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告捷我国跻身深海研究前沿

6月11日,随着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码头,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导的我国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圆满完成了2个航次、历时4个月的科学考察任务。这也是国际大洋钻探船首次停靠中国大陆港口。 12日,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中国办公室、同济大学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此次南海新一轮大洋钻探的科考情况及多项重要科学发现。 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南海IODP368航次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教授翦知湣介绍说,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包括IODP367和368两个航次,自2月8日在香港起航,共有来自中、美、英、德、法、意等14个国家的64名科学家参加,其中26人为中国科学家,来自国内13所高校和研究所。367航次首席科学家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孙珍研究员、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乔安·斯道克教授共同担任。368航次首席科学家由同济大学翦知湣教授、丹麦与格陵兰地质学会汉斯·克里斯汀·拉尔森教授共同担任。据悉,拉尔森教授入选我国......阅读全文

深海热液气体释放通量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941.shtm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基于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测系统、深海热液温度探针等装备,首次发现并证实深海热液低温溢流区的气体释放通量是高温喷口区的10到10

汪品先:深海研究将从南海破冰

  近日,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在参加由中国地质大学举办的“地球生物学国际研讨会”时向《科学时报》记者透露,我国科学家正在积极推进一项关于南海深部的基础科学研究计划,“如果获得成功,这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深海研究计划,我们希望有更多单位共同参与”。   据介绍,南海是我国最大的外海,平

深海惰性溶解有机碳研究获进展

海洋中蕴含着大量的溶解有机碳,其中超过95%的溶解有机碳难以被微生物降解,被称为惰性溶解有机碳。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利用长时间培养实验揭示了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的惰性机理。相关研究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验测试研

研究发现南极深海洋流正走向崩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714.shtm

深海稀土元素富集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教授级高工何高文团队揭示了深海沉积物中磷酸盐组分对稀土元素的超常富集机制,并证实稀土富集主要在海水-沉积物界面附近完成。相关研究发表于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该论文第一作者为任江波和蒋雪筱,通讯作者为何高文。这是该团

美研究人员首次记录深海巨兽心率

  蓝鲸是目前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动物,它们在广阔的海洋中游弋,优雅而神秘。科学家们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蓝鲸,以更好地保护这个珍稀物种。美国一个研究团队在25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有史以来第一次记录了蓝鲸的心率,发现蓝鲸的心率变化范围远超此前预期,其心脏已处于生理学极限。  该

研究称冰盖融化将使南极深海环流急剧放缓

澳大利亚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全球碳排放维持在当前水平,南极冰盖融化将导致南极深海环流在30年内放慢40%,并使深海温度上升,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南极区域的表层海水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驱动形成南极深海环流,它是全球海洋系统重要的热量、氧气、碳和营养物质交换通道。 澳大利亚

深海冷泉甲烷碳循环研究获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478.shtm

我国学者在深海稀土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图 稀土元素在海水、孔隙水、磷灰石的迁移特征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803026、41606048、91958202、42002085、 42072324、41625006、41890824)等资助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邓义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郭庆军与天津大学、云南大学

水下考古“潜”向深海:中国深海考古零突破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器布放入水 ▲提取水下文物标本 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成为中国水下考古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30多年来,我国的水下考古基本集中在40米以内的浅海。今天,中国载人深潜技术与水下考古“联姻”,终于实现了中国深海考古“

深海微生物来源抗生素研究获突破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鞠建华团队在深海微生物来源的抗生素A201A研究领域获突破。相关研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研究人员对A201A糖基结构单元的生物合成和后修饰过程进行了剖析,发现并阐明了一个新颖的l-半乳糖吡喃—呋喃型变位酶MtdL。Mtd

深海所在冷泉碳酸岩成因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科学部深海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室彭晓彤团队的研究成果,以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controlling authigenic carbonate formation within the sediment column from t

新研究构建深海链霉菌来源的高效底盘细胞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马俊英团队构建了南海深海来源的链霉菌高效异源表达底盘细胞。相关研究以底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ACS Synthetic Biology。硕士研究生杨志杰(现为丹麦技术大学博士生)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马俊英研究员、鞠建华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在生

薛群基院士:加速深海材料腐蚀研究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海洋开发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维护海洋权益、争夺海洋资源的形势日益呈现出尖锐复杂的局面,海洋科技的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日前召开的主题为“深海极端环境下材料腐蚀科学理论与关键实验技术”的香山科学会议第423次学术讨论会上,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薛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通过验收

   5月10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顺利通过由中国科学院、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亚市人民政府组成的验收委员会的验收。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刘赐贵,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张琦出席了验收会。  会上,验收委员会听取了深海所筹建组工作汇报,审阅了

海洋所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获进展

  近日,深海研究学术期刊Deep-Sea Research Part I-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研究团队关于深海生物多样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发现了偕老同穴科舟体海绵属1新种——多棘舟体海绵Corbitella polyaca

硅藻适应深海底栖环境天线蛋白功能研究获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402.shtm

苏纪兰院士:我国海洋战略要重视深海大洋研究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作了题为《从深海到近岸:我国海洋科学面临的挑战》的主题报告。从近岸到深海,苏纪兰对多重压力下的海洋如何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现实作了分析。苏纪兰提出,未来的国家海洋战略要重视对深海大洋的研究,进军深海

LS电缆成功开发深海脐带缆-用于深海6000米环境

  韩国LS电缆称,最近已成功开发出用于深海勘查机器人的脐带缆 。   脐带缆是一种复合缆,由电缆和光缆构成,可为远程控制的深海勘查装备提供电源,通过传达和控制各种信号,使机器人臂、传感器及镜头开始工作。   该产品需要适应深海的高水压、不规则生长的藻类等恶劣环境,对设计技术的

研究人员在深海鱼眼部发现新型视细胞

   多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生活在深海的“暗光鱼”眼部存在一种新型视细胞,可让这种鱼在昏暗条件下也拥有良好的视觉。  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挪威等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认为这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动物的视觉系统。  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部分脊椎动物眼部视网

研究首次发现汤加火山爆发激发的深海内波现象

  记者9月6日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李晓峰课题组首次发现了由汤加火山爆发激发的深海内波现象。相关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学术期刊《海洋学报》英文版上。  海洋内波振幅可超200米,传播距离达几百公里,主要在水下生成和传播。内波传播过程中会伴随波致流,因此产生强烈的剪切力,从而对海洋生态

深海来源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潜力挖掘研究获进展

  高压、高盐及低温的深海环境曾被认为是生命的荒漠。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深海的探索能力日益增强,发现了深海(甚至万米深的马里亚拉海沟)也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并从深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鉴定了多个种属的放线菌。基因组测序表明,一些深海来源的放线菌基因组中还蕴藏着许多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但大部

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获得深海考古重大发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77.shtm 中新网三亚5月21日电(记者 应妮 符宇群)国家文物局21日在海南三亚发布深海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5月20日国家文物局已进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深海“探宝”这样进行

           科考队员在回收单拖体瞬变电磁仪。中国大洋协会供图  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万里,海风徐徐。随着科考队员将微塑料采样器回收至“向阳红10”船甲板,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顺利收官。在30多天的时间里,科考队员24小时轮班开展作业,强大的海底资源勘查设备轮番上

深海漏油快速测定技术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5日报道,在去年的墨西哥湾马康多油井泄漏事件中,为了精确检测漏油情况,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科学家开发了多种先进检测技术和测算方法,集中在忙乱和压力的情况下获取准确且高质量的数据,对评估漏油的环境影响起了关键作用。该报告发表在9月5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油气开发-挺进深海

  2021年5月,“深海一号”能源站完成全部设备安装工作,具备投产条件。  “深海一号”气田首口开发井开钻。  以上图片均由中国海油提供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时强调:“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

深海龙胶囊的主治

  温补肾阳,补髓填精。用于因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头晕耳鸣,心悸失眠,小便频数。

深海龙胶囊的功效

  温补肾阳,补髓填精。用于因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头晕耳鸣,心悸失眠,小便频数。

“深海勇士”结构无损检测

  成功完成4500米海上试验任务的我国国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在三亚接受全面体检。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委托,江苏省特检院无锡分院对“深海勇士”号进行了为期6天的结构无损检测,为潜水器如期验收交付和后续科研工作保驾护航。  此次的检测团队由无锡分院5名高级检测人员组成,他们均是该

墨西哥首次打出深海石油

  8月29日,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亲自宣布,墨西哥所属的墨西哥湾深海海域首次打出了石油。据称,出油的井位距离墨美领海分界线咫尺之遥。   出油的Trion 1井位于柏迪多褶皱带(Perdido Fold Belt)上,这个地质构造靠美国一端埋有大规模的石油资源。据预测,柏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