原子层级,薄膜平滑、均匀、重复性好,在微电子科学、光学薄膜、纳米......阅读全文

厦门大学:释放科技队伍创新潜力

距离目标物30厘米远就可以秒杀新冠病毒和细菌,灭活率分别达99.93%和99.99%,无臭氧、无残留、无衍生毒。近日,厦门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国际首台手持最大光功率高达5瓦的超快杀毒仪,在福建省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成果推介会上正式亮相。目前,该杀毒仪已陆续应用在冷链物流、公共交通、居家生活等各类病毒消杀需

聚焦中部市场,2020郑州机床展释放内需潜力

聚焦中部市场,2020郑州机床展释放内需潜力 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相互促进,河南成为受益者   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下,具备“枢纽+交通+人口资源”优势的河南,以其明显的区位优势、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潜力巨大的内需

评论:加速协同创新 释放创新潜能

   “协同创新”是一种致力于相互取长补短的智慧行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趋向精细化和系统化。精细化让各个学科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系统化则使科学研究不断向“大科学”的方向发展——许多重要的科学进展在大科学工程、大型协作项目中出现。  可以说,科学本身的演变使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科学家团结在一起

对外开放释放中国经济的活力和潜力

  外商投资法草案日前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在海外也引起高度关注。海外舆论认为,对外开放将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的活力与潜力,外商投资法草案将促进市场准入,鼓励外国投资者长期经营,这表明中国在世界舞台的竞争中充满自信。   法国《欧洲时报》报道称,新外商投资法适应中国经济形势变化,体现了新

“化学的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厦门大学召开

  6月20日至22日,作为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的分会场之一,“化学的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厦门大学召开。本论坛作为《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创刊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杂志社共同主办,《中国科学:化学》主编黎乐民

突破!科学家阐明如何有效释放p53的抗癌潜力?

  肿瘤蛋白p53是癌细胞命运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其能决定在应对压力时细胞是否会分裂或死亡;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罗兹韦尔公园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细胞调节重要多功能肿瘤抑制子的新型分子机制,这或为后期癌症研究和疗法的开发

释放基因组学云计算潜力 Illumina收购再下一城!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Illumina针对收购BlueBee发布公告。BlueBee是一家为研究机构和临床客户提供基因组分析解决方案的云软件公司,其总部位于荷兰,公司开发了符合安全法规的云平台,简化了对数据和工具的访问,使用户能够轻松地访问基因组数据。这种云计算能力有望降低存储、共享和管理来自I

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怎样细化政策

  ——专家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新举措   近年来,如何破解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难题,一直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关注的重点。随着近日召开的有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作出创新主体可自主转让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一半以上可用于奖励等决定,科技成果

陕西:创新体制机制释放科研活力

   陕西省科技厅通过破解制约人才流动、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催生培育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小巨人,成为支撑和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仅仅在陕西省西安市700余家科技企业小巨人中,有超过70%的企业都是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并从初创的小微

蒋高明:怎样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

  目前,中国科研人员面临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验收、评估、晋职、答辩,还要忙着申请课题、发表论文、开各种会议。即使指导研究生,也以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为导向,从来不愿意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在上述压力之下,研究人员的创新动力不足,再加上科研环境中不健康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