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黄道经纬仪的历史传承相关介绍

黄道经纬仪是清朝制造的八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古 天文观测仪器。1673年制成,重达2752千克,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 古观象台的观测平台上。 黄道经纬仪的外层是南北向正立的“子午圈”,子午圈内的一个大圈叫做“极至圈”,用钢轴契合在子午圈的两个极点上,因此,叫做“黄道经纬仪”。在极至圈内,套着一个斜躺着的大圈,这个大圈平行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黄道,叫做“黄道圈”。黄道圈上刻有度数和 黄道十二宫的图案,是黄道经纬仪的基本大圈。有一根垂直于黄道圈面的钢轴联接 黄道南、北两极。最里面的一个圆环叫做“黄道经圈”,与黄道南、北两极相连,并且可以绕钢轴旋转,圈上也刻有度数。在观测天体时,可根据黄道圈和黄道经圈的刻度来定出太阳和行星的位置。 整个仪器的观测部分放置在一个半圆云座内,由两条背向而立的苍龙托起,苍龙的爪子紧紧抓住雕有云纹斜交的十字交梁上。......阅读全文

黄道经纬仪的历史传承相关介绍

  黄道经纬仪是清朝制造的八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古 天文观测仪器。1673年制成,重达2752千克,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 古观象台的观测平台上。  黄道经纬仪的外层是南北向正立的“子午圈”,子午圈内的一个大圈叫做“极至圈”,用钢轴契合在子午圈的两个极点上,因此,叫做“黄道经纬仪”

黄道经纬仪概述

  黄道经纬仪是 中国第一台以现代的 黄道坐标系统作观测的仪器,适用于作观测太阳和行星等天体的运动。它代表着中国和西方文化与科技交流的重要成果。原物长2.3米,阔1.77米,高3.34米,重约2752公斤。黄道经纬仪主要分为外层环圈,只有一个 子午圈;中层环圈,由极至圈和黄道圈组成;内层环圈,由黄道

黄道经纬仪简介

  黄道经纬仪是清朝制造的八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古天文观测仪器,也是中国第一台以现代的黄道坐标系统作观测的仪器。适用于作观测太阳和行星等天体的运动。1673年制成,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古观象台的观测平台上。它代表着中国和西方文化与科技交流的重要成果。

赤道经纬仪的历史发展概述

  地平经仪在康熙八年开始制造,历经四年于康熙十二年完成,由子午圈、赤道圈、赤经圈等组成。主要用来侦测太阳时和天体的赤经、赤纬。  赤道经纬仪是清朝制造的八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古 天文观测仪器。1673年制成,重达2720千克,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 北京古观象台的观测平台上。  整个

经纬仪的历史

  国家,因为航海和战争的原因,需要绘制各种地图、海图。最早绘制地图使用的是三角测量法,就是根据两个已知点上的观测结果,求出远处第三点的位置,但由于没有合适的仪器,导致角度测量手段有限,精度不高,由此绘制出的地形图精度也不高。而经纬仪的发明,提高了角度的观测精度,同时简化了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也为绘制

经纬仪的历史及构造

  历史  经纬仪最初的发明与航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十五 十六世纪,英国、法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因为航海和战争的原因,需要绘制各种地图、海图。最早绘制地图使用的是三角测量法,就是根据两个已知点上的观测结果,求出远处第三点的位置,但由于没有合适的仪器,导致角度测量手段有限,精度不高,由此绘制出的地形图精

光学经纬仪测风相关介绍

  有单经纬仪测风和双经纬仪测风两种。单经纬仪只能测定气球的角坐标(方位、仰角)。气球高度一是根据气球升速(决定于气球净举力、气球大圆周长和地面空气密度)和升空历经的时间来确定。但由于大气湍流、铅直气流速度和空气密度随高度变化等因素对气球升速的影响,这种方法确定的高度误差大,测风精度低,一般只在数千

经纬仪测绘法的相关介绍

  经纬仪测绘法是用经纬仪测绘地形图的一种方法。测绘时,将经纬仪安置在测区内的控制点上,在旁边放有展绘控制点的测图板;经纬仪对中、整平,水平度盘对准0°,瞄准已知方向定向;再用望远镜观测各地物与地貌点,测出各点的水平距离和高程;按测图比例尺和所测得的数据在测图板上标定各地物与地貌点位,并注出高程,经

光学经纬仪的分类介绍

  按物理特性划分,经纬仪经历了机械型、光学机械型和集光、机、电及微电子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型三个发展阶段,各阶段的标志性产品分别为游标经纬仪、光学经纬仪和电子经纬仪,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光学经纬仪和电子经纬仪.光学经纬仪利用集合光学的放大、反射、折射等原理进行度盘读数;电子经纬仪利用的物理光学、电子学和光

光学经纬仪的读数系统介绍

   光学经纬仪的读数系统包括水平和垂直度盘、测微装置、读数显微镜等几个部分。水平度盘和垂直度盘上的度盘刻划的小格值一般为1°或30′,在读取不足一个格值的角值时,必须借助测微装置,DJ6级光学经纬仪的读数测微器装置有测微尺和平行玻璃测微器两种。    (1)测微尺读数装置    目前新产DJ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