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院士建议:中国空间科学当“顶天”“立地”

10月15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建所60周年学术论坛上,来自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领域的院士专家提出了关于中国空间科学未来发展的思路——“顶天”“立地”。 所谓“顶天”,即将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相结合,并向深空迈进;所谓“立地”,即与地球科学等学科发展相融合,扩宽发展领域。 就未来我国空间科学的自身发展而言,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奉思表示,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应协同发展,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做强做大,才有可能打破少数国家在空间科技领域独大的格局,为构建人类共享太空的美好时代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景山看来,未来,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趋势是从地球到深空,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空间科学的重点仍在“两头”——“大头”在地球及其到月球的空间,“小头”在深空。 “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还很不够,特别是海洋,包括海底要素的探测。应该研究建立‘海底动态信息库’,重点解决深海探测区的......阅读全文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坚守空间科学的国家使命

  “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是中科院牵头实施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第一批启动的项目之一。负责该计划的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再次站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大路口,义不容辞地扛起了发展我国空间科学的大旗,成为在我国牵头实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核心科研机构。 空间中心怀柔新园区   从“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到国家重

多位院士建议:中国空间科学当“顶天”“立地”

10月15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建所60周年学术论坛上,来自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领域的院士专家提出了关于中国空间科学未来发展的思路——“顶天”“立地”。 所谓“顶天”,即将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相结合,并向深空迈进;所谓“立地”,即与地球科学等学科发展相融

地球科学要“上天”了?!

  “几十年前的青藏高原科考,靠的是科学家手脚并用地爬;现在科学家带无人机过去;未来,人可能都不用去,就能开展科考工作。”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施建成所描述的这番情景听起来很“科幻”,但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切或将成为现实。  11月14日,第一届空间地球科学学术

实验卫星:空间科学“群星”闪耀

  从“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到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到“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5年来,我国已成功发射多颗科学实验卫星,取得了一批先进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贺词中两次提到科学卫星,表明他对我国空间科

白皮书:论证实施空间科学计划-孵化空间科学研究成果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 胡喆、张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8日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说,中国航天围绕宇宙起源和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等科学主题,论证实施空间科学计划,开展空间科学探索和空间环境下的科学实验,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孵化重大空间科学研究成果。白皮书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围绕极

首届空间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召开-聚焦地球系统发展

  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获悉,首届空间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11月14日在海南三亚召开,来自全国65个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的近400位学者专家参加会议,围绕水循环观测与模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观测与模拟,月基地球观测机理与方法,三极时空观测与模拟,空间地球观测新技术与新方法等话题展开探讨。  地球系

暗物质卫星:照亮中国空间科学

   5月29日,上海,一群“白大褂”围在一起,为一个刚刚诞生的“宝宝”称重。  这温馨的一刻发生在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卫星总装测试厂房里。这一天,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制取得重要进展,由四层粒子探测器组成的科学探测有效载荷联试成功,顺利交付卫星总体,预计今年年底在

空间科学舞台上的中国“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带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奔向太空。那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中国科学院在空间科技领域初显身手。  2000年前后,中科院的科学家们提出并完成了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国航天事业的宏图上,增加了科学的颜色。  此后,中国航天经历了空间科学

美国新财年地球科学预算分析

  在美国政府建议的2011财年经费预算计划中,与地球科学相关的政府机构主要有美国能源部、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本文对美国2011财年经费预算报告中上述4个部门涉及地球科学项目的经费预算增减情况进行了分析。  在美国2011财年经费预算中,

天宫二号对地观测成果丰硕

  从18日在京召开的天宫二号地球观测用户大会上获悉,天宫二号在轨运行2年多来,对地观测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共分发地球观测载荷等数据产品37TB,支撑了70余个相关项目研究。  作为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自2016年9月15日发射至今已经稳定运行8

打造空间科学数据仓储的中国品牌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怀柔园区6号科研大楼,是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总部的所在地。  中心的专用机房大约400平米左右,存储运行着我国不少空间科学“大国重器”的数据资源。“悟空”“墨子”“慧眼”“太极一号”等空间科学卫星,子午工程、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都是这里的“住户”。  这是

我国空间科学发展亟待新规划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125.shtm

国际遥感领域最高规格学术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

  由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IEEE GRSS)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和复旦大学协办的第36届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简称IGARSS 2016)在北京国家会

我国成功发射广目地球科学卫星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5日10时1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广目地球科学卫星(又称“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95次飞行。

欧洲地球科学任务选定森林测量卫星

“生物量”探测器   这看起来合乎情理,欧洲下一步的地球观测科学任务将获得批准,从而建造一个名为“生物量”的探测器,该探测器将能够在前所未有的范围和准确度上测量地球森林的碳含量。“生物量”是欧洲空间局(ESA)地球科学咨询委员会的3个候选任务之一,该委员会曾于上个月在奥地利格拉茨召开的一个研讨会上

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征集开始申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38.shtm 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申报系统于北京时间2023年7月20日上午正式开通,正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我国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发来邀请,诚邀科技界同仁一起到“天宫”做实验。

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征集-航天员桂海潮从“天宫”发来邀请

  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申报系统于北京时间2023年7月20日上午正式开通,正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我国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发来邀请,诚邀科技界同仁一起到“天宫”做实验。  为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空间技术全面发展,6月中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

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在空间中心成立

  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简称ISSI-BJ)7月16日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机构由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和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联合成立,将为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开展国际化水平研究提供重要平台,并将为我国空间科学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空间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窗口。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瑞士

我国“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全面启动

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继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并取得初步科学成果后,我国十三五”空间科学任务现已全面启动。 我国将争取在2020年前后,发射爱因斯坦探针、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

空间科学:导引创新科技前沿

   日前,由两院院士评选出的2014年度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有8项研究内容与空间科技相关,占获评项目的40%。这一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空间科技重要性和发展现状的反思。  “空间科技是覆盖自然科学宏观和微观两大前沿的科技领域。与其他科学领域相比,它更容易形成新闻,引发公众兴趣,因为它既处在探

专家解读菲莱:创造空间科学多个“首次”

   近日,在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热映之际,欧洲航天局“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搭载的登陆器“菲莱”在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的彗核上成功登陆,完成现实版的“穿越”。  11月12日,“罗塞塔”彗星轨道飞行器从22.5千米的高空释放下“菲莱”。不幸的是,它落到了阳光不够充足的阴影中,无法为电池充电。

空间科学应用项目征集初步结果揭晓

  当地时间10月3日上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在德国不莱梅第六十九届国际宇航联大会期间联合举办发布会,宣布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应用项目征集初步结果。  今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联合对外发布合作机会公告,邀请联合国各成员国积极参与未来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国际合

“李四光大讲堂”--周忠和院士谈“为什么还要关注古生物学”

4月22日下午,“李四光大讲堂”首场报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科学报告厅举行。报告由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应邀以“为什么还要关注古生物学”为主题作学术报告。周忠和以“研究古生物有什么用?”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古生物

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开幕-“科技奖”揭晓

中新网太原8月26日电 (记者 范丽芳)8月26日,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在山西省太原市开幕。本次会议以“建设空间科学强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为主题。空间科学是以航天器为主要平台,研究发生在日地空间、行星际空间,乃至整个宇宙空间的物理、天文、化学以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国空间科学大会是

激光粒度仪游刃地球科学研究

    爱尔兰Trinity College Dublin自然科学学院使用马尔文仪器公司的Mastersizer 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地球科学研究.由于其强大的多功能特性,Mastersizer 2000型粒度分析仪已经成为了多个研究小组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涉及的项目从海底沉积物的粒子筛选到

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在武汉成立

  为加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IUCES)11月6日在武汉成立,首批成员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法国、德国等7个国家的11所大学。  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将致力于长期、持续、稳定的合作,着力构建5个方面的合作机制,建立地球科学教育发展国际

《自然—地球科学》:月球水大多来自彗星

   美国的一项新研究认为,月球上的大部分水来自彗星。在月球形成初期,彗星曾撞击月球表面并为其“送水”。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月球是一个干燥无水的星球。直到2009年10月,美国航天局的“半人马座”火箭、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相继撞击月球南极附近的凯布斯坑后,才得出月球表面存在水的

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背景型号国际咨询项目通过评审

  7月12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背景型号项目科学目标的国际咨询与深化论证项目评审会议举行。中科院国际合作局研究员董麒主持了评审会,会议成立了评审组,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郭华东担任组长,委员包括: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副局长于英杰、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朱敏慧、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我国成功获得2016年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主办权

  7月21日,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分会(GRSS,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ociety)在德国慕尼黑正式批准2016年IEEE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IGARSS 2016,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

中美举行太空和地球科学工作组会谈

中美两国航天部门12月2日和3日在华盛顿举行了太空和地球科学工作组会谈。 中方代表团九名成员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罗格率领,美方代表团14名成员由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助理局长奥布莱恩领衔。 NASA发言人布劳库斯对《财经》记者表示,在会谈完全结束之前不能透露议题,但他透露,中方代表团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