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坚守空间科学的国家使命

“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是中科院牵头实施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第一批启动的项目之一。负责该计划的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再次站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大路口,义不容辞地扛起了发展我国空间科学的大旗,成为在我国牵头实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核心科研机构。 空间中心怀柔新园区 从“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再到中俄联合探测火星计划“萤火一号”等一系列空间科学计划,以及牵头组织开展我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在我国空间科学发展征途上屡创佳绩,为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所有这些在空间中心主任吴季看来,只是在努力履行作为国家唯一的空间科学综合性研究机构必尽的职责而已。 近日,吴季接受了《中国科学报》的专访,对空间中心的定位和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阐述。 找准定位:勇于承担历史重任......阅读全文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坚守空间科学的国家使命

  “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是中科院牵头实施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第一批启动的项目之一。负责该计划的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再次站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大路口,义不容辞地扛起了发展我国空间科学的大旗,成为在我国牵头实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核心科研机构。 空间中心怀柔新园区   从“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到国家重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教师工作会议

会议现场  4月16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会议。会议由中心党委副书记黄康平主持。研究室主任、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生辅导员等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安全工作管理的有关文件,并宣贯了相关的保障措施和办法。围绕文件精神,研究生部分析汇报了中心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青年论坛首场报告聚焦“火星500”

  3月9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办第四届青年论坛首场报告会,特别邀请“火星-500”计划中唯一的中国志愿者、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助理教员王跃作专题报告。报告会由中心党委副书记黄康平主持,第三协作片片长、中科院网络中心党委书记陈浩以及协作三片各单位的青年朋友们参加了报告会

中科院空间科学中心仿真室:让科学设想立体化

  对人们来说,“空间科学”似乎是一个“熟悉”又“神秘”的字眼。  说它“熟悉”,是因为随着我国航天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空间系列任务——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对地观测卫星、载人航天、空间站……正以更短周期出现在公众视界中;说它“神秘”,是因为它就像一个新娘,只有在面对科学家的时候才现出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办IEEE-Xplore数据库平台使用讲座

        9月18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图书馆举办2012年系列讲座第三场:《如何加速您的科研创新进程——走进“IEEE”看全新IEEE Xplore数据库平台》。此次讲座是为了配合中心IGARSS会议申办成功以及IEEE主席来中心到访举办。   讲座主要围绕着IEEE X

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中心成立

  11月17日,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来自教育部、外交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等部门、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多位代表出席。  中心第一届理事会主席、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与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西蒙内塔·迪皮蓬签署了《联合国与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办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讲座

  4月13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图书馆举办2012年首场系列讲座——《如何撰写毕业论文——SCI数据库轻松帮到您》,来自中心各部门共计近50人参加此次讲座。   讲座内容丰富,突出实际应用,主要围绕着毕业生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展开。来自汤森路透公司的资深培训师就如何检索相关课题的核

看海新办法-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俯瞰”海

  从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中科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董晓龙、张子瑾等人提出通过卫星遥感手段测量海面气压的新方法,并在国际上首次开展全球海面气压遥感探测反演,对实现海面气压的遥感观测具有突破性意义。近日,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海洋》。  当前,海洋气压观测手段匮乏,主要通

白春礼调研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海南探空部

  9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调研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海南探空部/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雅星镇富克村的海南探空部,白春礼一行首先来到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站园区,考察了电离层数字测高仪等重要空间环境监测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随后来到探空火箭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脉冲试验的单粒子效应设计和应用

  近期,针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的国产宇航器件研制和航天型号器件应用遭遇的抗单粒子效应难题,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特殊效应实验室利用自主研发的脉冲激光单粒子效应实验装置开展了评估试验,为用户单位的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发挥脉冲激光装置扫描辐照、定点试验和便于现场精细检测

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在空间中心成立

  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简称ISSI-BJ)7月16日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机构由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和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联合成立,将为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开展国际化水平研究提供重要平台,并将为我国空间科学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空间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窗口。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瑞士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揭示金星磁鞘磁场三维形态特征

金星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影响其大气演化的重要因素。虽然金星没有内禀磁场,但是太阳风与金星大气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个感应磁层。感应磁层和磁鞘的磁场的三维形态关系着太阳风和行星粒子的相互作用过程,包括离子拾起过程、波粒相互作用、KH不稳定性的发生、磁张力加速粒子和磁场重联的发生等。然而以往的

实验卫星:空间科学“群星”闪耀

  从“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到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到“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5年来,我国已成功发射多颗科学实验卫星,取得了一批先进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贺词中两次提到科学卫星,表明他对我国空间科

白皮书:论证实施空间科学计划-孵化空间科学研究成果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 胡喆、张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8日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说,中国航天围绕宇宙起源和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等科学主题,论证实施空间科学计划,开展空间科学探索和空间环境下的科学实验,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孵化重大空间科学研究成果。白皮书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围绕极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办产品可靠性保证及检验员培训

  5月16日至17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办产品可靠性保证培训、产品检验员培训。培训由人力资源处、产品保证处联合组织,分别邀请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的总质量师刘学明、北京卫星制造厂的总质量师路永平授课。该中心各部门有关人员共计100余人参加了培训。  刘学明从航天产品保证、

暗物质卫星:照亮中国空间科学

   5月29日,上海,一群“白大褂”围在一起,为一个刚刚诞生的“宝宝”称重。  这温馨的一刻发生在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卫星总装测试厂房里。这一天,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制取得重要进展,由四层粒子探测器组成的科学探测有效载荷联试成功,顺利交付卫星总体,预计今年年底在

空间科学舞台上的中国“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带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奔向太空。那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中国科学院在空间科技领域初显身手。  2000年前后,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提出并完成了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国航天事业的宏图上,增加了科学的颜色。  此后,中国航天经历了空间科学

空间科学中心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分析设计技术取得进展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近期集成研制成功了综合性“空间环境效应分析软件包”,在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分析设计技术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在“中国科学院元器件空间环境特殊效应实验平台”项目的支持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特殊效应实验室基于ProE软件自主发展了航天器内部辐射屏蔽三维分析技术,发展了高效率的

《科学新闻》特刊:量子星照耀中国空间科学之路

   2016年,广袤的夜空中又将出现一颗璀璨的新星,那就是属于中国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这也是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在欧美日科研人员还在进行地面量子传输试验时,经过中国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起步并非最早的我们已经将量子科学实验搬到了太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量子科学对许多人来

记中法海洋卫星微波散射计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团队

   12月初,在轨运行一个多月的中法海洋卫星,获得首批海洋动力环境数据。  这是中法合作孕育出的第一颗卫星,从酝酿到诞生,历时13年。2005年,中法两国签署了中法关于天文和海洋领域合作的行政协议,2009年,中法海洋卫星项目正式立项。  第一批数据的传回,让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

打造空间科学数据仓储的中国品牌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怀柔园区6号科研大楼,是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总部的所在地。  中心的专用机房大约400平米左右,存储运行着我国不少空间科学“大国重器”的数据资源。“悟空”“墨子”“慧眼”“太极一号”等空间科学卫星,子午工程、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都是这里的“住户”。  这是

我国空间科学发展亟待新规划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125.shtm

我国“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全面启动

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继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并取得初步科学成果后,我国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现已全面启动。 我国将争取在2020年前后,发射爱因斯坦探针、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

空间科学:导引创新科技前沿

   日前,由两院院士评选出的2014年度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有8项研究内容与空间科技相关,占获评项目的40%。这一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空间科技重要性和发展现状的反思。  “空间科技是覆盖自然科学宏观和微观两大前沿的科技领域。与其他科学领域相比,它更容易形成新闻,引发公众兴趣,因为它既处在探

专家解读菲莱:创造空间科学多个“首次”

   近日,在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热映之际,欧洲航天局“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搭载的登陆器“菲莱”在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的彗核上成功登陆,完成现实版的“穿越”。  11月12日,“罗塞塔”彗星轨道飞行器从22.5千米的高空释放下“菲莱”。不幸的是,它落到了阳光不够充足的阴影中,无法为电池充电。

多位院士建议:中国空间科学当“顶天”“立地”

10月15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建所60周年学术论坛上,来自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领域的院士专家提出了关于中国空间科学未来发展的思路——“顶天”“立地”。 所谓“顶天”,即将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相结合,并向深空迈进;所谓“立地”,即与地球科学等学科发展相融

空间科学应用项目征集初步结果揭晓

  当地时间10月3日上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在德国不莱梅第六十九届国际宇航联大会期间联合举办发布会,宣布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应用项目征集初步结果。  今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联合对外发布合作机会公告,邀请联合国各成员国积极参与未来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国际合

国家航天局系统一司司长张炜一行调研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11月20日,国家航天局系统一司司长张炜一行调研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夸父计划及国际合作情况。会议由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副局长于英杰主持。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致欢迎辞,并对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整体概况进行了介绍;副主任王赤介绍了夸父计划的背景与进展;夸父计划首席科学家刘维

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2019项目指南

关于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2019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国科金发计〔2019〕5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2019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申报。国

我国首次空间科学主动实验取得成功

  2013年4月5日凌晨5点55分,我国空间环境垂直探测及首次空间科学主动实验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的中科院海南探空部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实验的成功将为研究空间环境主要物理参数在不同高度上的垂直分布提供原位探测数据,对低纬度空间环境垂直分布特征开展研究,为地基遥感观测设备进行标定。同时,探空火箭在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