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关于副伤寒的辅助检查的介绍

1.血常规 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对诊断及观察病情都有价值,其消长与病情相一致。血小板也可减少。 2.尿常规 极期可出现尿蛋白及管型。 3.粪便常规 在肠出血时有血便或潜血试验阳性。少数患者当病变侵及结肠时可有黏液便甚至脓血便。 4.血培养 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以后逐渐下降,病程的任何阶段都可获得阳性结果。对已用抗生素的患者,可取血凝块做培养。化脓性病灶中抽取的脓液亦可检出病原菌。 5.骨髓培养 较血培养阳性率更高,可达90%以上,其阳性率受病程及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较小。 6.粪便培养 整个病程中均可阳性,第3~4周阳性率最高,达75%,但应排除胆道带菌而患其他疾病者。 7.尿培养 病程第2周后出现阳性者可达50%。 8.胆汁培养 用十二指肠引流的胆汁培养,对病程后期的诊断和发现带菌者有意义。 9.肥达反应 肥达反应所用的抗原有伤寒杆菌的O抗原、H抗原、副伤寒甲、......阅读全文

关于副伤寒的辅助检查的介绍

  1.血常规 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对诊断及观察病情都有价值,其消长与病情相一致。血小板也可减少。  2.尿常规 极期可出现尿蛋白及管型。  3.粪便常规 在肠出血时有血便或潜血试验阳性。少数患者当病变侵及结肠时可有黏液便甚至脓血便。  4.血培养 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

副伤寒的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对诊断及观察病情都有价值,其消长与病情相一致。血小板也可减少。  2.尿常规 极期可出现尿蛋白及管型。  3.粪便常规 在肠出血时有血便或潜血试验阳性。少数患者当病变侵及结肠时可有黏液便甚至脓血便。  4.血培养 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

关于副伤寒的发病机制介绍

  副伤寒杆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杀死则进入小肠,经肠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症。如机体免疫力弱,则细菌随血流扩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大量繁殖,至潜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开始出现发热、皮疹及肝脾肿大等

关于副伤寒的鉴别诊断介绍

  1.病毒感染 此类患者起病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脾大或玫瑰疹,副伤寒的病原与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常在1~2周内自愈。  2.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地方性斑疹伤寒多见夏秋。一般起病较急,脉搏较速,多有明显头痛。第5~6病日出现皮疹,数量多且可有出血性皮疹。外斐反应阳性。

关于副伤寒的疾病治疗介绍

  药物治疗  1.氟喹诺酮类 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口服吸收完全,体内分布广,胆汁浓度高,副作用少,不易产生耐药,用作首选。氧氟沙星300mg,每日2~3次口服,或200mg,每8~12小时1次静脉滴注;也可选用环丙沙星等。疗程为2周。儿童及孕妇慎用或忌用。  2.头孢菌素类 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关于副伤寒的预防方法介绍

  预防方法  1、管理传染源  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隔离并治疗患者和带菌者,隔离期应自发病日起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日为止,或停药后连续大便培养2次(每周1次)阴性方可出院。对带菌者应彻底治疗。连续大便培养4次阴性可恢复与食品、儿童有关的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三管一灭

关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辅助检查的介绍

  1、颈部B型超声检查, 在甲状旁腺的常见部位出现占位性改变,该检查具有无创、经济、易重复的特点,是目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颈部CT或MRI:对于发现纵膈内异位甲状旁腺有较大意义。  3、99mTcMIBI甲状旁腺显像:是敏感性比较高的检查方法,尤其是对发现多发性、异位性或转移性病变有重

关于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介绍

  (一)、多发群体  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儿童的发病率较高。成年人的副伤寒以副伤寒甲多见。  (二)、疾病症状  潜伏期8~10天,少数可为3~16天。  1.副伤寒甲及副伤寒乙:与伤寒的表现极为类似。但病情相对较轻,病程也较短。其临床经过可分为初期、极期、缓解期和恢复期。可有如下表现:①持续高热,

关于骨髓纤维化的辅助检查的介绍

  1.血象: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均有轻重不等的贫血,晚期可有严重贫血,贫血通常属正细胞正色素型。红细胞的形态有明显的大小不一及畸形,网织红细胞2%-5%。外周血出现泪滴样红细胞、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或巨大血小板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2.白细胞计数高低不一,早期大部分患者增多,一般在10-30×10^9/

副伤寒的介绍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