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天文台—中国科大天文学系合作交流研讨会召开

7月28日至8月1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在乌鲁木齐市举行双边合作交流研讨会。双方参会专家学者共78人。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首先新疆天文台台长王娜和中国科大天文学系执行主任袁业飞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情况。随后,与会专家通过30个报告充分展示了双方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内容涉及引力波探测、脉冲星、活动星系核、恒星形成等前沿方向的理论研究、天文实测和天文应用,以及射电天文技术进展和南极天文观测的情况。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合作协议》,协议就科研课题合作、学术交流和互访机制、多层次人才培养等事宜达成共识,并成立合作领导小组,决策和协调双方合作的各项事宜。双方还就共同的研究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合作课题、合作模式以及如何把工作落到实处进行了广泛交流。王娜和袁业飞均表示双方的合作意义重大。中国科大天文学系与新疆天文台的紧密合作,将为双方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和机遇。新疆......阅读全文

新疆天文台—中国科大天文学系合作交流研讨会召开

  7月28日至8月1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在乌鲁木齐市举行双边合作交流研讨会。双方参会专家学者共78人。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首先新疆天文台台长王娜和中国科大天文学系执行主任袁业飞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情况。随后,与会专家通过30个报告充分展示了双方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内容涉

新疆天文台磁星自转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脉冲星团组副研究员高志福等人通过对磁星的自转演化研究获得新突破,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MNRAS)(2016,456,55-65)上。  脉冲星由于转动能损耗导致自转逐渐变慢,其转

新疆天文台疏散星团的形态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及技术应用研究室博士研究生胡卿顺在研究员张余、艾力·伊沙木丁的指导下,利用欧洲航天局盖亚卫星(Gaia)第二次释放数据,对一个包含1256个疏散星团的样本进行形态演化及最大形变趋势分析,首次定义了星团形态位错参数,即星团核区中心与外部中心位置的欧氏距离,该参数合

新疆天文台在水脉泽观测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使用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对221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进行水脉泽观测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天文学杂志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MNRAS,2015,453,4203—4221)。这是南山2

新疆油气开发三方合作-合作模式将推广

  新疆塔城地区行署近日与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新疆石油分公司(简称新疆销售公司)签署协议,拟设立由央企、地方国有、地方民营三方共同组建的公司。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关部门获悉,以后这种合作思路将推广,地方性的国有企业参与进来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业内人士指出,这将对新疆上市国企天富能源、天利

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视察新疆天文台

  7月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文庆一行到中科院新疆天文台南山观测基地视察工作,并与台领导及科研人员进行了座谈。   座谈会上,新疆天文台台长王娜介绍了新疆天文台近年来的学科布局和发展、“创新2020”规划以及新疆11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沈文庆听完报告后发表了讲话,他对

新疆天文台通过射电实测数据探测月球电离层

  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王震首次利用小型VLBI天线实测数据,通过数据反演技术,填补了我国射电实测数据探测月球电离层的空白。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杂志《天体物理与空间科学》(APSS, April 2015)上,且文章中的图片被选为杂志封面图片。  王震将提取的卫星微弱信号高精度算法,用于地球测

新疆天文台在耀斑早期磁能释放研究中取得进展

  太阳耀斑前兆对耀斑的触发、驱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大量的观测发现,耀斑开始前或脉冲相以前的活动区都存在着一系列的小尺度活动,这些活动伴随着缓慢的能量释放。由于早先望远镜分辨率的限制,研究耀斑前兆与耀斑的关系受到影响。  最近,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光学与应用技术研究室副研究员沈金花运用高分辨率

新疆天文台在分子云丝条结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助理研究员吴刚与合作者利用南山观测站25米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研究了猎户座丝条结构分子云(integral-shaped filament),相关成果发表于《天文和天体物理》(Wu et al. 2018 A&A 616 A111)。  近期观测表明,分子

新疆天文台脉冲星射电辐射周期调制研究获进展

  PSR J1825-0935是一颗具有中间脉冲辐射的年轻脉冲星,它展现出多种有趣的射电辐射现象。它的主脉冲有前导成分,相对强度是0.3。这颗脉冲星在强、弱两种辐射模式之间来回切换,在弱模式下其主脉冲前导成分消失,而在强模式下前导成分出现。PSR J1825-0935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中间脉冲和前

新疆天文台在脉冲星磁层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研究生区子维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了对中子星磁层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2016,457,3922)。  脉冲星是自转减慢的一类致密天体。对于其自转参数如周期,周期导数等的测量有助于理解其自转演化规律,而制动指数更是理解该过程的关键

新疆天文台原行星盘雪线长时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天体化学组助理研究员肖凛,开展了对原行星盘雪线长时演化的理论研究,解释了雪线演化特征与分子云核物理性质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雪线是原行星盘中易挥发物质(如H2O)的挥发交界面。从物理性质方面来看,它的位置主要有原行星盘的局部温度决定。雪线

新疆天文台发现活动星系核致密射电源会“眨眼”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研究员刘祥带领科研团队,从2006年起申请乌鲁木齐南山25米和德国100米射电望远镜观测时间,通过对几个经典强日变源进行4年多的监测和后续巡天,证认了活动星系核致密喷流辐射经过银河系的星际介质会散射并发生闪烁,如同夜晚星星一闪一闪的景象(恒星的光经过地球大气后会发生闪烁),且

新疆天文台在电子回旋脉泽辐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副研究员唐建飞开展的高能电子束在日冕磁环中运动引起的变化对回旋脉泽辐射的影响研究取得进展,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ApJ, 2016,823,8)上。  高能电子束普遍存在于各种宇宙等离子体中,太阳高能电子一般由耀斑磁重联加速或日冕激波加速产生。这些高能电子

新疆天文台证认迄今最大样本的大质量坍缩候选体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博士研究生何玉新等人,利用澳大利亚22米毫米波望远镜的巡天(MALT90)数据,从不同演化阶段的405个大质量分子云团中证认了131个坍缩候选体(High-mass Infall Candidate),这是目前最大的一个大质量塌缩候选体样本,提供了研究大质量

新疆天文台在恒星形成区的激波研究中获进展

  激波又称冲击波,是一种传播扰动。当波的移动速度超过流体中本地的声速时,它就是一种激波。在恒星形成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激波活动。系统研究恒星形成区的激波活动对于理解恒星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性质非常重要。HNCO和SiO是示踪和研究恒星形成区激波的两种重要分子。澳大利亚Mopra 22米毫米波望远镜针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首次发现近地小行星

  2023年2月底,中科院新疆天文台南山观测站1米大视场光学望远镜(NOWT)首次发现了一颗近地小行星。近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通告确认,并授予临时编号2023 DB2。这使新疆天文台继国家天文台(5颗)、紫金山天文台(36颗)之后,成为第三个发现近地小行星的中科院单位。  近地小行星是一类非常特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首次发现近地小行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481.shtm 2023年2月底,中科院新疆天文台南山观测站1米大视场光学望远镜(NOWT)首次发现了一颗近地小行星。近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通告确认,并授予临时编号2023 DB2。这使新疆天

新疆天文台等发现供养大质恒星形成的hub系统

  大样本统计研究显示,hub系统(hub-filament system)是大质量恒星形成的主要场所。因此,观测研究hub系统,成为探究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博士研究生马应秀与合作者,发现了一个正在形成大质量恒星的hub系统G323.46-0.08。该

新疆天文台在M级边缘耀斑日冕磁环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沈金花博士通过运用SDO/AIA紫外和RHESSI X射线观测数据,对2011年2月24日M 6.6级边缘耀斑的耀斑环和外围日冕磁环的动力学进行分析,首次区别了二者的动力学过程,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ApJ上。  研究发现,耀斑环是直接与耀斑爆发过程中磁重联过程相关。耀

eXTP空间天文台:趟出国际合作新路子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第一批“空间科学背景型号项目”研究课题陆续启动。在背景型号项目中,有两个项目在“背景型号”前加上了“重大”二字,其中之一就是今年3月份已经先行启动的“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简称eXTP)项目。 之所以“重大”,不仅因为e

新疆生地所和塔里木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8月31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塔里木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和塔里木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传辉分别代表双方签字。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平台共享共建、双方专业人员互聘、研究生与本科生联合培养、教学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科教合作。  新疆生地

新疆天文台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演化阶段化学示踪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使用CN、HCN、HNC、N2H+、HCO+等分子,示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演化阶段,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欧洲《天文学与天体物理》(A&A,2015,576,131)和荷兰《天体物理与空间科学》(Ap&SS,2016,361,191)。  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的化

新疆天文台团队的孤立毫秒脉冲星的形成机制研究获进展

  一般认为毫秒脉冲星是普通脉冲星通过吸积伴星物质再加速形成的,按照这种理论,脉冲星应处于双星系统中。然而,观测发现银河系星场中大约有20%的毫秒脉冲星为单星。为了解释这类系统的形成,人们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但都有各自不可回避的问题。脉冲星的内部物质组成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多种理论模型相继被提出来,以

新疆天文台在射电脉冲星RFI消干扰研究中取得进展

射电频率干扰(RFI)消除是射电天文领域信号处理的研究重点。消干扰方法创新对脉冲星测时等天文测量工作有改进意义。  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行星科学研究团组副研究员单昊及其合作者利用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2011—2014年部分观测数据,基于几何小波稀疏表示和压缩感知(CS),进行RFI消干扰和数据

光明网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开展战略合作

  1月24日,光明网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双方将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天文科研成果、打造天文科普产品等方面合作,共建网上权威天文科普平台。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陆先高、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赵刚出席活动并致辞。光明网总裁兼总编辑杨谷、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党委副书记石硕代表双方

国家天文台合作研究颠覆星团演化的传统理论认知

  12月18日,《自然》杂志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的最新科学成果——基于哈勃空间望远镜对中等年龄星团的观测(The exclusion of a significant range of ages in a massive star cluster),该项研究颠覆

紫金山天文台和IRAM签署合作备忘录

  12月7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欧洲毫米波射电天文研究所(IRAM)在紫金山天文台举行了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签约仪式  欧洲毫米波射电天文研究所(IRAM),是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院(MPG)以及西班牙国家地理研究所(IGN)共同建设,拥有一台30m的射电望远

新疆天文台在冷云核复杂有机分子形成理论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研究员常强利用微观—宏观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在冷云核复杂有机分子形成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APJ,2016,819-145)。  星际复杂有机分子被定义为包含六个及六个以上原子的分子,这些复杂分子不仅是天文源物理条件的有效探针,也是甘氨酸等生命

新疆天文台等发现PKS-1510089多波段光变相关性证据

  目前,科学家在67个蝎虎座BL型天体(BL Lac天体)中检测到甚高能γ射线,仅在9个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中检测到甚高能γ射线,这是由于BL Lac天体γ光子辐射区附近具有较少的TeV吸收介质。而因Klein-Nishina效应和宽线区的强吸收,在FSRQ中可观测到甚高能γ射线的源的数量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