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孙家栋、陆元九……他们的名字闪耀星空

孙家栋: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的航天“大总师”孙家栋,这个名字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相连。他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孙家栋则被大家尊称为“大总师”。4月是中国航天的重要月份。既有中国航天日,又是孙家栋的生日。已经93岁的孙家栋,与卫星打了一辈子交道,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愈挫愈勇,壮心不已。 陆元九:把一生精力献给祖国航天事业在炮火下求学、在荆棘中拓荒,他用汗水、青春为祖国实现火箭升空、卫星环绕、九天揽月、踏足火星的壮丽梦想贡献了力量;至情至性,他是学生们眼中的“大先生”,更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他的足迹诉说着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求索报国的......阅读全文

孙家栋、陆元九……他们的名字闪耀星空

孙家栋: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的航天“大总师”孙家栋,这个名字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相连。他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卫星之父孙家栋:见证中国航天全过程

  孙家栋资料图 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中新网1月11日电 今日上午,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资深航天专家孙家栋荣获此项殊荣。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三巨头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他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

89岁孙家栋现场观“风云”:工程总师应到一线

1997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首发成功。21年后的2018年,6月5日,风云二号最后一颗星——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 ▲ 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风云二号H卫星 已经89岁高龄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风云二号工程总

89岁孙家栋现场观“风云”:工程总师应到一线

1997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首发成功。21年后的2018年,6月5日,风云二号最后一颗星——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 ▲ 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风云二号H卫星(肖杰 摄) 已经89岁高龄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风

孙家栋:豁出命去爱航天事业 不计得失大忠诚

  “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80华诞之际,孙家栋收到当时健在的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贺信。   孙家栋亲历、见证、参与组织领导了中

孙家栋: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在日前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已近九旬高龄、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的孙家栋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从1958年留学归国,孙家栋先后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研制工作,领导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工作。60多年来,所有中国航天发展的关键事件,他都是参与者、亲历者。  孙

孙家栋:嫦娥二号卫星将探测月球车着陆点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2009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8月31日在上海表示,中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射,其将为中国下一步探月计划中月球车的着陆点情况进行探测。  同时,孙家栋指出,中国有关团队正在研究载人登月工程,因为载人登月既有简单的方式,也有复杂

谷超豪孙家栋获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谷超豪   孙家栋   人民网科技北京人民大会堂1月11日电 (记者孙秀艳)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颁发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谷超豪、 孙家栋两位院士。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

中科院院士孙家栋、潘建伟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2月8日,“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87岁的孙家栋是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孙九林院士:科研拓荒人

孙九林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是跨地区、跨领域的,主要是国家投入的科研项目产生的数据。因为没有规定科研数据必须汇集到平台,我们需要通过运行机制将分散的数据收集起来,相比于林业、农业由主管部门汇集数据,我们的难度更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